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9日 星期日

野蓮花青年關注同志權益運動2

野蓮花青年關注同志權益運動



預言說著,2012年是世界末日,將在這一年終結人類所有的文明。

但是,2012年不是世界末日,
我們相信這是消除一切歧視與同志友善的開端。

世界不會毀滅,只有歧視才會帶來毀滅。


野蓮花青年運動徵求
「同志一百個不平等的經驗」以及「一百個對同志友善的具體做法」。

除了說出同志在生活中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之外,
我們也要透過實際的行動來友善同志族群以及改善同志處境;


不管您是不是同志,
只要您有滿腹的委屈想訴說,或是擁有任何友善同志的好方法,
歡迎上野蓮花青年關注同志權益行動Facebook專頁,發出您的不平之鳴與金玉良言。



讓2012年的同志友善持續發揚光大。

2012年1月21日 星期六

性別大補帖:擋不住的青年性別光芒

■王晧安

最近真的是忙到不行,除了處理期末學校裡的工作,也為了舉辦在彰化師大的2012好青春集中營。這是一個全國大專性別、同志社團聯合的寒假活動,學員們聚在一起討論社團的經營與困境,關心各種青少年與性別的議題。

令我非常訝異地,這些學員們在第一天的議題分享時,就提出69個各式各樣的青少年與性別議題,可以發現青少年是非常有想法的!我平常不太能感受到青少年對公共議題的關心,但為何他們這麼有想法呢?他們說,因為平常真的不太找得到人來聊這些議題,提供一個可以讓大家安心討論青少年與性別議題真的很重要的!

他們關注性別社團對自己的影響,又可為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他們關心教育的現場,青少年對教師性別意識有什麼期待?多麼盼望大專院校的教師們能更有性別意識!他們在議生死禮俗中的性別問題,也關心男女是否應該同場競技?並能關心外籍勞工正面臨什麼樣的性污名。同志學生想聊聊自己的異性戀好友,也想知道青少年可以怎麼和家人談論同志時事?也關心男同志為何知道要用保險套,卻有這麼多的人發生無套性愛?同時也批判台灣電視劇裡怎麼會這麼缺乏同志角色?且呈現太刻板的同志形象!他們希望鼓勵更多青少年參與公共事務,希望了解青少年消費行為背後的心理與考量。

這兩年成立越來越多的性別社團,大學生正影響著大學生。許多的社團成立了,邁入一個前所未有新的校園性別氣氛。不禁讓我感受到,女性研究社、性別與同志社團的歷史需要有人繼續整理。社團活動的形式非常多元,有自辦社課、經驗傳承、講師社課、影展、電影講座、座談、一日營、工作坊、研討會、讀書會等等,還有較具聯誼性質的聯誼活動、社遊、舞會、午餐聚會、揪團唱歌與聚餐。甚至每學期還設計一系列的性別教育與推廣活動,像是性別週、家庭週,設計性別酷卡、宣傳,搭配能鼓勵校內師生的參與的活動,讓校園更具備多元性別與性別平等的知能。幾乎所有性別與同志社團都積極參與,甚至舉辦各地區同志大遊行,尤其是東華大學已正在籌備第二屆花蓮彩虹嘉年華。

在這一系列的活動,已可以逐漸發現,各社團的多元形式活動,同時能使娛樂活動結合學術活動,活動、課程設計的能力不斷地提昇,著實也有助於社團的發展與進步,正逐步累積性別社團的能量。我彷彿在這群年輕人身上,看到臺灣更積極關注性別議題的未來。

這一切當然與性別團體對婦女、性別與同志議題長期倡議非常有關,促使社會整體氛對性別更友善,但好性會一直以來,持續協助與幫助各性別社團經營與發展是很有關係的,也有助於青年與校園的性別意識培力。我深刻感受到,性別社團與青年們正在創造一個新的時代。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2012年1月13日 星期五

覺青性電子報 創刊號


覺青性電子報 創刊號        發報時間:2012-01-10 10:00:00
報主: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 / 總編輯:王晧安 / 執行編輯:王靖鳳 








文/總編輯 王晧安

覺青性電子報創刊號終於發行了!本電子報發行的目的,主要在實踐、推廣「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的宗旨,「覺察青年的聲音,覺察性別的聲音,覺察自己的聲音,覺察大眾的聲音」,希望電子報能喚醒眾人對「青年、性別、自我與社會」的持續關注。

甫自去年8月中從協會卸下秘書長一職,一直想要發行工作室自己的電子報,但懶惰蟲總是讓自己無法一氣呵成。創刊號仍屬本電子報的嘗試,除了分享我在臺灣立報「性別大補帖」專欄內容,也連結拉子好友逸咪這位超強寫手的部落格、還有非常juicy(多汁)的潤滑液男孩小屼的部落格。

每期電子報都會邀請校園性別社團的伙伴,來跟我們分享他們在校園中的社團經驗,本期特別邀到國立成功大學TO.拉酷前社長李偉銘撰稿,寫出了許多人因緣際會當了社團幹部,參與過程中逐漸發現自己要守護的價值。

也歡迎大家隨時投稿到覺青性電子報:wei2ann@gmail.com

在101年的1月發行電子報,還有一個特別的意義,「行政院性別平等處」正式設立了!期待這個國家層級的性別專責單位成立之後,能真正預防性別歧視、落實性別平等。

公部門在性別議題上,有新的發展,但青年議題上,反而需要更多的重視,因為青年輔導委員會不見啦!被併掉了……

無論如何,青年與性別的工作都需要大家持續的關注與努力啦!








性別大補帖:發生性別事件要通報嗎?

台灣立報 2011-12-15 文/王晧安

「班上有同學跟我反應,有人開性騷擾的玩笑,我覺得這事情不大,真的要通報嗎?」

「學生摸了另一個學生的下體,他們只是好奇吧,這也要通報嗎?」

「這樣兩小無猜的事,家長說不要通報,不想把事情鬧大!可以不通報嗎?不要這樣小題大作吧!」

很多老師對於「性騷擾」或「性侵害」的責任通報有許多擔心,覺得「通報」是把事情「鬧大」。甚至有老師擔心通報之後,會上新聞?事實上,會登上新聞版面的,反而都是「未依法通報」、「未依性別平等教育法標準作業程序」的事件!

性別事件的通報有兩種,一個是教育體系的校安通報,一個是社政體系的兒少保護通報。性騷擾與性侵害(妨害性自主)都是24小時內責任通報,只要是教育人員就有通報的責任。通報是「讓上級單位及相關單位知道,我們知道了這件事情,並已開始著手處理」,而不是像「戒嚴時代」給人「密報」,然後彷彿有人來追究責任的感覺。

反過來,沒有「依法通報」才會被追究責任。因為性別平等教育法第21條、第36條、第36-1條,規範學校人員「知道」「疑似」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在24小時內義務通報的責任,也就是不用經過「調查屬實」,疑似就通報。兒童及少年福利法也規範教育人員24小時內的通報責任,知道未滿18歲學生遇到這類事件。若未依性別平等教育法通報處新台幣3萬至15萬元罰鍰,未通報導致再度發生事件,予以解聘或免職;未依兒童及少年福利法通報則處新台幣6千至3萬元罰鍰。[詳全文]


尊重從了解同志處境開始

台灣立報 2011-12-22 文/王晧安

中台灣同志遊行剛結束,屏東、花蓮同志遊行又開始籌備,台灣同志遊行一個接一個。因為「彩虹天堂」(疾管局委辦的中區同志健康文化中心)被「一中西門町」社區管委會強硬趕出社區,以不歡迎「同性戀俱樂部」強逼搬遷,此次台中遊行同志居住、租屋的自由更獲重視。

各縣市的同志遊行活動,正顯示社會的同志人權意識逐漸覺醒。從真愛聯盟事件之後,我們了解到,不應當只是口口聲聲說尊重,卻不了解同志面臨生活中的哪些問題與不舒服處境。因此,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發起青年關注同志權益的「野蓮花行動」(http://www.facebook.com/wildlotusyouthhttp://npo-136.npo.nat.gov.tw/index.php?aid=410)。

目前發展了3個行動,10月底開始第一個活動「同志百不平」,每日張貼一則「同志不平等的經驗」,邀請大家說出因為性傾向或跨性別而經歷的差別待遇。第二個活動是「行動打不平」,由彰化師大學生提供每日一個改善多元性別或性傾向的具體行動建議。第三個活動是「擊鼓鳴冤」,將同志遭遇的不平等對待送交台灣人權單位與團體參考。

每天張貼、看見不同歧視同志的例子,更能感受到性別、性傾向歧視無所不在。我們有如居住在一個被歧視所染污的土地上,期待透過這一系列活動,希望青年能化為一朵朵蓮花。在普遍對同志不公平的日常生活中,嘗試影響身邊的朋友,讓改變能從自己做起。[詳全文]


胎兒是男是女的翻譯機

台灣立報 2011-12-29 文/王晧安

百年有結婚潮,龍年有嬰兒潮。龍年預估新生兒比往年多好幾萬人,在一堆人期待龍子、龍女誕生的同時,剛拿到媽媽手冊的女性們,身邊的關心也變多了。有些關心令人窩心,像是有沒有不舒服、胃口如何、會不會很容易累、上廁所方不方便、飲食習慣有沒有改變,以及提醒生育之後的生活等等。但有的問題讓媽媽們回答得很累,就不見得這麼有趣了。

無論知不知道是男孩或是女孩,遇到的人總愛問:「這一胎是男的還是女的啊?」「你們家有幾個小朋友?是男生還是女生?」但也總愛補上一句:「男生女生一樣好啦!」但心裡真的覺得一樣好嗎?還是只是政治正確地補一句?如果第一胎是男生,就會有人說:「哇,妳之後壓力可以減輕了」,意思就是「妳不用再為了傳宗接代拼男孩了!」第二胎生女兒,就有人說「喔!『多』一個女兒!」、「『剛好』是一個女兒喔!」哪裡多?哪裡剛好了啊?是剛好什麼?

如果第一胎是女生,就會有人說:「那很好啊,這樣姐姐就可以照顧弟弟了!姊姊加弟弟一百分!」也就是還得拼一個男生?而且這個姐姐似乎是生來為了照顧弟弟的?不是能生小朋友就很棒、很好、很幸福了嗎?為何還要加上個「性別」的條件呢?有的人聽到是胎兒是男生,會說「恭禧啊!是男孩子!」聽到胎兒是女生,變成「哦!生女兒很好啊!」那句恭禧怎麼不見了?男孩值得恭禧,女孩就不值得恭禧、不值得期待嗎?那如果生出來是個陰陽人或是跨性別的孩子,也不難理解這些父母為何會不知所措,因為壓根兒不在家長的預期之中?有一個有趣的發現,似乎女性比較會問是男生還是女生,而男性比較不會關心這件事?是女性比較關心孕婦的關係嗎?[詳全文]


性別世界萬花筒

台灣立報 2012-01-05 文/王晧安

性別不單單是個「身體」,更不只是個「身分」。我嘗試拆解出一些理解「性別」的分析工具。在不同的時間、時代、年齡,性別是有很不同的意義的。在幼稚園的階段,我們是如何看待性別的呢?上了小學,在什麼時候「性別」好像變得很有影響力?中學之後,「性別」又變成怎麼回事?讀大學、出社會工作,「性別」又扮演什麼角色?從原生家庭,到新組成的家庭,性別帶來哪些影響?逐漸老去,性別又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與對待?

在臺灣的歷史中,不同性別是否被看見?性別的符碼在不同時代有什麼相同與不同?性別在不同時代又如何影響分工以及資源分配?性別在不同時期又給人帶來什麼樣的感受?性別是固定不變的嗎?或是隨著時間流轉而有不同呢?在不同的空間與地方,性別在不同文化脈絡下,因為生活方式、地理氣候條件、族群等不同,也有不同的意含。在都會區、工業區、郊區、農村、漁村、山中部落性別各有什麼不同的性別景色呢?在不同地方、不同性別的服裝為何有所不同?在不同國家、族群中的性別習俗文化差異何來?性別在不同空間與地方的影響是相同的嗎?

當我們學會使用「性別的語言」,使用「性別」作為一個討論的項目」,透過「性別」的軸線與「時間」(世)、「空間」(界)的交織,我們進入了「性別世界」,有助於我們了解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性別景色。透過我們的眼,透過相機、攝影機,透過文化、語言的轉述,透過電腦、通訊的傳輸,這些我們仰賴以接觸、感受性別世界的管道,我稱之為「性別視具」。經由越豐富的性別視具,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時間點、更多地方的性別景色,構成了我們的「性別視域」。[詳全文]








存在的隱形人;女同志成家路迢迢
文/陳逸咪
Blog:http://glitterandbright.blogspot.com/

今天跟同是拉子的朋友H講電話,談到彼此的家庭對自己是同志的想法,H的家人對這件事的看法是很隱晦的、似乎知道但情願裝做什麼不知道的那種,彼此辛苦維持著表面上的和平;我媽則是很久之前就知道我和一個學妹在一起(回想已經是前幾任的事情了),所以在家裡獲得出櫃身份的我,可以不需要隱瞞任何事情,光明正大帶現任回家、我媽會煮飯給她吃、只有我在時會問候她近況的那種狀況。

不過今天電話裡跟H談到,對我現任A的家庭而言,我倒像是個「存在的隱形人」。存在的隱形人?明明存在、卻被刻意忽略的人、被當作隱形人的人,就是「存在的隱形人」。

我「我覺得那是很難被接受的一種狀況,就是當她家人可以把她的兄弟姐妹的另一半當作親人看待時,我卻無法獲得那樣特別的位置。」

H「對啊」

明知自己女兒正在跟另一個人談著火辣辣的愛情,卻寧可這件事沒有發生,甚至曾經因為無法接受自己女兒是同志的A的母親吵嚷著為此要跟她斷絕母女關係,那我在這件事情中的角色呢?大概是隱形人吧。(縱使是在我存在的前提下,才知道了一整串她們不想接受的事實,但到頭來還是寧可當作我不存在,當作她們的女兒是「正常人」)

我「在她家人眼裡,我就像是個隱形人啊。」

H「恩,存在的隱形人。」

然後H說她那個年紀的朋友(近三十)不少人已經結婚有小孩了,她說她不在乎有沒有老公或者是結婚這件事,可是她喜歡小孩,她想要個屬於自己的房子、屬於自己的小朋友,想要有那種家的想像。

H「我每次在外面晃,看見那些房屋廣告都會一直想,想要有自己的房子。可是好像辦不到,我不能搬出去吧,無法看見父母感覺被拋棄的表情,又會捨不得。」

我「但又會想要有屬於自己的家」

H「對啊,我是不在乎有沒有結婚什麼的,可是為什麼大家到這個年紀在做的事情,好像都還離我很遠?」

我「對啊,女同志成家真的還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H羨慕每次妹妹帶男朋友回家,母親熱切招待的景像,羨慕另一個男生可以以這樣的名份坐在家裡的餐桌上,與家人一起共度有趣的夜晚;而在母親的眼裡,H的伴就是個H的好朋友而已,除此之外,沒別的(至少母親心裡這樣期待著)。

純然的不被接受(我在A的家人眼裡)跟以一種忽略的方式接受(H的伴在她家人眼裡),哪種比較好呢?戳破了事實的我被當成存在的隱形人,隱晦不說出口的H與她的伴被視為多年的好朋友。我們有的共同點是,女同志要被放入家庭結構之中的困難重重。

也難怪我在拉子圈裡很少聽聞什麼「跨代戀」、「跨越階級之戀」等,因為「女同性戀」本身就已經夠禁忌了,階級或者是年齡的距離成為次要需被突破的困難,或者相較之下,一點也不困難了。女同志要怎麼成家呢?如果家庭的結構如此的異性戀中心,稱謂總是圍繞著相對的性別 (舅舅/阿姨、叔叔/嬸嬸、爸爸/媽媽、外公/外婆),同樣性別的結合就很難放進這樣的結構之中,當兩個媽媽被同時放進族譜時,彷彿接著下來的譜系都會大亂,像是世界大亂一樣。

同志教育的公聽會裡,有人提出過這樣的質疑「如果同志可以結婚,那小孩要叫誰爸爸、叫誰媽媽,不行嘛~這樣小孩子的家庭觀念會扭曲!」家庭觀念會「扭曲」?我才覺得現有的家庭結構很扭曲、很不符合人體工學、很異性戀中心呢!倘若扭曲後的家庭結構可以容納同志雙親在家族中的角色,那還好辦事,但我想家庭結構的無堅不摧離可以被扭曲的說法還有一大段距離。

不只女同志,男同志、跨性別者都面臨類似的問題,無堅不摧的家庭結構,何時才會有容納多元家庭想像的柔軟度?我們爭取的的確不是同志權,是很基本的身為人、想要在社會中與其他人享有平等權利的基本人權哪。

H說的好:「我們也是有在繳稅,不是嗎?」








打開身體的情慾按鈕
文/台大潤滑液男孩 陳小柏
Blog:http://ntuwetboy.blogspot.com/

剛跨年完,網路上流傳各地煙火秀的影片,許多朋友知道我今年不在任何一個現場,都很貼心的要傳自己拍的影片給我看。雖然很謝謝朋友的好意,但不禁納悶,看煙火的時候不就是要把握稍縱即逝的幾秒鐘全心感受嗎?怎麼還有餘力分心拍攝啊?

寫情趣玩具的心得文時,我也常遇到這種兩難。一方面我得用全身心靈來玩樂並開啟腦內的情色資料庫得以愉悅,另一方面我又必須啟動文字邏輯系統,二階的來分析我身心靈狀況,這真的是一件有難度的事情。

有的時候好不容易進入了狂喜的高潮空白處,卻有個聲音在旁邊嘀咕著:我該怎麼描述現在的感受呢?例如要把「啊啊啊~~~嗯嗯,好舒服,喔……」轉換成一種相對客觀的述說「…適時的向下壓(上彎的頭就會向上刺激),手抵著時常會不小心按到更換震動模式的鈕,這種意外的刺激轉換,總是讓我不自主發出呻吟,另外一隻手輕輕的抽動我的陰莖…」(摘自部落格:[心得文] 荷蘭前列腺震動器肯特),我常常就在意識的轉換和對身體的擠壓中達到了高潮,想想也是另闢蹊徑,走出另一條路子。累積幾篇心得文後,我開始意識到自己還真的滿專業的,於是漸漸產生了性工作者的自我認同!哈!

而情趣用品最棒也為人稱讚的地方就在於,它讓愉悅有機會從關係中脫離出來,一方面自然可以在關係中增加情趣,另一方面也讓人可以自主的掌握身體情慾,不需得依附在他人身上,2月即將上映的電影「震動性世紀」就是在討論這個有趣又充滿意義物件史。
情慾從來就不是自己的事,也不是兩個人的事。新的一年,新的電子報,新的心情,新的愉悅,讓我們一起發展新的關係,拓展彼此的情色資料庫,讓身體有新的可能!!








你做的到他們現在做的事
文/王晧安

最討厭有人說:「草莓族」、「水蜜桃族」之類的話了。2010年12月的一天中午,不小心看到SS小燕之夜重播「你做不到他們現在在做的事」。這集內容在介紹為青少年發聲的「林昀」、救災英雄「卓士傑」、青年公益的典範、年紀輕輕就被寫入高中課本的「沈芯菱」、創新臺灣新表演藝術形式的「黃明正」,以及幸福主廚「楊竣展」等五位超強大的青年。

他們也是七、八年級生,是閃耀的草莓與水蜜桃。我們的作為、行動,決定我們是怎樣的人,也決定了我們是怎樣的世代。

SS小燕之夜-你做不到他們現在在做的事
http://tw.myblog.yahoo.com/jw!besniQyYFRZjsQolcCCcBc3i/article?mid=1546&prev=1547&next=-1

誠懇地與各位分享這一集的小燕之夜,一起來鼓勵青年勇於學習、勇於表現、勇於實踐夢想!








「何以不轉女身」
出處:維摩詰所說經

文/王晧安

在佛陀的時代,有著根深蒂箇「男尊女卑」的價值,甚至連「藥師琉璃光如來」發的12大願中,就有一願是「願轉女成男」(《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在地藏經中,載明讀誦、供養地藏王菩薩、地藏經的28利益中,也有一項「女轉男身」(《地藏菩薩本願經》),都是展現當時女性地位低落,希望能讓性別弱勢著有改變身份的證明。

但看到《維摩詰所說經》裡,有一段很令人玩味的「何以不轉女身」的對話。

一位天女看到有大菩薩們正在說法,因為此時在維摩詰菩薩家,四眾弟子講的法實在太難得了!非常開心地來散花、聽法!

舍利弗在了解這位天女對「空相」證悟的程度非常之高,就問天女:「你怎麼不轉變女性的模樣呢?」意思就是怎麼不轉為男性的樣貌呢?舍利弗顯然對這樣「女性樣貌」的證悟者,感到質疑。

天女回答:「我修行十二年來,要成為這樣的女性樣貌很不容易呀!這樣就好像是一個魔術師,變化成女人一樣,這樣的樣貌是虛幻、不真實的。你問這個問題實在問的不好。」天女這樣虧了佛陀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

不只這樣,天女用神通,把舍利弗變成天女原本的樣子,然後把自己變成舍利弗的樣子,然後故意再反問舍利弗:「你怎麼不轉變女性的模樣呢?」

變成天女樣貌的舍利弗回答:「我也搞不懂我現在怎麼會變女性的樣子。」

天女又說:「舍利弗啊!如果這樣可以改變女身的樣貌,那所有的女性也可以改變。如果舍利弗不是女人,而展現女人的樣子,那所有的女人也一樣,就算看起來是女性,也不是女性。所以佛陀才說所有一切的法都不是男,也不是女啊!」

天女藉此來說明「空性」的道理,又把舍利弗變回原本的樣子。天女又問舍利弗:「啊你女身的外貌跑哪去了?」

舍利弗說:「女身樣貌不見了,也沒有不見,一切的道理也是這樣,沒有存在與不存在的問題。」








經營社團猶如在與野獸的衝突中獲得守護力量
文/李偉銘(小鹿,國立成功大學TO.拉酷)

「要不是因為沒有人接,我絕對不會當社長。」這誠實的自白常是別人問起我為何想擔任社長職位的回答,因最初單純基於「不希望社團倒掉」的理由我踏上了這一年的奇妙旅程,經歷許多深刻的好與壞,沿途風景全然超乎意料外的深邃,我珍視一路上所有人事物帶給我的成長。

剛上任時我與副社長小爛都非常地衝,期望將每個活動辦到完美,但也因此帶給自己過多無謂壓力與挫敗感,甚至因此產生爭執。比如說,我們曾因為首次嘗試舉辦的新生小茶會中沒有女生參與而低潮很久;為了活動或社課的細節有誤或想法不合而起衝突,這樣的衝突特別常發生在我與副社小爛之間。所幸到下學期後我們在磨合期後進入穩定關係。套句小爛開示的名言:「別挑人或事的缺點,看意義,有意義的事便是美好,這樣,會活得比較開心。」

一個活動不可能盡善盡美,盡了力後檢討下次更進步可能性即可,不要執著於眼前的小失敗或之微末節的不完美而沮喪,正如同籌辦一個性別、同志教育性質的講座,我們不可能期待快速看見立竿見影的成效,性別友善校園的培養是要長遠累積的,只要我們看得見所做之事的意義,那就值得了!

對我來說,經營社團的這一年是漫長的憂鬱史,這憂鬱並非單純因為社務壓力,最大來自於這歷程中瞧見許多殘酷的景象、聽見許多哀傷的故事、遭受許多誤解與不解的目光,這些憂傷曾累積的成一頭野獸,曾企圖吞噬掉所有希望,我們所做的所有努力,宛若瞬間瓦解、宛如徒勞無功。但與此同時,這條獸卻也尖銳地提醒了我自己的不足,明曉在多元性別平等的路上還需要極大的努力,而使我不自滿或安於現狀。因為牠不斷揭示了苦難與不公義,讓我頻頻回首初衷,想到那些不被了解的人的面孔,便在憤慨中獲得力量,那些不被明白的人事便是我想要守護的東西呀。








2012好青春集中營報名開始囉!

有時候覺得因為「年輕」,而受到一些侷限?有時候因為「年輕」而有機會有更大的空間?有時候覺得對「性別」議題有一些想法,想找人一起討論?有一些對於我們「年輕世代」或「性別」有一些特別的感受,想好好記錄下來?

趕快報名好青春集中營!一起作青少年與性別議題交流,激盪出更多的火花吧!

繼2006年好青春研習營、2007年好青春集中營、2008年好青春研習營,至2008年五社增加與CQC、中興性研社合辦,2009年闊別一年,2010年好青春集中營在高師大、2011年在成大的好青春研習營已有十個社團參與了!2012年好青春集中營將在彰師大與您相見~

這次擬邀請全台各大專院校、高中職性別社團一起加入社團經營討論、青少年與性別議題書寫的行列!

今年好青春的特色,除了保留讓人成長的體驗活動與有趣的藝文活動,特別應各性別社團要求,特別加入了性別社團經營討論的時間。

日期目前定於101/01/18(三)至101/01/20日(五),一起豐富我們的青春寒假吧!

集中營的設計,是由所有學員共同擔任志工服務大家,每個人除了參與學習之外,還有服務學習的機會喲!每個人可依實際服務的情形,獲得不同時數的志工服務證明喲!

活動內容預告:

一、社團交流:社團介紹、社團經營困境突破交流、社團自由交流。
二、體驗活動:思辨活動。
三、藝文活動:影片欣賞、自製飲料環保袋、愛的動一動。
四、書寫活動:青少年與性別議題形成、主題討論、主題撰寫、主題刪修、文章發表。
五、好性會社團活動(自由參加):好唱吧、會員大會。

活動主辦負責人:
王振圍 tasbravo@gmail.com 0952515353

活動行政承辦人(志工頭頭):
彰化師大性酷社 李建霆 0983567738
屏東科大嫐社  黃莨棋 0912921197

線上報名:http://0rz.tw/f9z3J

更多詳細資訊








異「同」看電影-同志的愛情與婚姻

性別多元的社會裡,同志們一直都在你我的身旁。你可能還不太認識她/他們,也可能她/他們已經是你的朋友或親 人。如果妳/你想更加嘹解同志的愛情生活樣貌,邀請妳/你一同看見同志們的生命點滴。

〈漂浪青春〉青春易逝,生命不停轉動,三個不同世代的男女同志在愛情的追尋中流轉出一條漂浪的「生命之流」。

活動時間:101/01/15(日)14:00~16:30
活動地點:高雄市婦女館史料室
影片帶領講師:吳怡靜(高雄醫學大學性別所碩士)
活動洽詢:07-3979672轉史料室
女性圖書史料室:http://.womenweb.org.tw Email:womenlib@gmail.com


我們需要你!「家」環境藝術展 義工招募

這是地球公民基金會主辦,由策展人陳思韻,黃法誠、蘇家賢、林建佑、林韋佑等四位藝術家共同合作的展覽,預計於2012年3月10日~4月29日在高雄駁二C5倉庫展出。

21世紀的今天,人類積極地擴充對「家」的想像與構築,打造出一個資源豐富、物質至上、速食便利等新型態的「家」。乍看之下,似乎這就是我們朝朝暮暮、夢寐以求的理想家庭,它處處充滿魅力,卻也產生許多副作用。

高雄地區為全台工業重鎮,正是支撐現代家庭生活的生產基地。這裡的工廠密度、空氣、土壤與地下水污染都是全台第一;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更是全球主要都市的第一名。後勁、仁武、大社、大林蒲、林園…等工業區附近,有著清不完的污染、吵不停的抗爭…。這些事,其實離人們的生活及地理距離很近,但心理的距離卻很遙遠。本展覽嘗試連接20世紀普普藝術家「漢彌爾頓」的提問:「是什麼使今日的家庭變的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以藝術形式揭露現代文明背後付出的代價,讓人進一步省思。

這是全台首創的環境藝術展,是我們對2012地球日的獻禮。

由於駁二藝術特區參觀人潮眾多,45天的展期,預估將有數萬人參觀這個展區,因此,我們需要您的支援,於2012年3月10日~4月29日期間(平常日、假日),輪班協助導覽,讓人們可以更深入了這個展覽的內涵。

誠邀願意為家園盡一份心力,可以付出一部分時間的朋友,加入導覽義工,參與我們精心策畫的培訓課程。

培訓時間:101/02/18(六)~101/02/19(日)
招收人數:80人
費用:培訓課程全程免費(含交通及保險),環保團體資源有限,請參與者信用承諾擔任展場義工。
講師:地球公民基金會李根政執行長、王敏玲副執行長、蔡卉荀研究員、策展人陳思韻,以及藝術家黃法誠等
洽詢電話:袁庭堯、蔡卉荀 07-5561585


「三身有性──怎麼用身體搞運動」座談會

「不論高矮胖瘦,年輕或年老,殘疾或健全,陽剛或柔美等,身體都有美好的一面可以呈現」──ㄚ莫蝸牛

「不介意就手牽手,我們一起做朋友」──水男孩

「透過影像書寫,為自己的身體發聲。從對身體的在意/不以為意出發,到對自我身體的關照,我們在面對著『身體』這個 Big issue 有深刻且複雜的討論/辯論」──熱線慾體違和身體影像展

三種角度,三種聲音:同樣是看/被看,這三組人,到底在身體上做什麼些文章?

有時候,漂亮身體招引了鎂光燈,也讓訴求一同被看見;但有時候,光是展現各種身體──美的醜的自信的自卑的健康的疾患的──就是顛覆現狀;我在身體上看到的糾結體態,攝影師如何在其中發掘亮點?自己跟身體間的呢喃牽扯,又跟在外大聲疾呼的口號,是如何的相異卻有某些相似。

每年遊行以美好肉身與基進訴求謀殺快門的水男孩、發掘身體多元樣貌,實踐自身攝影美學的ㄚ莫蝸牛、徵求照片與被拍者的自我書寫,自己也下海一起玩的性權小組,這三組人馬到底怎麼理解,身體如何被觀看、被賦與意義,以及被慾望的當下?而這三組人馬的運動,又發展出哪些不同的運動意識?

熱線性權小組,誠摯歡迎你一起來聽聽看,這三組人馬,怎麼去看待自己眼裡,或別人眼中自己的,慾 體 違 和。

時間:101/01/15(日)14:00~16:00
地點:米倉咖啡(台北市龍泉街83號,近捷運台電大樓站,http://cafe-mezone.blogspot.com
主持人:美嬴(熱線性權小組義工)
與談人:ㄚ莫蝸牛、阿正、伯豪
主辦單位:同志諮詢熱線性權小組








同志婚姻 別設性別框架(中國時報 2011-12-30)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123000507.html

政院設專責機構 性別平等處成立(台灣立報 2012-01-01)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4163

募集物資 勵馨傳愛巴拿馬(台灣立報 2012-01-04)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4291




覺青性電子報 創刊號        發報時間:2012-01-10 10:00:00
報主: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 / 總編輯:王晧安 / 執行編輯:王靖鳳 


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

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性別大補帖:大開性別眼界

■王晧安

有限的經驗與知識,決定性別的視界。不斷學習性別、經驗性別、實踐性別,性別視界廣了,性別視域範圍廣了,對於性別的無知與偏見自然就減少了。很像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認識的男性、女性、同志多了,就越來越難說「男生」都是怎樣怎樣、「女生」都是怎樣怎樣、「同志」都是怎樣怎樣。

有的人選擇讓自己的性別視界很僵硬,很少練習使用性別的語言,甚至不願意嘗試用性別的角度來理解事情,因此他的性別視域越很小,甚至視野模糊。性別視界的僵硬,視域的窄小,就是我們常說的「性別盲」,常不覺察性別的問題存在,不理解性別問題的來源,更缺乏改變性別差別待遇的動機。

所以,性別視界的彈性是很重要的,因為彈性的視界有如伸縮自如的海綿,才有辦法繼續吸收、接納更多元、豐富的性別經驗。性別視界彈性的人,常會覺得自己所知的性別知能是不足的,因此會願意組成或加入社群,看到新的性別資訊會感到興奮,看到不理解的性別經驗會感到好奇,看到性別的活動、研討會想去參加。反過來,多接觸學性別的人,多向性別經驗與概念豐富的人學習,多涉獵性別資訊,多參與性別活動,多不同的性別議題感到好奇,也能軟化我們的性別視界。性別的視界更廣,能讓我們看見「性別議題真的很多元」。

在讓性別視界變得更軟Q之外,我們還可以嘗試為我們的「性別近視眼」配上輔具,也就是「性別視鏡」。性別視鏡是看待生活事物、社會現象的立場、觀點、視角。如果選擇用的是閃亮的平面鏡,仔細觀察,至少可以看見性別真實樣貌。如果看的是放大鏡、望遠鏡、有放大功能的閱讀器,有助於我們了解性別景色的細節。如果用的是帶有「探索」、「流動」、「存疑」功能的三稜鏡性別流動視框,便能將我們原有看事物的角度,有如白光經過「性別/情慾」的三稜鏡折射後,更能看見事物背後如彩虹般豐富的色彩。

好比疑性戀/流性戀用性別二極劃分的觀點來看自身性別經驗,總覺得無法言語,好像是同性戀,好像是雙性戀,好像是異性戀,好像是男性,好像是女性,總是說不清楚、困擾、疑惑;但用跨性別、流動的性別觀點來看自身性別經驗,突然就變得自在、輕鬆、明朗,更能找到自己流動的性別位置。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利用不同的流派思想作為我們的視鏡,尤其是女性主義立場、同志/酷兒觀點、多元文化觀點來看我們身邊的性別世界,也有助於打開我們的性別視域,讓有限的經驗,變得更開放、包容,更有悅納、欣賞性別差異的能力,更有能力感受「性別脈絡的多元」。

多元、寬廣無邊無際的性別世界,與我們長相左右,也許我們無法窮盡性別世界,但我們可以嘗試彈性我們的性別視界,戴上更多元、放大、流動的性別視鏡,藉此開放我們的性別視域,相信妳/你能與我一樣發現這個世界真的很精彩。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搶救國中生-失落的國中三年

2010-08 親子天下雜誌15期 作者:許芳菊



原本該是青春燦爛的國中三年,為何成為許多孩子失落的歲月?

為什麼教改推動十幾年,國中生的壓力依然不減?甚至更扭曲?

如何改善國中教育,減輕升學壓力?



台北,晚上六點十分,學校第九節下課的鐘聲響起,讀國三的仲宇看著錶,再過二十分鐘,補習班就要開始上課。眼前,班導還在為幾位同學吵鬧的關係,將全班留下來訓斥。好不容易下了課,他餓著肚子急奔補習班,繼續奮戰三個半小時,回到家已經超過十一點。

基隆,阿友在這裡的一所公立國中念書,國一因為遭受家暴,功課很爛,從此被貼上壞學生的標籤。國二時,家庭環境改善,他開始奮發圖強,結果卻換來多位老師的冷言冷語,三不五時懷疑他考試作弊,他也變得自暴自棄。到了國三,他每天被老師叫到辦公室罰站,免得吵到同學準備基測。

花蓮,一位優秀的資深英文老師,被他剛接手的國二班級深深震撼。他的學生杯子裡裝的都是酒,一發起脾氣來,就拿酒杯砸人。全班三十五個人,能夠靜下來讀書的,不超過五個。學校裡的國三導師,一年走了四、五個,還留下來的,不是天天流淚、擔心被學生K、就是靠抗憂鬱藥度日。即使這樣的學校,依然是每天從早自習考到第八節課。許多孩子寫完名字,交上白卷,一天考八堂課,他就睡八堂課。

這些情景,都是現在國中教育現場活生生的故事。被壓抑的、被放棄的、被邊緣化的青春生命,無助的徘徊在國中校園裡。

原本該是青春燦爛的國中三年,為何成為許多孩子失落的歲月?為什麼教改推動十幾年,國中生的壓力依然不減?甚至更加扭曲?

翻開現在國中生的痛苦清單:



考試愈來愈多,學習卻愈來愈少

相較於當年的聯考時代,大多到了國三才開始模擬考。為了拚基測,現在大多數的國中從國一下開始,每學期開學第一週,就有比照PR值排名的模擬考。國中生所有的寒暑假,幾乎都得為開學後的大考準備。

而平常的小考、段考、模擬考,從國一起便排山倒海而來。

根據《親子天下》的調查,超過三分之一的國中生,每週考試超過十次(表一),甚至有一成的國中生,每週考試超過二十次。

如果這些考試,真的可以培養出孩子未來需要的能力,或真的有助於基測的準備,至少還有它的價值;荒謬的是,這些測驗卷的品質大有問題,而且與基測考題的方向不見得一致。

根據《親子天下》大量訪談發現,國中生平日的大小考卷,除了段考由學校老師出題,其他考卷大多是跟教科書廠商購買,或根據這些廠商考卷剪貼而成,老師很少自己出題。清大數學研究所畢業的全家盟理事長謝國清,經常陪著讀國中的兒子解測驗卷,發現測驗卷的題目、答案經常有誤。兩位考過基測的考生,也認為平日寫的這些測驗卷與基測有所落差。這些測驗卷偏難、細節太多、靠背誦的也比較多。

負責基測命題的台師大心測中心副主任曾芬蘭強調,基測考的都是「基本、重要、核心」的概念,以及解決生活能力的問題。坊間的模擬考或測驗卷,無法做到很好的難度控制,反而造成學生的緊張。

對於基測命題有深入研究的師大教育系教授唐淑華更指出:「很多國中老師對於基測用功不夠,他們心目中還以為基測是在考修辭、記憶、很多瑣碎的東西。但如果仔細分析現在的基測題目,都非常靈活,主要是考學生能不能用自己的能力去做判斷、思考與感受,這些能力才是平時最需要教學生的。」

適度評量,的確有助於學生學習,但大量寫測驗卷不但浪費時間精力,還會產生許多後遺症。國二女生謝書雅說,他們班上很多人考試都在集體作弊,因為一天考太多科,根本念不完。家裡也有國中生的知名作家陳之華帶著點怒氣的說:「測驗卷寫不完,很多學生就互相抄,老師也不改,學生交換改考卷,就互相放水,這簡直是引誘犯罪!」全家盟理事長謝國清說,兒子班上每學期都要繳三、四千塊班費,大部分都拿去買測驗卷,但是一直到考完基測,還有一大箱卷子沒寫完,就直接拿去扔掉。

唐淑華教授感慨,為什麼老師不去檢視他的教學成效,一直往錯誤的方向用力,讓孩子白白痛苦?她看到許多每天考試很多的孩子,最後基測總分連一百分都不到。考這麼多,是為了什麼?

考試太多的後果,使很多孩子對念書失去動力,讀書完全只是為了考試。《親子天下》調查發現,超過四成國中生,不考試就不想念書(表二)。只有三成的國中生,會經常閱讀課外讀物(表三)。顯示出,國中生的整個學習胃口都被搞壞。



排名愈來愈多,信心卻愈來愈低

聯考時代大多只有在月考或模擬考時,會進行全校或全班排名。但是現在的國中生,幾乎所有大小考都要被拿來公開排名。

今年剛考完基測的明軒,還記得有一次老師公開小考排名,考三十名的就跑去嘲笑排三十一名的同學,結果兩個人扭打起來,全部被抓去處罰。

師大教授唐淑華兒子的班上,從國一起,老師就會在聯絡簿上公開班上的週排名。唐淑華為此還寫了好幾次聯絡簿,希望不要用這種方式讓學生每天處在競爭裡。但老師的回應卻是,這是家長在班親會的決議,是家長要求公開排名。

從芬蘭回到台灣上國中,陳之華的女兒就非常不能忍受這種排名文化。「我女兒班上家長想知道全班學生的成績,很多老師用分數排座位,還說用這種方式來教國中生最合適。但我女兒說:『是嗎?』她在聯絡簿上對他老師的回答畫了六個問號,」陳之華說。

透過排名激勵或警示學生的用意,到最後對許多學生來說,往往變成一種被羞辱的痛苦。許多老師用分數排座位,甚至有老師依分數高低讓學生選座位。考壞的,就只能坐別人挑剩的!這樣偏頗的競爭環境,能給孩子帶來信心嗎?這樣充滿比較氣氛的教育方式,能讓孩子喜歡學校、喜歡上課嗎?

根據《親子天下》調查,三成國中生不喜歡上學,男生尤其嚴重(表四)。三分之一的國中生不喜歡學校上課內容(表五)。超過三分之一的國中生對自己不滿意(表六),近三成的國中生不知道或沒有人生目標(表七)。

當老師、家長把心力陷在考試排名裡,是否有看到孩子真正需要的學習?

全家盟理事長謝國清就感慨:「我們的教育應該有個理念,要儘量去肯定每個孩子的表現;但現在是用否定的方式去否定那些學科成績不好的。」



老師放棄學生,學生學會放棄

考試、排名之後,很多國中生接下來的命運就是被放棄。

今年剛考完基測的仲宇說,班上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同學,考試都是用猜的。下了課還會比賽誰比較會猜,老師也不想管他們了。

一位即將升國二的男生指出,放暑假前,老師發數學練習卷,但只發給班上一半的學生。老師公開表示,另一半學生不用寫這些練習卷,因為他們已經沒救了。

三重青少年基地館長江思妤長期輔導弱勢青少年,她很心疼的指出,不少到他們那裡的孩子,在學校功課都不好。孩子對她說:「老師只對前三名孩子有興趣,他們討論很高興,我們陪公子讀書。」

當老師放棄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所有的學生也都看在眼裡。個性敏感的明軒說,他可以感受到被放棄的同學,心裡很痛苦,覺得比被老師處罰還難過。他看到隔壁班有些學生因此結幫派、甚至吸毒,有些女學生開始抽煙學壞。

常態編班下,面對班上學生程度不一,許多國中老師抱怨小學老師太混,導致許多小學生升到國中完全銜接不上;有些則批評家長教養不當,讓學生難以管教;更有老師不認同常態編班;但對於如何解決班上學生能力M型化的問題,往往無能為力,不管程度好壞,全部同一套教法,同樣進度。大多數國中老師在趕進度、拚升學率的壓力下,也只能放棄那些程度不好的學生。

「我不忍去苛責老師,因為他們被整個制度綁架,讓他們無法脫困。最重要的是,要從制度改變,所以我們一直在推動實施十二年國教,」全家盟理事長謝國清說。

教學相當活潑的國中英文老師徐美雲也認為,如果不考基測,可以給孩子更多,更廣。現在因為要應付基測,有考試,就一定要趕進度,就會有升學壓力,老師也會被拿去比較。十二年國教如果實施,老師也多了一些彈性,可以調整教學方法,滿足不同程度孩子的需求。



花在補習的金錢與時間愈來愈多

當學校教育無法滿足學習的需求,甚至加強了家長、學生競爭的焦慮,補習班的生存空間就愈來愈大。過去這十年來,補習班家數成長四倍,從四千多家成長到一萬七千多家。一位每天晚上要到補習班接女兒的家長,曾經目睹補習班的報名費多到要用數鈔機數才來得及。

《親子天下》調查,超過一半的國中生有補習(表八),其中四五%每週補習超過六小時(表九)。很多國中生從國一就開始補習,全科補習下來,一學期得花上四、五萬元。

問學生為什麼想補習?國二女生謝書雅說,因為理化真的很難,學校老師教的,她聽不懂。另一位從國中一路補習到高中,每科必補的學生則說,補習班可以幫她整理重點,她讀起來比較輕鬆。

《親子天下》的調查則發現,去補習的國中生裡,八七%覺得補習有用(表十),而且超過半數認為補習班老師教得比學校老師好(表十一)。

補習班真的有比學校老師厲害嗎?

熟悉補習班生態的徐薇文教機構負責人江正明坦言,很多大型補習班有更多錢找到更好的老師。這些厲害的補習班老師都有幾個特色,第一,他們上課都很有趣,談笑風生。第二,他們講的東西比較有整理、有系統,也比較能抓住考試的重點。有些補習班甚至有財力成立編寫教材的團隊,不像學校大部分老師都是單打獨鬥。「補習班的存在,除了考試制度的原因,也是因為正式教育裡真的有所不足,」江正明分析。

但補習並不是萬靈丹,許多孩子來到補習班裡,一樣在發呆睡覺。江正明長年觀察到,補習班只是提供了聽第二次的機會,但真正可以把孩子成績拉起來的,其實不多,頂多不讓孩子的成績掉下去。

國中生一切的痛苦,所為何來?當年推動教改以基測代替聯考,為的不就是鬆綁教育,減輕升學壓力嗎?

多位學者都指出,目前國中基測考題設計靈活,提供老師發揮教學的空間,給學生培養基本能力的指引。



基測,是天使,還是魔鬼?

有些懂得教學的國中老師,鼓勵學生大量閱讀、大量參與活動,不但讓學生過了精采的國中三年,也創下了很好的基測成績(見一二三頁,「一位國中老師的告白」)。但問題是,能體認到這樣的精神,並有能力落實在教學中的老師並不多。

一位家長在部落格中諷刺的寫著:「國中遇到好老師,讓你進天堂,遇到不好的老師,讓你住套房。」她孩子班上的導師,正好就是那種連下課都要把學生關在教室裡檢討考卷的老師。許多國中生被禁止下課打球,原因是怕打球會浪費念書的體力與時間。

基測最被人詬病的一點就在於,基測題目的設計中間偏易,鑑別度不大。原本只是做一個入學的門檻,但最後卻幾乎變成上高中的唯一分發依據。基測錄取分數屢創新高,想上建中、北一女,六科只能錯三題,作文還需滿級分。

「這簡直是完美的人才做得到,對孩子的壓力實在太大了,」一位國中老師憂心忡忡。再這樣下去,基測的良好用意無法發揮,反而成為比聯考還可怕的惡夢!

一對雙胞胎女兒今年即將升上國三的荒野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就指出,基測鑑別度太低,考試到後來變成考細不細心,孩子為了追求滿分要反覆練習,為考試付出的成本實在太大。



誰來搶救國中生?

這一代的國中生,可以說成長於最幸福的年代,卻也是最痛苦的年代。

他們的國小階段歷經台灣社會走向解放、自由、開明的階段,許多孩子有更多自主的空間、享受到更快樂活潑的小學生活。但到了國中,卻邁向如同戒嚴時代的教育方式,他們所受到的衝擊與不適應,遠遠勝過他們的父母那一代。

畢業的季節,行走在國中、小學的四周,放眼望去,盡是紅布條。學校的牆上掛滿了「恭賀○○○校基測成績大躍進」、「恭賀本校○○○基測成績PR99」之類的紅布條。紅布條的背後,訴說的是少子化浪潮帶給學校的焦慮。為避免被減班裁校的命運,許多國中開始用升學率來吸引學生,學校走向更激烈的升學競爭。

全球化競爭,加深了父母的焦慮,早早就要為孩子的將來預做準備;少子化浪潮則加深了老師的恐懼,希望用升學率保住飯碗。種種壓力逼向這一代的國中生,許多孩子在徬徨失措中適應不良、挫折累累、傷痕累累。


當我們的中學生付出了這麼多青春歲月,把考上好大學,當做是人生唯一的目標,結果進了大學,夢想成真了嗎?

台灣的大學品質,足以承載這麼多孩子的夢想嗎?

去年剛考上某國立大學的偉仁,上了大學一學期,就失望的自動退學了。原因是,跟他所期待的大學生活落差太大,完全沒有他所期盼的學習氣氛。

「講激烈一點,孩子會覺得這是一個騙局,」長期從事教改運動的自主學習促進會理事長唐光華說,現在的大學裡有兩種失望,一種是大學的老師看到大學生不用功;另一種是想要好好學的學生覺得老師教學沒熱情、學習環境不理想。

從國中生的升學壓力,到大學生的失去動力,這是一連串環環相扣的問題,要打開教育的死結,國中教育是個最艱困、也最急迫的關卡。搶救國中生,需要全面的思考:

落實十二年國教,以紓解國中的升學壓力。

提升老師的觀念與能力,以因應時代的變遷、不放棄每一個孩子。

重新檢討基測,不論是否應該把鑑別度提高,或甚至改變考題方法以引導教學走上正常。

國小、國中應有把關與補救措施,讓孩子具備基本的能力,才不會到國中因落差太大,形成老師教學痛苦或學生自我放棄。

最後請大人們,把不必要的、外加在國中生身上的痛苦拿走:過多的考試、過多的排名、過多的補習、不合理的剝奪下課時間、不合理的霸佔藝能課程,請把時間跟空間還給孩子吧!唯有如此,他們才有機會去發展他們需要發展的能力,讓青春活出該有的樣貌。




註:為了保護受訪者,文章中的國中生名字皆為化名。

調查說明:《親子天下》雜誌「學習力調查」以郵寄問卷做為調查方法,以分層比率抽樣對國中七、八年級學生進行訪問,執行時間為六月十七日至七月二日,總計發出2,160份問卷,回收1,618份有效問卷,回覆率為75%。調查執行∣吳挺鋒、黃靖萱、白瑋華

第01期 校園性別花







經營社團猶如在與野獸的衝突中獲得守護力量

文/李偉銘(小鹿,國立成功大學TO.拉酷)

「要不是因為沒有人接,我絕對不會當社長。」這誠實的自白常是別人問起我為何想擔任社長職位的回答,因最初單純基於「不希望社團倒掉」的理由我踏上了這一年的奇妙旅程,經歷許多深刻的好與壞,沿途風景全然超乎意料外的深邃,我珍視一路上所有人事物帶給我的成長。

剛上任時我與副社長小爛都非常地衝,期望將每個活動辦到完美,但也因此帶給自己過多無謂壓力與挫敗感,甚至因此產生爭執。比如說,我們曾因為首次嘗試舉辦的新生小茶會中沒有女生參與而低潮很久;為了活動或社課的細節有誤或想法不合而起衝突,這樣的衝突特別常發生在我與副社小爛之間。所幸到下學期後我們在磨合期後進入穩定關係。套句小爛開示的名言:「別挑人或事的缺點,看意義,有意義的事便是美好,這樣,會活得比較開心。」

一個活動不可能盡善盡美,盡了力後檢討下次更進步可能性即可,不要執著於眼前的小失敗或之微末節的不完美而沮喪,正如同籌辦一個性別、同志教育性質的講座,我們不可能期待快速看見立竿見影的成效,性別友善校園的培養是要長遠累積的,只要我們看得見所做之事的意義,那就值得了!

對我來說,經營社團的這一年是漫長的憂鬱史,這憂鬱並非單純因為社務壓力,最大來自於這歷程中瞧見許多殘酷的景象、聽見許多哀傷的故事、遭受許多誤解與不解的目光,這些憂傷曾累積的成一頭野獸,曾企圖吞噬掉所有希望,我們所做的所有努力,宛若瞬間瓦解、宛如徒勞無功。但與此同時,這條獸卻也尖銳地提醒了我自己的不足,明曉在多元性別平等的路上還需要極大的努力,而使我不自滿或安於現狀。因為牠不斷揭示了苦難與不公義,讓我頻頻回首初衷,想到那些不被了解的人的面孔,便在憤慨中獲得力量,那些不被明白的人事便是我想要守護的東西呀。

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覺青性電子報 試刊號

覺青性電子報 試刊號           發報時間:2012-01-09 00:00:00

報主: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 / 總編輯:王晧安 / 執行編輯:王靖鳳  










校園追愛的平衡點

大學新鮮人對於愛情學分抱著什麼樣的想像?又如何追求心怡的對象?追求不順利的原因有哪裡?尤其是追求對象時,有哪些性別迷思呢?

在大專院校新生性別季討論今年共同主題的時候,校園性別社團領導人們認為有許多人上大學,對於怎麼追求對象充滿了期待,但又不知道怎麼做,像這類大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性別問題,卻沒有機會能夠說一說。因此決定2011年新生性別季主題為「追愛」,關注校園中追求對象時有哪些常見的性別問題。[詳全文]



打開性別之眼

學性別的人,常常說「性別無所不在」,生活每一個層面都跟性別議題有關,就看我們自己有沒有留心,有沒有留意,有沒有能夠感受背後的「性別意識形態」究竟是如何在影響我們的生活?

因此,初入性別領域,無論是因為上課而接受一定程度的性別平等 概念,或是因為經過重要的性別平等事件後,很多人都用「開了性別之眼」比喻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性別意識的開展。[詳全文]            








存在的隱形人;女同志成家路迢迢

文/陳逸咪
原文出處:存在的隱形人;女同志成家路迢迢

今天跟同是拉子的朋友H講電話,談到彼此的家庭對自己是同志的想法,H的家人對這件事的看法是很隱晦的、似乎知道但情願裝做什麼不知道的那種,彼此辛苦維持著表面上的和平;我媽則是很久之前就知道我和一個學妹在一起(回想已經是前幾任的事情了),所以在家裡獲得出櫃身份的我,可以不需要隱瞞任何事情,光明正大帶現任回家、我媽會煮飯給她吃、只有我在時會問候她近況的那種狀況。

不過今天電話裡跟H談到,對我現任A的家庭而言,我倒像是個「存在的隱形人」。存在的隱形人?明明存在、卻被刻意忽略的人、被當作隱形人的人,就是「存在的隱形人」。

我「我覺得那是很難被接受的一種狀況,就是當她家人可以把她的兄弟姐妹的另一半當作親人看待時,我卻無法獲得那樣特別的位置。」

H「對啊」

明知自己女兒正在跟另一個人談著火辣辣的愛情,卻寧可這件事沒有發生,甚至曾經因為無法接受自己女兒是同志的A的母親吵嚷著為此要跟她斷絕母女關係,那我在這件事情中的角色呢?大概是隱形人吧。(縱使是在我存在的前提下,才知道了一整串她們不想接受的事實,但到頭來還是寧可當作我不存在,當作她們的女兒是「正常人」)

我「在她家人眼裡,我就像是個隱形人啊。」

H「恩,存在的隱形人。」

然後H說她那個年紀的朋友(近三十)不少人已經結婚有小孩了,她說她不在乎有沒有老公或者是結婚這件事,可是她喜歡小孩,她想要個屬於自己的房子、屬於自己的小朋友,想要有那種家的想像。

H「我每次在外面晃,看見那些房屋廣告都會一直想,想要有自己的房子。可是好像辦不到,我不能搬出去吧,無法看見父母感覺被拋棄的表情,又會捨不得。」

我「但又會想要有屬於自己的家」

H「對啊,我是不在乎有沒有結婚什麼的,可是為什麼大家到這個年紀在做的事情,好像都還離我很遠?」

我「對啊,女同志成家真的還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H羨慕每次妹妹帶男朋友回家,母親熱切招待的景像,羨慕另一個男生可以以這樣的名份坐在家裡的餐桌上,與家人一起共度有趣的夜晚;而在母親的眼裡,H的伴就是個H的好朋友而已,除此之外,沒別的(至少母親心裡這樣期待著)。

純然的不被接受(我在A的家人眼裡)跟以一種忽略的方式接受(H的伴在她家人眼裡),哪種比較好呢?戳破了事實的我被當成存在的隱形人,隱晦不說出口的H與她的伴被視為多年的好朋友。我們有的共同點是,女同志要被放入家庭結構之中的困難重重。

也難怪我在拉子圈裡很少聽聞什麼「跨代戀」、「跨越階級之戀」等,因為「女同性戀」本身就已經夠禁忌了,階級或者是年齡的距離成為次要需被突破的困難,或者相較之下,一點也不困難了。女同志要怎麼成家呢?如果家庭的結構如此的異性戀中心,稱謂總是圍繞著相對的性別 (舅舅/阿姨、叔叔/嬸嬸、爸爸/媽媽、外公/外婆),同樣性別的結合就很難放進這樣的結構之中,當兩個媽媽被同時放進族譜時,彷彿接著下來的譜系都會大亂,像是世界大亂一樣。

同志教育的公聽會裡,有人提出過這樣的質疑「如果同志可以結婚,那小孩要叫誰爸爸、叫誰媽媽,不行嘛~這樣小孩子的家庭觀念會扭曲!」家庭觀念會「扭曲」?我才覺得現有的家庭結構很扭曲、很不符合人體工學、很異性戀中心呢!倘若扭曲後的家庭結構可以容納同志雙親在家族中的角色,那還好辦事,但我想家庭結構的無堅不摧離可以被扭曲的說法還有一大段距離。

不只女同志,男同志、跨性別者都面臨類似的問題,無堅不摧的家庭結構,何時才會有容納多元家庭想像的柔軟度?我們爭取的的確不是同志權,是很基本的身為人、想要在社會中與其他人享有平等權利的基本人權哪。

H說的好:「我們也是有在繳稅,不是嗎?」








恐嚇式性教育 阻礙青少年避孕意願

台灣立報【記者史倩玲台北報導】

疾管局指出,國內發生第一次性行為者有6成未使用保險套。由於缺乏安全性行為,愛滋感染年齡也年輕化趨勢。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教師王振圍表示,目前台灣恐嚇式的性教育,讓青少年對使用保險套缺乏意願。

根據疾管局調查,國內發生第一次性行為者有6成未使用保險套。另一方面,國內愛滋病感染者有年輕化趨勢。雖然每年的愛滋感染者數由2005年高峰期的3,380人,降至去年1,796人,降幅幾近一半。但至去年底,本國籍愛滋感染者人數已突破2萬大關。2010年15到24歲年輕族群之新通報感染者較2009年增加了13.3%,感染者9成以上是透過不安全的性行為傳染。

王振圍指出,有這樣的結果並不意外。因為目前的保險套教育都以防病防愛滋的觀點出發,以恐嚇方式教育青少年。王振圍指出,青少年覺得戴保險套不快樂、不開心,自然就不會想用。另一方面,也少有老師願意教導如何使用保險套,以免被家長扣上鼓勵青少年發生性行為的帽子。

王振圍指出,由於缺乏資訊,許多青少年就算想用保險套也不知如何購買。以國外知名品牌而言,最小包裝為3個,價格約80元左右,等於一個要價接近30元,完全超過青少年零用錢的負擔。另一方面,許多商店販賣的是家庭號大包裝,即使每個單價不高,但根本沒有青少年會預期自己要大量使用。

王振圍指出,以青少年的需求而言,衛生所的保險套25元一打,不但符合青少年經濟能力,也能買來練習。但相關訊息卻少有披露,因此青少年在覺得保險套難取得的情況下也不會使用。
安全性行為的教育迫在眉睫,許多老師也開始意識到相關教育重要性。王振圍也表示,性教育應該脫離純粹防病概念,才能讓青少年願意使用保險套。[新聞來源]








名相:我所

釋文:指為我所有之觀念。全稱我所有。即我之所有、我之所屬之意。即以自身為我,謂自身以外之物皆為我所有。於佛教中,我與我所,被認為係一切世俗分別之基本分別,故為破除之對象。

名相:心所

釋文:又作心數、心所有法、心所法、心數法。從屬於心王。乃五位之一。與心相應而同時存在,為種種複雜之精神作用。以從屬於心,故對心所而言,心謂「心王」。心王與心所之間,有所謂五義平等(所依平等、所緣平等、行相平等、時平等、事平等)之相應關係,故心所又稱相應法、心相應法。








跟好性會一起走台北同志大遊行吧~啾咪!

今年好性會也會參與台北同志大遊行喲,由我們的理事長喵喵&好性會創辦人之一、前秘書長圍圍一同帶領,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我們應該會被分在綠色。可以直接到隊伍裡面尋找可愛的喵喵&圍圍蹤影,閃光彈能量很強應該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找到吧?(被毆)大會給的時間是13:00集合,14:00出發。(詳見: 2011 「彩虹征戰 歧視滾蛋!」預定遊行路線

要跟好性會一起走的可以喊個聲!跟其他隊伍一起走的,有空也可以過來好性會的隊伍晃一下喲!= 3 =

欸豆,趕快拿出紙筆把可愛的圍喵電話記起來。
喵:0936-100379 / 圍:0952-515353, 0973-507125


2011年台北同志遊行
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好性會):「我的性別我決定」

★好性會關注性別議題★

生活在這個男女二分的社會中,我怎麼走路(內八還外八?)、怎麼坐(張開腿還是併攏斜放?)、怎麼吃(豪邁還是粗魯?)、怎麼睡(大字型好像不雅觀?),常常受限於我是男生還是女生,甚至連我跟誰姓或是我的性別,通通是一生下來就「被決定」好的。
倘若凡事都要分男女,那麼不符合男女選項裡的人該何去何從?
所以好性會主張,我們要跳脫性別二元的框架,我要找回「決定性別」的自主權。我想要什麼樣的性別,應該由我決定;我想要怎麼標示我的性別、要不要標示我的性別,也應該是由我決定!

因此這次遊行的口號Part1:
身分證上無男女,我的性別我決定。
雌雄同體不迷離,爸媽別替我決定。



☆好性會關注青少年議題☆

相信許多人都聽過…「他還小,他不懂得分辯是非好壞啦」、「她還小,她的價值觀容易混淆」、「她未成年,帶她出門很麻煩好嗎?」、「他未成年,不能看限制級影片!」、「大半夜的,路上都一堆未成年飆車族」、「樓下聚集很多未成年小朋友,又講一堆髒話,很可怕。」諸如此類…人們常常不知不覺將成人與未成年區分得非常清楚,覺得這些事情只有青少年才會發生、是只有青少年才會有的「問題」。
大人們仍然以「成人」的觀點去理解青少年或未成年。
但是,「年齡」,不應被用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成熟、是否有能力去做某件事的標準。所以我們很希望大家能夠正視青少年的能力,相信青少年!

遊行口號Part2:
未成年不等於不成熟,青少年也要有自主權。
年輕不是問題,偏見才有問題。

希望還沒有決定想要走哪一個隊伍的夥伴,如果您認同好性會的訴求,歡迎您跟我們一起走上街頭。








講題:環保運動的跨國行動主義(以綠色和平組的環保運動看跨國行動主義)

講者:邱花妹(英國艾賽克斯大學社會學博士,現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地球公民基金會顧問。曾任職天下雜誌記者、資深記者(曾獲吳舜文新聞獎,永續台灣報導獎,科技與人文報導獎、花旗新聞獎)

時間:2011年10月18日 (二) 19:00~22:00
地點: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高雄市前金區六合二路278號前金國中後棟 ,07-2518200)
費用:免費



100年度高雄市家庭教育計畫【親職教育篇】
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家庭教育-親子互動教育方案

由性別平權的觀點,探討婚姻、家庭與親職等各面向應有的親子溝通及關係經營,規劃相關課程方案,包括家庭中的性別互動關係、從閱讀中培養正確的性別觀念、如何與孩子談性、如何指導孩子自我保護以及性別與習俗等,強化多元家庭親子互動的美好關係支持與經營,以期增進父母教養知能。

主辦: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家庭教育中心)
承辦:高雄市前鎮區復興國小〈近捷運紅線獅甲站〉
研習時間:100年10月22、11月5日、11月12日(星期六)上午9點至下午4點。
研習地點:高雄市前鎮區復興國小〈近捷運紅線獅甲站〉4樓視聽中心。
參加對象:學生家長、志工、有興趣的市民。
研習目標:建立多元性別平等觀念,和諧的親子溝通,成為有效能的父母。
費  用:由教育部及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家庭教育中心專款補助,完全免費

DM可至https://ks.familyedu.moe.gov.tw下載。
如有疑問,請洽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家庭教育中心07-2153918、2151931。



除了「婚姻」,我們有沒有別的選擇?!
台灣史上第一部民間自主起草:
伴侶盟版「民法修正草案─伴侶制度、收養、多人家屬」
多元的承諾,真正的選擇!
伴侶盟「伴侶制度及多人家屬草案」【北區】說明會
在現行法律體制下,不(能)進入婚姻,就等於被迫放棄親密關係的所有法律保障。

於是,同居不婚的異性伴侶、無法結婚的同志伴侶、相伴扶持一生的三五好友……全都成為「化外之民」。

這些「非傳統」多元家庭的數量,已遠遠超過「傳統」核心家庭。

台灣社會的家庭組成日趨多元,同志家庭與非婚同居的家庭已經普遍存在於我們社會,然而,目前唯一受到法律保障的卻只有異性戀婚姻家庭。「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認為,我國除應允許同性也可以結婚之外,還有必要另行創設一套不同於現行婚姻制度,更尊重當事人自主意願,允許當事人彈性協商權利義務,並鼓勵好聚好散的「伴侶制度」,讓人民根據需求,自由選擇適合的制度來成家立業。
經過兩年的研擬,台灣史上第一部由民間團體起草的伴侶制度以及多人家屬草案於焉誕生。我們敬邀您的參與,讓這部草案的內容更臻完備、切合所需。
無論這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這都是我們的時代。讓我們面對面溝通,一起親手打造屬於我們的時代!

主辦單位: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贊助單位: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
活動日期:2011/10/21(五) 14:00-17:00
活動地點:台北市非政府組織(NGO)會館(北市青島東路8號。近捷運善導寺站2號出口)
活動對象:所有關心伴侶權益的朋友與民間團體。
報名方式:1.填寫以下報名表,寄出後伴侶盟將於24小時內,以E-mail回覆是否報名成功,敬請留意信箱。2.報名時間-即日起至10月19日截止。3.名額100人,額滿為止。

錯過北區說明會?還有11/15【中區】說明會、11/19【南區】說明會!(詳細資料將公告於伴侶盟網站)。還是無法前來?歡迎至伴侶盟網站閱讀/下載草案內容,將您的意見寄給我們。

伴侶盟網站:tapcpr.wordpress.com 伴侶盟E-mail:tapcpr2010@gmail.com








不再隱忍性騷擾 女性挺身爭權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1629

伴侶盟民法草案 納多元家庭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1351

有薪家庭照顧假 行政院通過草案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1713





覺青性電子報 試刊號         發報時間:2012-01-09 00:00:00

報主: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 / 總編輯:王晧安 / 執行編輯:王靖鳳



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
Blog:http://wweiann.blogspot.com/
E-Mail:wei2ann@gmail.com

2012年1月6日 星期五

Café Philo @嘉中之《性別教育盲不盲?-從玫瑰少年葉永鋕的殞落講起》


【時間】12月19日(一)13:20 - 15:20

【地點】嘉義高中 ‧ 史蹟文物館

【主持】陳柏屼│台灣大學社會系畢業,嘉義高中校友

【與談】王振圍│前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高中輔導老師、臺灣立報「性別大補帖」專欄作家

【主辦】青平台綠逗嘉義人讀書會

【記錄】沈昆賢

【整理】小蜜桃







講座一開始,王振圍老師先介紹了自己的身分背景。原來,除了創立了許多同志社團和性別NGO以外,他也是一位高中的輔導老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而自己在師範體系求學過程中也對性別有諸多感觸和認知。這次,來到嘉義的高中校園,他不免俗的要以自身的專業,來替大家檢定這個地區的性別友善程度,如同他以往在各地區高中演講所做一班,而這樣的檢驗也令人感到好奇,和別的地區的比較也值得參考。「有老師(在上課中)提過同志嗎?」只見台下幾乎半數以上的學生都舉起了手,王老師也向主持人,和他認識已久的柏屼學長(嘉中校友)說:「還蠻多的,所以高中校園是有在改變的!」但,當問到有沒有人向你直接出過櫃時(同時先解釋了出櫃的定義,這邊就不多贅述),全場卻只有八人舉手。王老師說,這和他所去過的其他地區相比,是遠遠不夠的。出櫃代表著同志學生對他人的信任,而從被出櫃的數據,或許也可以看出安全感和信任度的高低。

經過初步的開場檢驗後,他開始介紹自己一路走到現在的心路歷程。他提到,他以前在高中時就想成立探討性/別的社團,但總是被學校以「長大一點再來研究」的理由阻止。現在身為老師,他對這樣的說法提出控訴。他說:「我以前就想,天文社研究的東西那麼困難,為什麼學校不要叫他們長大一點再來研究?」而性,這和我們這麼息息相關的事情卻反而被阻止?他認為,父權社會使用時間和不成熟做為藉口,但其實是不想讓性/別被討論。於是,他當時依舊在自己的母校成立了一個高中生的性/別社團,但卻是秘密在地下行事的。神奇的是,因為其在高中生間的廣泛需求性,這個社團竟然漸漸成長為全國性(跨校性)的高中社團!(柏屼學長也在此補充,嘉中其實一直有一個地下性的同志社團,是由他所創立,而由後面的加入者不斷的擴充,目前在網路上仍有運作)在高中的經驗,讓王老師認為自己「即使長大了,也要成為理想中的大人」,而不是那些恐懼性/別的人。於是,他和一群朋友們成立了好性會(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旨在幫助全國學生同志社團的普及,以及諸多有關校園性/別平等的事務。他期望:「不要再讓性/別成為一件神秘的事」

提完這樣的歷程與願景後,他接著開始以時事來講解近來的校園對多元性/別的態度。他首先提到,當年台北市政府以「假社團名義,誘導吸收學生的同志交誼活動」的理由來禁止高中同志社團的這個有名的案例。他反問,如果成立同志社團就是在誘導學生,那媒體每天是不是也都以異性戀霸權在吸引同志學生變成異性戀?事實上,台北市這樣的公文正顯示了其不尊重同志,把同志汙名化的心理。而官方口口聲聲強調的性/別平等,真的實現了嗎?不過,這幾年來,其實也不全都是悲觀的景象。他提到,許多老師其實都是站在支持、幫助同志的立場,包括師範學校的學生一起在同志大遊行中走上街頭,舉出「準老師是同志的朋友」的標語,以及教師同盟的「教師愛同志學生」。他以大量的遊行照片佐證,越來越多支持的出現。然而,他又再度語鋒一轉,提醒我們要多思考,因為同一場遊行中,也有人舉出「同志在校園,老師看不見」的標語,可見校園性/別平等絕對還不是一個完成的目標。

順著這個脈絡,他也為現場的同學講解了出櫃權的概念。現場的同學大多認為,或是經歷,「用臉書出櫃」是這個時代最可能的方式,而「喝醉」、「氣氛良好」的情況下則會促成出櫃。王老師也接著這樣的回應,希望大家思考同志究竟會選擇跟誰出櫃?是朋友、老師還是親人?而這些人在出櫃的順序中又是怎麼排列的?他重述,信任是同志出櫃的最大前提,沒有信任的危險情況下,任何人都不該被迫出櫃,也不該自己貿然出櫃。朋友也好、老師也好,大家都該給予出櫃的同志們支持和安全,否則即使同志大遊行再多,許多同志還是「剛離開遊行隊伍,就被歧視了。」老師接著播放了中正大學學生製作的一部記錄屏東女同志自殺案件的影片,為上半場做一個結束。



下半場開始,老師把視野拉的更大,向同學們介紹從校園畢業以後的同志們的權益,以及他們的生活條件,讓大家更理解整個社會對同志的歧視,是如何從離開校園後,繼續伴隨他們的生活。他提到,許多校園中的同志,往往都想「只要忍到畢業,或是出國,生活就會變得更好。」而所謂的「彩虹夢」,則是要脫離、撐過校園的體制才能獲得。這樣子的現象正顯示了校園性/別的不平等,而教育應該是要給青少年同志未來的希望才對。事實上,很多同志往往都希望可以考上北部的大學,脫離家中的掌控,住進相對自由的大都市,讓自己更加的自在。然而,這點並不是他們所樂見的,全國各地的性/別更是應該要實踐的,而不是有這樣的南北差異。接著,他提到進入大學以及社會的同志,也一樣開始會有租屋、買房子的需求。然而,我們的政府在補助青年貸款買房的條件中,竟有一條是必須結婚。想當然耳,這直接的排除了同志青年接受補助的可能,因為同志婚姻在台灣一直無法合法化。同樣地,台中的一間接受政府補助的同志文化中心:彩虹天堂,在當地商家的聯合排擠下,竟然也被迫喪失住宿權。基本住宿權的喪失,對同志來說已經越來越嚴重。接著,他繼續闡述同志婚姻的議題。有位同學在他自己對同志婚姻的態度中回答:「我覺得這不干我的事,同志要結婚是他們的自由。」雖然這樣尊重他人的態度值得鼓勵,不過老師順著他的話反駁道:「不對,同志婚姻正干各位屁事!」為什麼呢?其實,政府在同志婚姻的議題上,不斷地給出「必須等待社會共識」的回答,河蟹式的不讓這項基本人權通過。一位學弟對此大聲問說:「那就辦個公投,讓全台灣人民決定同志可不可以結婚不就好了?」的確,正是因為政府所要求的社會共識,所以即使是異性戀也對同志婚姻的無法通過有所責任,必須更加支持而非忽視才對。



解說完諸多的同志議題後,老師最後再度拉回同志的教育問題。他認為:「同志教育不是只有同志學生的事」。事實上,這樣的教育的內容是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如同先前提到的,同志婚姻和異性戀也有所相關一樣,同志教育是異性戀學生也該學習的部分,如此才能正確的認識他者,並學會互相尊重及學習。他接著譴責有些老師會以:「我們班應該沒有同志吧?」這樣的方法和態度來規避同志教育的責任。即使班級中沒有同志,難道班級就不需要了解同志嗎?而因為這樣的現象,同志學生也會猶豫該不該跟老師出櫃,接受輔導或是互相溝通。如此一來,老師認為班上沒有同志,而同志也認為老師不想教授、幫助同志,最後,性平法所說的同志有平等受教權,以及多元性/別教育根本無法達成。為了改善這樣的期望,他向在場的學生和老師提出展望:老師在教學上,應該慎選問題和處理方式。老師不應該隨便以異性戀霸權的論述來上課,例如隨便問學生交了女朋友了沒。這樣子的問題不僅對同性戀學生構成暴力,也讓他們尷尬地不知如何是好,甚至也默默地使一般學生認為男生只能和女生交往。而一般的同學們,也應該表達友善,慎用語言。在高中男校中,常常會聽到的「你很像女生耶!」這樣的玩笑話語,正是不友善的代表。這句話不僅僅歧視陰柔氣質的男同學,也連帶著歧視女性,彷彿女性是不好的、負面的。最後,他舉出近來除了同志大遊行外的一些支持多元性/別的行動,如野蓮花、粉紅點,和校園中的反恐同貼紙等等,以及講座前不久剛提出的聯合國同志人權報告來做為結尾。而雖然王老師在大學的恩師,郭教授,最近才因為被宗教勢力懷疑是女同志而被私底下以書信阻止她成為大學校長,但她的一句回應也讓我們都感受到,同志權益雖然還有進步的空間,但未來是有希望的。郭教授這樣回答:「我不會辯稱我是異性戀,所以有資格做一位校長。我不須交代我的性取向。但,(因為這個事件),我知道我為同志做的不夠多。」這樣的精神,令人感動,而也讓人相信著,同志權益爭取的必要,以及社會是需要靠我們改變的。

性別大補帖:性別世界萬花筒

■王晧安

性別不單單是個「身體」,更不只是個「身分」。我嘗試拆解出一些理解「性別」的分析工具。在不同的時間、時代、年齡,性別是有很不同的意義的。在幼稚園的階段,我們是如何看待性別的呢?上了小學,在什麼時候「性別」好像變得很有影響力?中學之後,「性別」又變成怎麼回事?讀大學、出社會工作,「性別」又扮演什麼角色?從原生家庭,到新組成的家庭,性別帶來哪些影響?逐漸老去,性別又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與對待?

在臺灣的歷史中,不同性別是否被看見?性別的符碼在不同時代有什麼相同與不同?性別在不同時代又如何影響分工以及資源分配?性別在不同時期又給人帶來什麼樣的感受?性別是固定不變的嗎?或是隨著時間流轉而有不同呢?在不同的空間與地方,性別在不同文化脈絡下,因為生活方式、地理氣候條件、族群等不同,也有不同的意含。在都會區、工業區、郊區、農村、漁村、山中部落性別各有什麼不同的性別景色呢?在不同地方、不同性別的服裝為何有所不同?在不同國家、族群中的性別習俗文化差異何來?性別在不同空間與地方的影響是相同的嗎?

當我們學會使用「性別的語言」,使用「性別」作為一個討論的項目」,透過「性別」的軸線與「時間」(世)、「空間」(界)的交織,我們進入了「性別世界」,有助於我們了解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性別景色。透過我們的眼,透過相機、攝影機,透過文化、語言的轉述,透過電腦、通訊的傳輸,這些我們仰賴以接觸、感受性別世界的管道,我稱之為「性別視具」。經由越豐富的性別視具,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時間點、更多地方的性別景色,構成了我們的「性別視域」。

性別視域影響我們如何參與性別活動,涉入性別議題,理解不同的性別話題。像是一位性別社團的伙伴,曾經參與一次或二次性別社團的講座或聚會活動,就四處用這一次或二次的經驗跟人介紹他所認識的這個社團。這與參與十多次不同社團課程、活動的社員相比,他們對這個性別社團的視域就很不一樣,因此,一樣在介紹社團,能傳遞分享的性別資訊與內涵也很不同。

性別視域就好像是,我們常常用有限的背景知識、文化資源來認識這個世界,因此容易以管窺天、以偏概全,常常未能貼近地看見世界全貌。性別視域是一個範圍,這個範圍的邊界我稱之為「性別視界」。好比我們不斷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對性別有新的認識與了解,「性別視界」逐漸會擴增。比如說,現在常用的「性別平等」一詞,對某些性別視界、視域未能擴增的人,總以為就是「男女平等」,或說是這個世界還有「第三性」,因此稱為「性別」,這種似乎而非的概念,常無法照見「性別本身就是多元」的事實。

以「性別主流化」為例,使用性別統計與圖像等工具,也是一種新的視器,同時有助於累積在不同年份、年齡、時間及不同地方的性別資訊,有利於打開我們的性別視界,有更豐富的視域來理解性別世界。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