2011年7月29日 星期五

性別大補帖:我想成為什麼樣的女性主義者?

■王晧安

在我學習性別的歷程中,不乏看見各領域傑出的女性主義者。在這些投入女性主義的人們中,她們何以傑出、與眾不同?

傑出中的女性主義者裡,第一類是獲得知識上、思考上的啟蒙,她們因為曾經學過女性主義的課程、演講、座談、研討會,參與過讀書會,或因為閱讀雜誌、電子報、書籍,從語言文字與對話之中,發現社會中的性別問題。女性主義與性別理論帶給她們啟發,加以用在生活中,感到受益許多,進而相信賦權的力量,相信打破性別框架能解決性別關係中的差別待遇。

另一類人,也許是天生就是要成為一位女性主義者,她們曾經歷獨特的性別經驗,自經驗與實踐中的蛻變。她們幸運地經歷獨特的性別經驗,像是遭遇性騷擾、性侵害、家暴、失婚,愛上的不是異性而是同性,或是自己在身體、服裝、聲音、性別氣質、性別認同上跨越男女。常受主流性別常規所限制,或特別能感同身受身邊朋友遇到的各種性別遭遇。她們在不斷發現身邊的人,也有類似的性別經驗後,彼此討論與分享,透過各種成長團體與聚會,在互相支持下走過性別的迷霧,性別意識覺醒而撥雲見日。開始了解社會的性別框架是怎麼回事,並組織起來幫助更多有相同情境的姊妹。

雖然這兩類人進入女性主義世界的方法不同,但可謂疏途同歸,交互輝映,相互印證,沒有高低、優劣的分別,卻相同有另外三種層次的差別。一種是雖然參與於婦女或性別組織中,但仍懵懂,覺得性別只是一堆知識,視為一種新的框架。雖然知道這些知識或經驗很珍貴,但不懂得去運用,屬於「半知半解型」。有如家旁的田地有石油,而不懂得去開採;有肥沃的土地,不用來種植,卻拿來晒網。

第二種人是「獨善其身型」,經由深刻的體驗或深入的了解,感受到「女性主義」是很好的生活觀念與方式,不但運用女性主義的概念來解決生活上很多的問題。能將女性主義融會貫通,層次分明的體悟。這種人能享受女性主義帶來的快樂,自我實現而獨善其身。

第三種人看起來與第二種人非常接近,相同因為了解女性主義的概念,也用女性主義者實踐出來的方式過活,解決生活上無論個人層面,或是制度層面的問題。她們未經刻意,常常心繫仍有很多人依然受性別歧視、性騷擾、性侵害所苦。能從自己的經驗,以及能體驗出的女性主義方法,來幫助其他人解決生活上的難題。我稱之為「遍行實踐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旁人看來,她是一個非常熱心而且有方法的人,覺得很多問題都可以解決。但事實上,她是把大家的問題當作自己的問題一樣來細緻看待,但不讓這些問題變成自己的「困擾」,而視為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希望與很多人分享,相同感受到女性主義帶來的洗禮與美好。

此時,這已不只是女性主義的實踐,更助於女性主義的拓展。她所在意的已不是個人,而是延續女性主義理論讓更多人能接觸與投入。一個進步的,邁向性別平權的社會,需要更多的我們,成為遍行實踐型的女性主義者。唯有如此,這些性別知識與寶貴的性別經驗才能持續影響社會,深植人心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自然而為。

(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

2011年7月22日 星期五

性別大補帖:對話讓台灣更清新

■王晧安

今日的台灣很不一樣。因為對話,我聞到更新鮮的空氣。

這幾週台灣各地正在進行性別平等教育「國民教育課綱」及「教學參考教材」的討論。基本上,參與公聽會的民眾是理性的,願意傾聽彼此聲音的,這點很令人感動。在這個過程,有助於老師、家長、專家學者與民眾間的溝通與對話,公聽會是社會溝通、社會教育的一環。如果真的官方制訂出來的東西這麼好,那就無需畏縮,儘管出來面對吧!希望政府部門不要把公聽會當作只是「安撫民眾」的工具,而能成為長期、正式的溝通管道。

過去我參與或聽聞有些公聽會,只是讓反對的民眾到場發洩情緒而已,而不是真的想聽人民的聲音。意思就是「公聽會」成為程序正義的包裝,事實上後面公聽會的意見與結論,依然由專家學者所操控。但專家學者們是否真的足夠讓民眾清楚他們的專業評估為何?是否真的化解了民眾的焦慮?或是真的能參酌民眾意見作出適當的調整呢?公聽會意見的匯整與最終報告的呈現,依舊考驗者撰寫報告者的立場與良心。

在性別平等教育是否於中小學實施的討論中,「年齡」一直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在南區性平綱課公聽會的這天,我沒有機會到現場參與討論,而是到了中部某大學的營隊進行電影座談。這場播映的電影是《為巴比祈禱》,每次欣賞都情不自禁流淚的一部影片。總有幾個畫面,讓我淚水不止地流。無論是媽媽說「我不要同性戀兒子」、巴比「選擇自殺的畫面與藉日記敘說心情」、表姐「為不公道的告別式演說表示不平」,或是媽媽「為巴比的死而自責」及「發表演說」。

在影片播映前,我邀請在場以高中生為主的同學站在「巴比」、「媽媽」及「旁人」不同角色眼光、視野與立場,輪流投入自己的感受,練習同理心,一邊欣賞、感受電影。電影播映過程中,此起彼落的啜泣、擤淚,一度讓我以為是不是冷氣太冷,後來隨著劇情的推進,幾乎全場都真情流露。我刻意讓片尾的字幕跑完,一方面尊重與感謝電影製作的團隊,一方面讓同學們有時間擦拭眼淚、整理心情再回到討論。

剛開始我先問同學們,大家身邊有沒有認識同志朋友,竟然全場都舉手了!這是我從未看過的畫面。我接著問,同志朋友是主動向你出櫃的請舉手,竟然有9成以上的同學舉手。我再問,是在國中就有認識的、主動出櫃的同志同學請舉手,人數依然未減。我告訴他們:「你們是幸運的一代!」因為在我大他們10歲的這個世代,同志在國中仍因沒有同志資訊,而無法自我肯定、自我認同,更別說知道有其他人是同志,更別說上一個世代完全缺乏相關資訊。

接著各小隊成員們分別就印象深刻的片段,以及巴比、媽媽、旁人的角色討論得欲罷不能。座談結束之前,我邀請在場的伙伴想想,自己今天討論過程,雖然看似「對同志友善」、「很自然地看待同志」,在這個世代是理所當然,但自己曾否開過同志的玩笑?把別人是同志當作八卦話題?曾否用任何形式正向地表達對同志友善?瞬間的反省又讓大家沉默不已。

80、90世代的孩子,面對國中小談尊重多元性取向、認識自己的性取向,已經準備好了!大人們,你們準備好了嗎?

(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

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性別大補帖:高中公民性別教材還需加加油

■王晧安

翻開現行高中公民與社會科的課本,發現比10多年前的版本更強調「務實」、「現實感」與「關懷」。公民科教師不再是「道德教條的傳教士」,而是培養增進公共參與、認同民主法治與人權精神的「教師公民」。

「性別關係」自95暫綱已列為重要課程,「性別關係與平等尊重」獨立為一節,談社會中性別刻板印象的內涵,破突性別刻板,以及社會對多元性別氣質與性傾向的污名、異性戀霸權。意味著學生在高中階段的求學過程,總算有機會在正式課程中學習到性別的「社會性觀點」。現行教材中,談到職場中的性別關係與性別立法;從情愛關係了解伴侶間的性別關係。在婚姻與家庭一節,談家庭性別分工問題,以及家庭暴力帶來的衝突;在多元文化中,了解新移民女性的處境;在媒體識讀中的辨識媒體中的性別刻板;甚至在社會團體與結社、社會運動與人權保障中,散見婦女與性別團體、運動的例子。

性別平等的價值已逐漸被正式教育體制認可,看見這些性別議題成為教材內容固然可喜,但檢視內容卻讓人憂心。像是「跳脫性別刻板」一段,表列「性別角色刻板的男女內涵」,再次強化性別刻板印象。雖教導應由「男女平等」改口「性別平等」,但全課本的舉例全只有男性與女性,甚至以難以接受「男護士」、「女機長」為例,而非教導如何面對社會性別的多元。忽略只要談「性別刻板」,其實很容易陷入男女二分的論述困境,運用兩性刻板的表列或圖說,往往難以呈現真實社會的性別多元樣貌。

提及同性戀在1990年5月17日已從世界衛生組織精神病名冊中除名,提醒「異性戀霸權」與「污名化」的概念,但仍僅止於呈現異性戀者視同性戀者為不正常,未能正視多元性傾向的存在,未能理解不符主流性傾向者的處境。甚至有些老師在教學過程教導「嚴苛的同性戀定義」,存在對不同於主流性傾向的差別待遇。

多元性別的段落強調「包容」的文字更給人口號教學的感受,口口聲聲「接納」、「關懷」,卻流露出異性戀中心對不同性傾向的「容忍」,而非「接納」與「尊重」。處處說「尊重他人」,卻無「悅納自己」的內容,不關注每個人自己身上都存在的性別多元特質,又如何尊重他人?關懷別人前,不應先認識與欣賞自己嗎?先接納自己身體、行為、特質都存在性別多元的事實,看見性別規範對我們的影響,才能不再限制個人發展。

而談到家庭暴力,談家庭暴力法保障的範圍,以及家庭暴力的形式與資源,卻缺乏教導如何預防家庭暴力,與如何面對家庭暴力的積極性教學內容。其他章節談經濟、政治與政黨、國際關係與全球化時,是否也納入性別觀點了呢?女性主義式的公民科教學,在民主法治上更重視「以法為用」,而不是規訓的工具、恐嚇愚民的管道,更不應以背誦為重點,反能思考以學校為本位的民主實踐。

目前公民教材內容已經較為精簡,應可安排更多活動時間,讓學生進行校園民主、經濟、人權的對話與體驗。無論是讓學生分組了解學校制度討論的過程、預算的編列與支絀、促進學生權益與教師權益的對話。這些做法將更符合女性主義式的教學精神。

(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成立簡介

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


青年應該怎麼看待自己?又怎麼看待與家庭、社會的關係?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讓下半輩子可以享受更性別平權的社會?而不用等到死後實現,而自己享受不到成果?
作為青年,作為性別平權社群的一份子,我們又應當如何正確地看待自己的信仰?如何讓自己的信仰成為推動青年賦權與性別平權的助力?



「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創辦緣起

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是好性會創辦人王振圍,卸下秘書長職位前設置的理念工作室。王振圍於2005年10月11日,與鄭祐欣、徐靖媛等人創辦「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原名長青苑,簡稱好性會)」,自創好性會以來,歷執行長、秘書長職務,於2011年8月15日卸任,領導協會工作團隊5年又10個月。

因自2010年8月甫擔任教職,無法專事服務於青年性別組織工作,逢好性會組織改造與轉型,因此請辭卸下秘書長職務。但心繫好性會發展、校園性別社團發展、青少年賦權與性別平權工作,更想完成佛學教育推廣與性別平等教育的結合,持續影響臺灣社會發展。故倣臺灣各大學女性主義學者成立研究室、研究中心的方式,2011年7月8日於好性會秘書處下設「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

一來,表示離職不代表卸責,依然背負臺灣青少年賦權、性別平權的責任。
二來,協助與維繫好性會組織發展的穩定,圍圍雖然離開秘書長的位置,但曾於好性會提供的服務,繼續終身保固。
三者,與好性會內部組織合作,資源整合,發揮更大的實踐與行動力。
四者,與好性會分享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的成果。
最後,持續分享圍圍的資源給所有好性會伙伴們。


工作室名字為什麼要叫「覺音」?

「覺音」是圍圍在靈鷲山皈依的法名,用這個法名的用意在:
1. 覺察內在的聲音,自我覺醒。
2. 覺察大眾的聲音,自覺覺他。
3. 性別意識與青年意識的覺醒。


工作室的任務是什麼?

1. 辦理青少年與性別培力。
2. 推動青少年與性別研究。
3. 推動青少年與性別電子媒體發展。
4.佛教性別平等推動與研究。
5.其他與青少年、性年、佛教相關教育、學術、文化與連結工作。


工作室成立後想做些什麼?

長期行動:
1. 提供協會辦公室業務執行諮詢。
2. 協助中區發展部、花蓮發展部設置與運作。
3. 協助協會辦公室經費撰寫、申請與執行。
4. 協助推動「高雄彩虹社區發展協會」成立。
5. 協助推動「同志諮商學會」成立。
6. 發起野蓮花「青年關注同志權益行動」(同志百不平)(2011年10月~)。
7. 協助講師團規劃與訓練(2011年~)
8. 發行覺青性電子報(2011年10月~)
9. 哈啦Life電子節目(性別大補帖/主題訪談、性別讀報)(籌劃中)
10.性/別研究大師論壇(2012年~)
11.設立青少年性別公益慈善基金。
12.青少年、性別讀物出版。
13.青少年性別演講與課程合作。

2011年還做了: 
性別.組織與佛學3日營(2011年7月)
校園性別社團經營論壇5場(2011年8月~9月) 
青少年同志成長團體12小時(2011年12月)

2012年還想繼續做: 
籌備與辦理2012好青春集中營 (2010年10月~2012年1月)
「我的性別我決定」網頁與行動(2011年12月~)
性別友善影像與FB訊息徵稿(2012年2月~)
社工與教師青少年同志輔導培訓(2012年2月)


工作室成員有誰?

主持人:

  王振圍

合作成員:

  蔡瑋庭

  黃義筌

兼任助理:

  王靖鳳(2011年9月~)

  何家維(2011年4月~2011年9月)

覺青性電子報專欄作家:陳逸婷、劉郁婷、孫致宇、陳柏屼



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網頁:http://tas.bravo.org.tw/wweiann

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部落格:http://wweiann.blogspot.com/

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E-Mail:wei2an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