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性別大補帖:請停止謠言與欺騙

■王晧安

自真愛聯盟毀壞台灣性別平等教育事件以來,無論是公聽會、網路論戰,許多基督教會斷章取義,雖然主事者早就知道3本手冊是教師手冊,不是教材,是參考資料而不是學生的課本,卻依然堅持移花接木。原本只有幾行字教導性教育,卻說成是倡導「性解放」、「性濫交」,甚至要求把認識同志手冊變成禁書,台灣再次戒嚴。

台灣不少基督教會長期污名化同性戀、同性性行為、愛滋病,一直反對單親、隔代教養家庭;這些教會每週禱告,甚至咒詛同志友善的大學校長候選人;在大學以學術自由之名,討論如何將聖經的內容與精神增修為我國的法律,在大學的期末考試要求學生表態對同性戀的不支持。

近來,更運用基督教監察委員的力量,把合法的人工流產,當作不合法,甚至用以糾舉教育部;就算知道影片不是官方出版,而是民間團體製作,卻要炮轟教育局;明知《青春水漾》影片沒有人獸交,也被說成有人獸交;明明就有安全性行為,卻說沒有教孩子使用保險套;明明在國小播映的對象是教師,卻說是播給小學生看。

真愛聯盟、護家盟、下福盟完全是教會系統的動員,卻要隱藏自己的信仰身分,不敢在世人面前承認自己是教徒,化身為「家長」、「老伯伯」、「客家人」、「原住民」。一邊想維護基督宗教的形象,一邊卻又打自己的臉,知道在行不義的事,便不敢光明正大以教徒、傳教士的身分現身。

在公聽會上,我被基督教徒指著罵,被基督教徒羞辱,被基督教徒咒詛;甚至最近被基督教朋友公開地反對我與同性伴侶的婚姻。我一直都認為他們是被人煽動,是沒有獲得真實的資訊,是因為收到謠言,所以才會充滿誤解。

我一直基於個人小時候去了幾年教會,孺慕於牧師的愛與關懷,考量同志基督徒以及身邊基督徒朋友的情感,以及感念民初傳教士來台進行教育、慈善、公益,從未對基督宗教口出惡言,從未詆毀基督宗教,因為我從小自聖經學到的是耶穌的良善、慈愛、尊重、正義與不與人計較、不與人為敵的智慧。不知曾幾何時,不少基督教會已成為散布謠言、欺騙、違法、壓迫、迫害,使人迷信、無法自主判斷的宗教?

直至近來真愛聯盟換個名字,分身變成護家盟與下福盟,我才開始看清許多基督教會的真面目。修改民法972,只和婚姻平權有關,與伴侶法、多人家屬無關,但宗教團體卻把它說成修改民法972,伴侶法就會通過,多人家屬就會通過,通姦除罪化就會通過,無視於後面這3個法案連立委連署都沒有完成,把伴侶制度說成破壞婚姻的壞制度,把原本要照顧多元形式家庭的多人家屬制說成亂倫、濫交,運用恐嚇來連署反對婚姻平權,聲稱孩子會在充滿性與淫亂的世界長大,家庭被破壞,孩子不再幸福,父母親的稱謂會改成雙親、家長,愛滋會廣為傳染、經濟會沉淪、道德會淪喪、國家就會毀壞。好一個厲害的民法972!

一群反對社會多元價值、多元文化、平等正義的人,他們潛入教會系統,企圖運用教會組織傷害台灣社會。許多教會變了,早成為謠言中心。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性別大補帖:繼續給予女性自由空間

■王晧安

今日,性別平等了嗎?如果我說平等,很多女性可能會憤憤不平,但也有一些男性也開始覺得不太公平?因為好像開始比較重視女生了?男性開始有一種沒那麼被重視的感覺?真的是這樣子嗎?

在談今日女性處境之前,我還是得提醒,並非所有女性的處境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個人,處在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之下,每個女性面對的待遇並不相同,沒有一個女性可以真正代表所有女性的經驗,但女性們依然面對著嚴峻的性別考驗!

從出生的這一刻開始,不知有多少女孩,因為在媽媽肚子裡發現她是個「女」寶寶,就已經被墮胎殺害,還來不及見到這個世界。好不容易生出來,有些大人開始搖頭嘆息,怎麼會是個女孩?而不是個能「傳宗接代」的男孩,雖然口頭上說「生女孩也很好」,但心裡仍殷殷期盼著下個男孩的出生,行為中不免透露出差別對待。

當女孩開始長大,有句話說「女孩長大了總是會嫁人」,雖是無心之話,卻常常會傷了女孩們的心,因為「女大當嫁」,終究會是「別人家的」,而常常沒有被認真對待,從小就被當作「別人家的」,但嫁人之後,又被視為是「別人的女兒」,從來好像沒有真的有「自己的家」。

長大了一些,每逢過年,總會跟其他手足比一比,誰拿的壓歲錢比較多,長輩總會說,哥哥比較大,當然要拿比較多的錢,但自己長到哥哥的年齡時,卻發現從未拿到相同金額的壓歲錢,連每年這一點點祝福,都讓人感到有點不平衡。

更別說平常想要出去玩,有時候去朋友家,常常就被叮囑要早點回來,不可以住朋友家,夜晚不要獨自行動,常以「保護」之名,限制女孩的時間、空間,而這些是許多男孩不用被約束的。

當男孩在打籃球的時候,有些女孩也想一起在球場上展現一番,卻會遭受一些身體上的嘲諷,或是招來異樣的眼光,甚至有人會告訴女孩們說,「不要玩那種男孩的遊戲」。為什麼想玩的休閒、運動還得被區分為「男孩的」、「女孩的」,而不是「我」想要的?

當一個女孩想要學動力機械,老師不斷地問:「確定嗎?確定嗎?妳真的知道動力機械是在學什麼嗎?妳不怕進入男生多的環境會被性騷擾嗎?」為何女生學理工還得遭受這麼多質疑?更何況,該檢討的是那些會性騷擾人的人,而不是想進入這個職場發展的人。

當女孩開始學騎機車,便有人告訴女孩,女生哪!不要太強!不能什麼都會,不然就沒有男生要保護你!要裝弱才會有男生愛妳?女生哪!不要太有想法!不然哪個男生受得了妳?女生哪!學歷這麼高,男生會很沒有面子哪!為何女性「有能力」變成對男性的威脅,而男性不能看見女性的美好?彼此砥礪、彼此成長、彼此祝福、互相成全?為何在男人面前要變得虛偽,不能做自己?

無論是生活中的話語,家人與社會的期待,無不透露出這個社會對於男女性依然無法有公平的對待,無法提供真正的平等,無法提供女性成為自己的自由。性別依然不平等,在性別平等議題之中,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也許越來越多法律、制度性別變得平等了,但生活文化仍有很大的、能提供給女性的自由空間。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性別大補帖:好好接住「愛」

■王晧安

在愛情關係中,我渴望愛人,也渴望被愛。

小林是個有活力的年輕人,正想好好談一場戀愛。在過去幾段短短的愛情關係中,不知為何,就這樣分手了。說「不知為何」有些誇張,因為總有很多的理由可以結束一段關係,因為理念不合啊、個性不合啊、很難有時間陪彼此,總之,有千萬個可以因為「熟悉」而分開的理由。

我曾經也像小林一樣,尋找愛情,卻也在愛情裡受挫。渴望愛情,但總是在愛情關係中跌跌撞撞,究竟何時才能找到那位理想情人?

直到有一天,我發現我的問題不只發生在自己一個人身上,而是許多年輕人都有相同的體驗。我們相同地,很快愛上一個人。當和一個人見面、看上眼,有時候只是在網路上認識,我們很快地「認定彼此」,很快地看到對方身上與我相同的「渴望」,熱切地邀請彼此進入一段新的關係,卻也害怕被拒絕。被邀請進入新關係時,有點害羞,有點靦腆,既期待又害怕會受傷害,說要考慮一下,但也真的只有一下,就答應對方了!因為,真的,我渴望愛人,也渴望被愛。

但愛情總是來得太快,快得令人感到措手不及?我們該一起吃飯嗎?我們每天要見面嗎?我們該去哪約會?我們可以一起做些什麼?朋友的聚會,他可以參與嗎?我們究竟要如何相處?

也許三天,也許一週,也許二週,也許就這樣漸漸淡了,我們之間的一人,突然就覺得「感情好像淡了」?當時的激情去哪了?突然訝異身邊多了一個人?他是誰?他和我好像沒什麼默契?我們真的適合在一起嗎?

兩個人在一起,好像都是我在聽他說,也需要他多了解我一點。兩個人在一起,好像都是我在付出,或是對方在付出,總覺得付出似乎很難對等?然後就可以找到分開的理由,任何理由,包括我家人不支持、朋友有意見這種鬼理由。但,也沒有再爭取什麼,也沒再留戀什麼,反正也只有交往短短的兩週,在沒有陷下去之前,要離開好像也沒這麼困難。分開的時候,還是會難過,還是會寂寞。依然會懷疑,難道我不值得被愛嗎?或是我究竟不適合愛一個人呢?我還是適合一個人嗎?接著進入下一個循環。

不妨認識一個人,先認識兩週再開始交往,如果兩週後感情淡了,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如果兩週後決定交往,要不要計算認識的兩週其實也沒這麼重要了。

在過程中,兩個人可能都沒有錯,只是太熱情,被熱情沖昏了頭?對方對自己好一點,其實心中也會懷疑,「我值得這樣被對待嗎」?當然!每個人都值得別人好好對待自己,我們需要克服自卑,才能擁抱一段真實的愛情。

那我真的能愛一個人嗎?我知道我有一些不錯的地方,但我也知道自己有不夠美好的地方,對方能真的愛我嗎?

我會說,才兩週耶!愛情之舞的美好才正要開始,真正的愛情、交往、互動,認識彼此,從這裡才剛開始!先為對方付出,也好好接住對方的愛,才能讓彼此的關係繼續下去。而不是自己給了一些些愛,就計較半天;收到對方一些些愛,竟然不斷地自我懷疑,無法好好接住愛。相信自己,我們每個人都值得好好愛一人,也值得好好被對待。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性別大補帖:為何強調「婚姻平權」

■王晧安

最近看了很多支持與反對「婚姻平權」的說法,我想要特別「婚姻平權」的議題上,從雞蛋裡挑一點骨頭。為何伴侶盟需要在用詞上使用「婚姻平權」,而不是「同性婚姻」呢?為何強調「婚姻平權」而不是「同性婚姻合法化」?

「同性婚姻合法化」,說得好像「同性婚姻」是要從違法變合法?事實上,原本是不合於現有法規裡的「男女」當事人一詞,因此「不適用」於現行的婚姻制度,並沒有「違法」的問題,也不是違反什麼禁令。

但「婚姻平權」強調了二個部分,一個是促使同性伴侶可以結婚,只不過是取回原本應有的「平等權益」,拿回原本被剝奪的權利,而不是要什麼資源是原本異性婚姻也沒有,但同性婚姻才要有的,只不過是還給同性夫夫、同性妻妻權益,只是「平權」,而稱不是什麼大改革。

況且,一對伴侶中,如果其中一位是跨性別者,或是陰陽人,那另一方跟他是同性關係?還是異性關係?兩位跨性別者要結婚,這是「同性」婚姻嗎?與其問他們是同性或是異性,管他是男性、女性、陰陽人、跨性別還是其他,重點是兩人相約要進入婚姻這個制度,接受婚姻的規範、義務,同時也享有伴隨來的婚姻權利。因此,我們應當要強調的是「婚姻平權」,而不是「同性婚姻」。

在日前公告的各項調查中,發現中央研究院台灣社會變遷調查、伴侶盟調查、聯合報願景工程調查、旺旺中時民調、TVBS於2012至2013年間的調查,「贊成同性婚姻」的人數逾半,約有49~56%,不贊成的有29~37%。但有趣的是,護家盟引述聯合報民調,台灣民眾有6成3認為婚姻是一男一女的。這兩個數據有矛盾嗎?為何贊成同性婚姻,以及認為婚姻是一男一女的人數都過半數呢?

對我來說,我贊成同性婚姻,希望婚姻平權趕快通過、馬上通過,但在現有法令未修改下,我也會認為依照現行臺灣法規,婚姻僅限定一男一女的,並未給予同性、跨性伴侶平等的權益。如果是我,當然會在民調時,表達「認為現行婚姻是一男一女的」,但不代表我認同婚姻就是永遠要一直一男一女,更不認為婚姻是一男一女符合平等、正義的精神。因此,護家盟想用「6成3民眾認為婚姻是一男一女的」來「反對同性婚姻」是很不合理的推論。

護家盟或下福盟有時會說,有的同性戀不想要結婚,因此不需要同性婚姻,那我們是不是也要說,有的異性戀不想要結婚,因此我們從今天開始修法取消異性婚姻制度?

護家盟或下福盟,有時甚至說,有些同志是認為婚姻、維護家庭價值的,想用來作為反同性婚姻的理由?顯然護家盟或下福盟搞錯了,會「維護婚姻與家庭價值」的同志,就是這些想要婚姻、想要成家的同志,不想要結婚的,根本就想單身、不婚,不想受婚姻的約束。

無論伴侶盟提出的婚姻平權或是伴侶制度,都是「二人關係」,並且只能在「婚姻制」與「伴侶制」選擇一個,伴侶制度無論什麼性別的伴侶都適用,並不是僅限同性伴侶,絕對不是什麼「3P、多P」合法的問題。有權利結婚的人,一點都不弱勢,一直都很高調也不沉默,沒權利結婚的人才是弱勢。請護家盟或下福盟停止抹黑與造謠。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性別大補帖:同志友善聲音睡著了?

■王晧安

自1974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將同性戀摘除病名後,1998年、2000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重申反對改變性傾向的聲明,認為矯治同性戀是無視社會歧視、誇大治療成效、忽略治療當事人風險。

後續,美國心理學會公開聲明基於性取向而剝奪為人父母或作為人而應該享有的權利,都構成所謂的歧視。美國心理學會甚至訂定針對LGBT當事人的服務倫理規範。

回頭看台灣各心理與諮商學會,或是諮商心理公會、精神醫學相關團體,對於同志議題似乎相當沉默?仍未發表任何聲明,依據現有科學研究,明白地駁斥「改變性傾向」的聲明,甚至未能為LGBT權益作任何發聲,僅視是否為LGBT為個別心理健康服務人員的個別選擇?沒有任何團體願意挺身而出?

諮商心理師公會雖然在專業倫理守則訂定「諮商心理師實施諮商服務時,應尊重當事人的文化背景與個別差異,不得因性別、性取向等因素而予以歧視。」難道一個諮商師,不應該在諮商服務以外,表達對不同性別、性別認同、性取向的友善?

臨床心理師公會在倫理準則與行為規範,僅有表示「有效履行專業服務或研究必須奠基於心理學科中的科學與專業知識所建構出的性別、性別認同、性取向等相關因素之理解」。完全沒有禁止臨床心理師對性別、性別認同、性取向的歧視,也未有尊重不同性別、性別認同、性取向的明確規範,僅規範「應對文化、族群、與個人條件的差異具有敏感度,並在其專業活動上避免偏見,採取行動消除專業知識上的誤差。」

近來關於同志教育、婚姻平權議題上,我發現精神服務、心理服務的組織,不但讓他們同志友善的力量睡著了。這群專家學者、實務工作者在同志權益議題上縱容一位又一位的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公開在網路社群、學術研討會、座談會,發表歧視同志的言論,而不敢作任何公開聲明約束這些心理師的行為,僅認為這是個人的言論自由。用「心理、精神專業身份」來公開發表言論歧視言論,是個人的言論自由嗎?自由不應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之下?難道我們有保障傷害或歧視的自由?看來台灣社會應該認真考慮訂定「反歧視法」,普遍地禁止任何歧視言論。

凡對同志友善、曾與同志共同工作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都了解,單單只是協助個別的同志當事人,是難以抵抗異性戀霸權對同志當事人長期性的壓迫,唯有透過社會正義的促進,減少歧視,建立友善的社會環境,給予公平的權益對待,才能真正協助同志當事人。但,台灣的心理健康組織,對於同志權益的正義之聲睡著了!

想想,這些精神、心理服務工作者,不了解同志、不維護同志權益似乎也沒什麼好奇怪的?因為精神醫學、諮商、社工相關學系,並無開設同志助人專業課程,僅有部分學校、部分學系開設「性別教育」選修課程,對同志議題有關的專業培訓過程僅至多2至4小時的訓練。更何況許多學系根本沒有開課,學生也不見得會選課。

我們難道會認為只有0至4小時的訓練,足以使心理治療人員有能力協助同志當事人?助人工作者缺乏同志工作、同志友善的基本素養,又如何減少同志在專業助人服務過程中的歧視與傷害?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性別大補帖:什麼是毀家廢婚?

■王晧安

多元成家草案的目的是在「毀家廢婚」?為什麼有人支持「毀家廢婚」?「毀家廢婚」究竟是怎樣的社會?

「毀家廢婚」是一種理想性的名詞,看起來很聳動,其實仔細談起來,也沒什麼。究竟要毀的是什麼「家」,廢的是什麼「婚」呢?

簡單說,現今社會總有一種「正常家庭」或是「幸福家庭」的迷思,認為一定要長成某一種標準樣子才是「幸福」,如果不是這樣就不幸福。這個「幸福」該由社會、其他人來界定?還是由家庭成員自己主觀「界定」呢?

有人認為「家庭」就是要有夫有妻、有子女,才叫一個完整的家。一個成年人,若和父母住在一起,而沒有結婚,就會被認為「不正常」、「不幸福」?而催促成年子女趕快找到異性對象成婚,不然就「不正常」。就算孩子好不容易找到對象結婚,開始逼著這個家庭「生孩子」,沒有孩子的家庭就「不正常」、「不幸福」、「有缺憾」。

沒有異性伴侶是缺憾,就不幸福?沒有子女是缺憾,就不幸福?單身者享受單身,同居者享受同居,無子女家庭享受兩人世界,這樣的家都不是家?都不幸福?為何總要看「沒有」什麼,而不看「擁有」什麼?

有人想跟自己的寵物住一起,把寵物視為家人;有人把自己的寵物視作孩子;有的人想共同生活的對象,不見得是愛人,而是一群好朋友,因為他們能彼此體解、彼此支持、彼此照顧。但,在「唯一的幸福家庭標準」下,他們「都不幸福」。聽起來很荒謬,但有一些人固執地,以自我經驗、自我家庭為中心,以為家庭成員都有血緣關係就是幸福?沒有血緣關係就不幸福?

主張「幸福家庭」論述者,污名跨國婚姻不幸福,指責隔代教養家庭不幸福,認為同性伴侶家庭不幸福,批評分居或週末家庭不幸福,甚至貶低雙薪、低收入、身障家庭。他們一廂情願的認為,只有一男一女、一夫一妻才是幸福,其他人都不幸福?

「毀家廢婚」並不會讓「國破家亡」。毀「家」是要毀掉「只有一種家庭才是幸福」的觀點,廢「婚」要廢的是「只有一男一女才可以結婚」的這種扭曲法規。藉婚姻制度,並不能保證雙方相愛不出軌,也不能保證關係長久永恆,但婚姻制度的確被某些人所需要,無論雙方是什麼性別的伴侶。允許同性結婚,這些同性夫夫、同性妻妻,或跨性配偶,就得遵守原有婚姻制度的遊戲規則,負性忠誠以及其他必要的法律義務,相對地也享受法律提供的權利。只要「結婚」,自然就要遵守一整套婚姻規則。

只要有制度,自然會有產生相對應的文化、規範。但我們都知道,在現有的婚姻體制下,往往受苦的是女性,女性在現今婚姻與家庭文化下,常容易成為婚姻關係中遭剝削、受委屈的一方。因此,才會提出「伴侶制度」,讓伴侶進入穩定法律關係前,雙方得以「協商」,究竟彼此想要什麼樣的關係?如何一起生活?而不需要什麼都用主流的婚姻家庭文化規範個人。

毀家廢婚,不但不會讓原有的任何家庭、婚姻受到影響,反而讓原本被社會排斥、忽視的家庭,能被正視、承認,不再被傷害。毀家廢婚,就是停止傷害,真正珍視多元的開始。毀家廢婚,沒有什麼好令人害怕的。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性別大補帖:不作假見證陷害人

■王晧安

網路上、電視上、立法院內「婚姻平權法案」攻防,支持與反對的言論讓人看得眼花撩亂。

護家盟自稱愛護家庭、婚姻價值,印製「愛護健康家庭、打造幸福台灣」,我沒有看內容之前,覺得這個標題也很適合支持婚姻平權的伴侶盟使用,他們不也是在愛護健康家庭、打造幸福台灣嗎?只是彼此理想的「健康家庭」與「幸福」樣貌是不同的?

一個是家庭有愛、自由平等的愛是幸福,一個是有一男一女、一個爸爸一個媽媽的婚姻才是幸福?彼此都說在要尊重同志,解決同志的問題,促進台灣社會的安定和進步,但究竟現在是誰在製造混亂、成為社會不和諧、不穩定進步的亂源?

護家盟強調「少數人」主張同性婚姻,認為同性婚姻讓影響下一代性別認同?還記得真愛聯盟之前說不要把「性別認同」和「性傾向認同」混淆嗎?但這時候他們又搞不清楚什麼是性別認同、什麼是性傾向認同了?個人覺得自己是男、是女是跨性別是同性婚姻可以影響的嗎?告訴學生上,社會有各種性傾向、各種家庭型態,就是在鼓勵青少年發生性行為?那每天電視在播放異性戀的訊息,是不是也在鼓勵青少年發生性行為?

一般人以為「婚姻」是兩個人的私事和個人自由,但是稍微了解法律的人都知道,婚姻意味著社會、國家有家庭組織建構的意思,婚姻從來都不只是私人的事,因為國家會因為婚姻而決定要不要給予貸款、醫療、納稅、保險、繼承等等。

目前立法院一讀的法案只有「婚姻平權」法案,沒有伴侶制度,也沒有多人家屬制度,但護家盟卻說婚姻平權會造成近親結婚?三人婚姻?多人婚姻?人與動物和板凳結婚?我不知道為什麼把結婚要素中的「男女當事人」,改成「雙方當事人」為何會變成近親、三人、多人、與非人結婚?似乎有人在煽動與欺騙些什麼?是誰在製造混亂?

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好的照顧者有助於將來成長過程中的人格發展,而不是告訴我們要有「父親及母親」的形象才能有好的人格發展?周杰倫來自單親家庭,不是因為有「父親及母親」的形象而如此,是因為他有一個好的照顧者。如果有「父親及母親」形象的家庭,人格就能獲得好的發展,那現在臺灣不應該出現這麼多犯罪問題,因為這些人幾乎都來自異性婚姻家庭,這樣的說法完全沒有邏輯。

同志伴侶不但可以自然生育,很多同志都自然地生育子女,也和異性伴侶一樣會進行收養、人工生殖的方式,收養被異性關係放棄監護的子女是在解決社會問題。臺灣已有多對結婚的同性伴侶,兒童權益從來沒有因此得不到保護,同志與非同志對孩子的愛沒有不同,重點在於有沒有好的親職教育與家庭教育。

我突然想起了小時候上教會時,曾經學習到一個簡單,卻烙印在我的心中的規準,「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也就是「不可以說謊害人」的道理。我看到財團、宗教動員不斷地運用既有的系統、金錢勢力,不斷地印製煽動、混亂、違反邏輯的內容。我一直相信人們會有智慧判斷這些內容,尤其是年輕人應當謹慎這些文字之中的陷阱與假證據,究竟誰在傳遞錯亂的性別教育?誰在破壞國家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尋找想要認識其他「同志助人工作者」的伙伴~

[歡迎轉貼]

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好性會)自2011年初,建置同志諮商專業人員網,希望提供各地同志朋友較性別友善的諮商人員資源。
這段時間,我們自己也感受到諮商助人工作者,同志知能的缺乏,在專業訓練過程對同志議題的敏感度嚴重不足!
因此決定自力救濟,自我培力!未來我們希望諮商助人工作者透過讀書會、同志助人專業經驗分享、個案研討…等方式定期聚會。
如果您想要長期與專業伙伴一起討論同志助人工作,誠摯邀請您一起加入!

近期,我們預計在11月於中部及高雄各舉辦第1次聚會。

歡迎:
1.本身是同志,也是專業助人工作者。(心理師、社工師、輔導教師、醫師)
2.想積極發展、學習同志諮商專業的助人工作伙伴。

如果您想要加入,請先加Facebook「wagnerwang@gmail.com 王振圍」,並說明您的專業身份、服務單位或就讀學校、所在縣市,會將您加入「TAS同志助人工作者聚會」的FB社團。
讓我們一起討論未來聚會的形式,分享同志諮商的專業資訊。

備註:如果您不在高雄、彰化台中,也歡迎加入FB社團共享、討論同志諮商相關訊息。

承辦人:王振圍(晧安) 0952515353
FB帳號:wagnerwang@gmail.com

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 敬邀
http://tas.bravo.org.tw/
tasbravo@gmail.com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性別大補帖:停止快速分手的愛情輪迴

■王晧安

「他才跟我交往一個禮拜就分手了。」

「我們才認識沒多久,就對我又摟又親的,感覺有點開心,但又有點不自在。」

「我交的每一任都會說什麼個性不合要分手,每個交往都沒幾天,不知道哪些人該算是『真的』交往過?」

發現有些剛踏入「情場」的弟弟妹妹們,剛交往常常為「交往多久」,或「愛不對人」而困擾,認真在想自己究竟發生什麼事了?想好好談一場戀愛,怎麼會這麼困難?

在我自己中學的階段,也有過這樣的困擾。我還記得,有人笑稱,這種速食愛情,快速陷入戀愛(或是性愛)的關係,在一起一天等於一個禮拜,一個禮拜等於一個月,一個月等於一年,一年等於一輩子。聽起來很好笑,卻也很真實,在一起的一天、一週都很認真地黏上去、貼上去、擠在一起,然後很快地發現對方的缺點、彼此不合的地方,又想說,反正趁還沒有在一起很久,還是早點分一分吧!雖然交往過很多任伴侶,每段都很短,也都很認真,分手後卻又很難過,趕快找到下個對象又投入。

想要擺脫這種速食愛情的模式,談一場不同的戀愛,我認為有幾個關鍵的、可以協助自己的參考方法。首先,如果自己過去交往都無法超過兩個禮拜,那就要認識一個人、考慮與這個人交往時,就先相處個兩個禮拜,先互動看看,也確認彼此的感覺,兩週後再一起來決定,還要不要交往。也就是把交往的起算日往後,如果之後真的長期交往下去,這兩週要不要計入交往時間,也就不算什麼了。

第二,在交往的時候,不要一直想著分手;單身的時候,不要一直想著什麼時候才會找到好對象。我發現很多人在感情上很自虐,交往的時候,一直在想著我們能在一起多久?我能「撐」多久?弄得好像談戀愛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等到單身的時候,又在那兒「孤單、寂寞、覺得冷」,想再趕快跳入愛情的漩渦,再次進入無限迴圈。一直都沒有辦法活在當下。交往時,就好好經營關係,單身時,就好好認識自己、愛自己、與自己相處。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了,好好照顧自己與關係,才是關係經營的王道。

第三,先學會愛自己,再來愛別人。如果連自己需要什麼、生活要怎麼照顧自己,都搞不清楚,而要找一個比自己更愛自己的人?然後,要對方滿足自己,恐怕沒有人能接受跟一個慾望、要求永遠不滿足的人交往,唯有愛自己,才能告訴對方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有些人則反過來,完全在配合對方,相同地看不見自己需求,沒有一個人是沒有需求的,不斷地在滿足別人、照顧別人,很快地也會消耗怠盡,然後心中總會抱怨:「我這麼愛你、為你犧牲付出這麼多,但你怎麼就是不懂?甚至還要離開我?」這樣的愛反而太滿、太多、太沉重,而沒有洞察對方真正的需要,同時也忽略也要照顧自己的需要。

延後交往,不要輕易答應跟人交往,如果兩週的認識與觀察,對方都不願意,那真的需要小心這種關係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關係?真的有這麼急嗎?其次,活在當下,避免心猿意馬。最後,先學會愛自己,再來愛別人,才不會讓沉重的愛讓彼此都無法享受愛情的美好。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性別大補帖:疑性戀就是流性戀

■王晧安

當初研究疑性戀(questioning)/流性戀(fluxion),出自於自身的生命經驗,可以認同自己是同性戀,可以認同自己是異性戀,可以認同自己是雙性戀,但總覺得少了這麼一點什麼?用這些詞彙來描繪自己的情慾認同,似乎都不那麼適切。因此,想透過研究尋找與自己相似的人。

在查詢文獻時,大部分介紹疑/流性戀的定義,傾向界定為一種流動的、質疑的情慾認同,是一種認同進行式的情慾認同。但訪談這些與自己相仿之人時,發現大家竟一致地質疑的不只是自身的情慾認同,同時也擁有變動、多元、模糊、跳躍的性別認同。就因為認定自己的性別,覺得自己是「男」還是「女」這麼不容易,難以認同截然二分的性別認同,況且,對於愛慾對象的性別界定,相同地模糊與困難。自此發現,疑/流性戀不只是一種情慾認同,也是一種模糊的、流動的性別認同。

那為什麼疑性戀又是流性戀?要叫疑性戀好?還是流性戀好?在我訪談的參與者中,有的人覺得「疑性戀」這個詞很不錯,因為呈現了參與者有時候對性別/情慾認同的懷疑。有時小疑,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性別/性傾向;有時大疑,懷疑個人是否需要有固定的性別/性傾向;有時不疑,反正自己就是這麼彈性、流動,也就沒什麼好再疑惑的了。「疑」性戀聽起來又像「異」性戀,藉由語音上的模糊,容易讓人錯亂、混淆、搞不清的感覺,與疑性戀本身讓人疑惑的感覺真是太貼切。「疑」還可以代換為「怡」然自得、「移」動、被「遺」忘等多個同音字。

但也有人覺得「疑性戀」會讓人以為是還在認同自己,準備朝向同性戀、雙性戀或異性戀,因此選擇「流性戀」作為對自己的稱呼。採性別/情慾認同的「流動」特性,作為適切的命名,向一般人介紹也比較能夠快速地理解。但「流性戀」就少了「疑性戀」這麼一點「?(問號)」的感覺。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根本不想稱自己是什麼戀,有點像不是T,不是婆,也不是「不分」,而是「不想分」的那種意味。既然都這麼質疑與流動了,何必非要一個名字不可?

有些人很快會發現,「疑/流性戀」和「雙性戀」似乎有點相像?雙性戀有多種定義,有人說是喜歡男生、也喜歡女生,有人說是愛不分性別。在「愛不分性別」這點,「疑/流性戀」和「雙性戀」的確相像,許多疑/流性戀的確也會認同自己是「雙性戀」,但「雙性戀」不一定會認同自己是「疑/流性戀」。因為疑/流性戀,不只是可以愛男、愛女,還可以愛跨性別或不知道是什麼性別,認同可以很流動,可以變化,也許有一天會固定下來,也許固定一段時間,也許都不固定。疑/流性戀會質疑自身的性別認同、情慾認同的必要性,具有模糊、跳躍的性別認同,但雙性戀並不見得如此認為。

疑性戀也好,流性戀也好,疑性戀就是流性戀,流性戀就是疑性戀,或是,管他叫我什麼戀。誰說一種認同只能有一種名字?「疑」的時候,正也在「流」,疑流相隨就是疑/流性戀。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性別大補帖:親近跨性別

■王晧安

在職場、校園禁止對性別、性別認同歧視之後,臺灣社會是否對跨性別者更友善了呢?近年來,跨性別者在媒體上的曝光度提昇了,大眾更有機會透過媒體認識跨性別,從媒體上聽到藝人的故事,像是河莉秀、利菁、劉薰愛、法拉利姐,他們是從身體上跨越性別,也有像張芸京、青峰從服裝上、聲音上跨越性別的藝人。

上週參加一場跨性別聚會,各種扮裝的、變性的或氣質上跨越的跨性別者同聚一堂。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一位60歲的伙伴,他有妻有子,家人知道他會扮裝,但也沒有說什麼。他談起自己之前會到台南、台中、新竹,尤其是去第三性公關的酒吧,一晚上跑大老遠才能和跨性別朋友一聚。看他談這段經驗時眉開眼笑,可以體會他做自己、相遇知己時的那種愉悅。但背後呈現的現實是,社會整體而言並未能提供跨性別彼此認識的資源、自在做自己的空間,只有下了班,難得偷閒,還得舟車勞頓,才能享有片刻的自在。

台灣社會對女跨男的接受程度一直較高,從民國初年孔令偉(孔二小姐),到近年政治人物中性化打扮,從媒體、綜藝節目上看到形形色色的帥氣女孩,女跨男的跨性別者買男性、中性的服裝較不困難。但對於男跨女的跨性別者來說,買衣服則飽受歧視眼光,要買雙漂亮的鞋,很難找到自己的尺寸;想買衣服,如果去單獨店家,有時會有太多性別上的詢問,或直接感受到歧視眼光,有時在百貨賣場稍能自在點,比較不會被緊迫盯人式地凝視對待。

跨性別有交友、認識伴侶的需求。曾有男跨女的大學生想參與女性社團,卻有社員拒絕她的參與。不是每個跨性別者都是異性戀,也有跨性基、跨性拉。一些跨性別拉子想參與拉子舞會、球聚,卻限定「生理性別必須為女性」,擺明排斥跨性別拉子的加入,只因為幾個成員不希望跨性別加入,那能否也因幾個成員期待認識跨性別的拉子,而刪除此類歧視性的規定呢?

對有變性需求的跨性別者來說,醫療環境的可接近性非常重要,也是目前最缺乏、最不友善的部分。首先,一個跨性別者想要變性,通常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觀察、自我對話,接著認識跨性別朋友,再回來自我探索,直到想找醫生評估性別轉換時,通常已經經過一段歲月。但要找精神科醫師評估時,卻發現醫生會「拒絕病人」或「拒絕評估」,而轉給其他醫院,甚至南部的還轉給台北地區的醫院。既然把「性別不安」當作是一種精神疾病,卻又不能每間精神科都提供協助。還得花上交通費用、交通時間才能獲得醫療服務,只要離開臺北,就是跨性別醫療的偏鄉。

想評估變性,得自費負擔上萬元的評估療程。想變性的跨性別者,透過荷爾蒙治療,無論是口服藥物、針劑注射、凝膠,每個月都需要負擔高額的醫藥費。我在聚會中笑稱,現在薪水已經很難賺了,還得每個月負擔一筆和房租一樣高的藥費,等於是租一棟房子讓自己的身體比較自在。每個月跨性別者也都在付健保費,但健保卻不能給付荷爾蒙治療所需要的藥物,原來性別要自在,還得限定較佳的經濟社會階級?無視低社經變性者的醫療近用權?

營造跨性別友善的社會,不妨從資源的可接近性做起。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性別大補帖:給反同志教友的一封信

■王晧安

有許多身為基督徒的朋友,近來為了《性別平等教育法》修法,以及「同性婚姻、伴侶」法制化有一些擔心、焦慮,對於未來家庭的崩毀,擔心社會秩序的紊亂,這些擔心、焦慮,來自於自己的教會、信仰,以及身邊朋友的更多擔憂。

許多人會說,他們身邊有同志朋友,尊重同志、沒有歧視同志,但不願意給予同志平等的人權,因為需要這些同志自律、回歸異性戀、避免同志破壞了家庭制度、破壞倫常。

許多人會說,擔憂伴侶制度與同性婚姻會使婚姻失去神所賦予的神聖性,甚至會使同志錯綜複雜的性,帶入婚姻之中,讓婚姻變得更混亂,兒童需要正常的家庭來撫育、成長。

甚至認為身為基督徒,有些事基於真理、本於信仰,必須在此刻站出來反對相關法案,強調自己站在上帝這一邊。

我們不妨想想,什麼是真正的尊重?自己真的理解了同志?理解的是選擇用「異性伴侶方式」生活的同志?或是選擇用「同性伴侶」生活的同志?究竟了解了多少?那如何說自己是尊重、沒有歧視?

不是每對同性伴侶都會想要結婚,或登記為伴侶,那是因為清楚社會仍有很多歧視,或是自己根本不想進入婚姻。會想要結婚或登記為伴侶的是哪些人呢?

就是想遵守現在所有婚姻制度、婚姻規範,和原本享有異性婚姻權益這群人,相同地透過承諾來結為一段重要的關係,組成家庭,他們一樣都在期待「維護婚姻制度」、「維護家庭制度」,同時也依循原有的倫常,只是原有的夫妻概念,同時也有夫夫、妻妻的概念。會想結婚的同志,是想要穩定社會的同志。

許多同性戀者過去為了符合家人的期待,進入異性戀婚姻,這樣的婚姻與家庭是社會所期待的嗎?同性婚姻不但不會毀壞原有的婚姻、家庭制度,反而是認同與鞏固婚姻與家庭制度。

台灣有很多同志家庭了,孩子順利的成長,我的一些同志家庭的朋友,孩子甚至已經讀大學了,就和所有在異性戀家庭長大的孩子一樣,沒有什麼分別。這些同志家庭中長大的孩子,需要的就是社會、法律制度認可他們來自「正常的家庭」,一樣有雙親的愛、關懷,只是雙親不一定是一男一女。

上帝創造男人,創造女人,同時上帝也創造了陰陽人、跨性別者,上帝造了異性戀,同時也造了同性戀、雙性戀、流性戀,上帝不只讓我們繁衍下一代,教我們智慧,教導我們的是慈愛、包容。我們需要了解上帝造人的多樣性,這是上帝的美意,是教我們視彼此為兄弟姊妹,彼此平等、正義地對待。只是所有社會上的多樣性,不一定都被書寫在聖經裡面,不一定都寫在法律裡,這需要我們的智慧。

信仰教導我們的是要理解,而不是要人認罪、再也不得再犯罪。我們需要聆聽上帝的聲音,給予差別待遇就是歧視,理解、支持同志權益並不會背叛上帝。

應當反省的是,在傳遞反同志權益的過程,總是讓許多人因此遠離了上帝,聽不見福音,很多人現在聽到基督徒是感到害怕、恐懼,聽到基督徒想到的是仇恨,而不是慈愛。反同志權益無助於上帝的子民與神和好,我們需要在混亂的資訊中明辨真理原則,而不要以人類的姿態妄稱上帝的立場。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性別大補帖:變性慾者大腦大不同?

■王晧安

台北榮總發布一份「變性慾症者大腦反應與一般人不同」的報告,說明變性慾者大腦的「男女性別表徵」與「社交功能」間的腦神經反應、神經網絡聯結與一般人並不相同,影響自我性別認同,看色情影片時的大腦反應,變性慾者認為自己是與身體器官相反的另一個性別,也就是男跨女者會認為自己是女生,女跨男者會認為自己是男生。

這份研究成果,後面看「色情影片」覺得自己是另一個性別,可以說是「廢話」,因為通常會想變性的人,就是覺得自己是另一個性別呀!不管是有看色情影片,或是沒有看色情影片,不都是如此嗎?這個是變性慾者共同的特質,需要透過研究來顯示嗎?況且,這些當事人可能會認為此研究過程,與評估自己是否能順利轉換性別有關,而刻意回答研究者希望的答案。

在我的疑/流性戀研究中,研究參與者們幾乎都陳述在性幻想時,自己的性別角色男女變化與流動,不固定於一種性別角色,不知道疑/流性戀參與榮總這份研究,會是什麼樣的腦神經反應呢?更令我好奇的是,變性慾者不看色情影片的時候,該性別表徵、社交功能的腦神經反應與一般人有沒有差別呢?

但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份研究顯得很有貢獻,因為顯示「性別認同」有他的生理回饋基礎,可以透過腦神經反應了解一個人的性別認同。至於實際運用性如何?值得商榷。或許可運用腦神經反應資料,縮短變性慾者評估變性的程序,不要拖到兩年這麼長?但也需要留意未來腦神經反應不應成為得以變性與否的標準診斷。

研究中,特別有意義的發現是:「變性慾者在安靜坐著休息時,大腦中主管社會排斥、情緒衝突的前扣帶迴之背區(dACC)及前扣帶迴之膝前區(pgACC),仍維持活性」,不同於一般人。意味著長期因為不被接受遭受歧視、誤解的精神壓力,似乎成了「烙印」。進行荷爾蒙治療及合併手術治療後,人際與社會適應都有顯著的改善。不知道成長於對跨性別較友善的社區、學校、職場的變性慾者,是否在社會排斥、情緒衝突的反應活性比較弱?

我們應該進一步思考,如何減少「跨性別者、變性慾者」精神壓力,應當改善社會長期不接受、誤解跨性別的問題,而不是等待變性慾者手術後社會才要接納、接收變性者,社會卻對變性前的當事人們不寬容、不友善。

與其了解生理回饋,不妨先檢討目前的戶政性別變更制度,不要等到2年精神評估、被摘除性器官之後,才能變更證件上的性別,社會需支持變性者能提早自由變更法律上的性別。對於跨性別青少年來說,就算有家長的了解與同意,往往也得等待到20歲成年才能進行性別變更,更是拉長了社會不友善的、精神壓力的時間,更有可能使這些遭受歧視、誤解的精神壓力形成個人的烙印。因此,推動免變性手術,可更換身份證上的性別,以及降低或取消變性手術年齡門檻,刻不容緩。

期待各界持續進行跨性別者相關研究,除了關心生理機制以外,也要關心社會如何影響這些差異的存在,跨性別者、變性慾者更需要的是跨性別友善的社會、文化與制度。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性別大補帖:請「不」護家盟停止散布謠言

■王晧安

從9月初開始,因為部分宗教團體聯合反同性婚姻,網路上「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論戰,在不同的討論串中開戰了。有趣的是,為什麼這次論戰猶如真愛聯盟事件翻版,反同婚陣營的論述不斷在跳針?從A處討論到B處,再討論到C處,千篇一律「亡國」、「愛滋」、「毀家廢婚」、「少子化」、「性氾濫」、「治療同性戀」。

台灣守護家庭聯盟自9月18日起,開始進行反對同性婚姻、多元成家民法修法草案連署。守護家庭守護的只是有一個爸爸一個媽媽的家庭,其他的家庭都不守護,不守護同性、不守單親、不守護隔代教養,反正只要不是符合他們期待的唯一、正典樣貌的家庭都不守護,真的是「守護家庭」聯盟呀!

先回應同性婚姻的幾個問題:同性結婚會亡國?哪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亡國了?愛滋就只是慢性疾病,HIV感染者就持續定期回診觀察,如果免疫下降就吃藥,這個跟同性婚姻有什麼關係呢?

網路說帖還說,同性婚姻合法後,與動物、與椅子結婚就會合法,是這樣子嗎?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說異性婚姻合法後,與動物、與椅子結婚就會合法?這是什麼邏輯?同性婚姻合法化後,婚姻制度會瓦解?那同性婚姻合法後,異性婚姻就都要離婚了嗎?異性就不可以結婚了嗎?哪來的妖言惑眾說婚姻制度會瓦解?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婚姻制度有瓦解嗎?

還說同性婚姻會破壞家庭結構?他們說同性結婚又離婚,孩子沒有保障,說穿了,也在酸那些離婚的家庭。現在每個家的家庭組成就很不一樣,不用同性婚姻,多元家庭本來就存在。他們說同性伴侶交往不長久,所以不該讓同性結婚,我也看到很多異性伴侶交往不長久,更多異性伴侶離婚,那乾脆也禁止異性結婚好了。

還說,同性結婚之後,如果有小孩,同性間會互相嫉妒搶「媽媽」或「爸爸」的角色,而且無法互補,但異性家庭不是有戀父、戀母的議題嗎?父母之間難道不會對哪個孩子比較偏心,這不也是異性間互相嫉妒?媽媽與爸爸的角色一定就是互補嗎?同性伴侶也常說彼此個性相投或互補呀!那單親家庭不就沒人補?趁機再砍單親家庭一刀?

同性婚姻會造成少子化?現在異性婚姻合法就是少子化了,幹嘛怪給同性婚姻合法?同性婚姻就是要透過正式管道讓同性伴侶也都能適法生子、收養子女不是嗎?這樣反而能減緩少子化的問題,同時又能解決異性戀遺棄子女的問題。

同性婚姻、多元家庭修法是讓性氾濫?目的是雜交?現在看到異性戀有多p、換夫換妻俱樂部,相同邏輯也可以說是讓異性結婚才是雜交的源頭?這純粹性恐慌、污名化的手段吧!

網路上,鼓勵大家反多元家庭法案,說是避免讓「小三合法化」、避免讓「亂倫合法化」、避免讓「多人婚姻合法化」、避免讓「人獸婚姻合法化」,究竟是哪來的幻想?為什麼可以這麼沒有證據地胡亂指控?這些跟目前的法案完全無關不是嗎?

還有,再次強調「治療同性戀」是違反治療倫理,不要再迫害同性伴侶,不要再迫害同志當事人,也不要再迫害助人工作者了!

請從不守護台灣家庭的「守護家庭聯盟」停止亂台!停止這種栽贓嫁禍、移花接木、妖言禍眾的遊戲!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性別大補帖:不只是性別刻板

■王晧安

在跟中學生上課的時候,提到「性別」兩個字,同學很自然地接「性別平等」,或是「性別刻板」,但對於其他的、看似簡單的性別用語卻感到陌生,教學者在進行「性別教育」的時候,不妨也多介紹一些詞彙,讓學生們可以用更多語言、嘗試從更多角度來看性別問題。

談「性別」,我分為「性別刻板」、「性別界線與框架」、「性別經驗與處境」、「性別限制與困境」、「性別偏見與歧視」、「性別顛覆與流動」6組概念。

最基礎的概念是無人不曉的「性別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有助於我們了解性別差異,卻可能讓我們忘記個別差異往往更甚於性別差異,容易忽視刻板印象來自於生活、文化、制度的約定俗成,看不見刻板中有太多的例外。像是煮飯這件事,通常連結什麼性別呢?一般人直接想到的是女生。如果說是餐廳中煮飯的廚師呢?又發現會想到男生。性別本來就難以截然二分。

往第二層概念前進,發現這樣的性別區隔源自於我們將「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之間,畫了一條界線。界線的兩邊,「公」領域被連結為「公的」,另一邊則是「母的」,家中煮飯連結為女性的工作,公共場所中煮飯連結為男性的工作。既然有界線,就會形成一種思考與經驗的框架,框架也影響不同的性別的處境。

男性在中學階段想學餐飲,往往得從家政課學起,偏偏家政又與女性連結,因此男性在學家政的路上容易阻礙重重。反過來,不想學烹飪的女性,因為被期待未來要能在每個家庭中煮飯,就算不想學,還是得跟著做,做久了自然也會幾招。這些「阻礙」、「不得不一起做」就是性別困境。但在公領域又是「天下為公」,是男性的天下,又對女性就業帶來性別限制。

性別偏見與歧視,就是鞏固這些性別界線與框架的幫手。性別偏見指的是各種性別刻板、違反性別現況的想法。像是明明知道男性、女性都可以學煮飯、學做菜,依然覺得「做菜喔!還是女生/男生做得比較好吧!」認為只有單一性別才能勝任某項特定的任務。有的人只是想想,但有的人卻直接說出來、做出來,甚至制定成規約、法令,形成歧視性的制度。

人要吃飯,人學做飯,原是理所當然,卻因為這一連串的性別運作,被搞得很麻煩複雜。因此,我們可以透過顛覆性別的過程,達成性別突圍的效果。多多鼓勵男學生學習家政,對待男性學習家政有更多的耐心與期待;多多鼓勵喜歡餐飲的女學生,未來勇敢往公領域發展。讓性別界線有機會鬆動,讓界線的兩邊有機會流動,便有機會讓界線不復存在,性別刻板才能真正被打破。

發現刻板印象的存在,便有可能指出性別之間如何劃界,提供什麼樣的框架,影響不同性別的日常生活經驗,再塑單一性別特有的處境。這些處境導致個人或群體受到性別框架而感到限制,困在裡頭,甚至動彈不得,不是靠個人的力量就能突破的。需要小心各種話語中的性別偏見,這些偏見給人帶來疑惑、困擾,甚至運用言語、行動、制度規範實行歧視。想要遠離這些困境、偏見與歧視,就需要跳脫性別框架、模糊性別界線,主動地顛覆性別刻板,打破性別二元,承認性別流動的真實存在。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性別大補帖:開學的第一堂課

■王晧安

這學期走入任課班的第1堂課,這學期教的班級和上學期是同一個班,經過1年,這些孩子似乎變得更成熟、更穩重了。

同學們理所當然的都已經認識我了,終究相處了1年。他們都叫我圍圍安,知道我最愛的卡通人物小熊維尼,因此也叫我「圍泥」,更愛每次陪我一起進教室上課的維尼糖果罐。經過這年的相處,他們也都知道我的課堂就是要參與,就是要不斷地討論,小組得一起團隊合作,要不斷地思考,強調學習要能「帶得走」、能運用在生活上的知識與能力。

進教室時,彷彿是不認識他們一般,把我的課程與腦袋都「重新開機」了,我行禮如儀的在黑板上寫上課程名稱,寫上我的名字,告訴大家我叫圍圍安。不厭其煩地和同學們討論我的課程規範,並告訴他們:「無論之前從我這裡拿到高分、低分,表現良好或是不好,這是新學期的開始,我會忘掉之前大家的表現,重新開始。希望大家都能好好表現。」

將課程與師生間互動重置、重新啟動的聲明,是希望同學們給自己一個新的機會,也期待身為教師的自己拋掉對所有同學既有的認識,重新認識彼此,避免偏見。對學生來說,學習過程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機會,對老師來說也是如此。

第1堂課的重頭戲是進行分組,我將這學期教學的6個主題,分別設計成5個字、5個字的語句,30個字剛好一個學生拿一張字卡。請同學們拿到自己的字卡後,想辦法完成語句,找到自己同組的夥伴。

這個班只有3成的男生,在隨機運作上,各組性別比例是平均的。在同學們努力湊字尋找組員的時候,我發現這學期經由選舉選出的班長、副班長都是男生,其他幹部男生有幾位,也就是說男生幾乎都擔任幹部。我馬上宣布,各組請盡量選「女性」的組長,希望能讓女生有為大眾服務與培養帶領團隊的機會,如果後來選出的組長依然有3個以上的男性,那這些組都得重新選組長。

顯然在分組亂成一片的情況下,教師在台上宣布些什麼同學聽不太到、也不太在意,最後6組中依然有4組是男性組長。我找了這4位組長來,只有1位男性組長堅持把握服務的機會,其他都被我勸退,與同組組員協商出女性組長。

這學期其中一個上課主題就是「性別平等」。女性人數多,並不代表環境對女性必然友善,人數多也不代表女性較具有優勢。在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女性的優勢還是需要刻意地創造。

我希望透過選組長的這個小動作讓同學們學習到「積極的差別待遇」,就是要刻意分男女,明明知道班上女性比較多,更不應該把所有擔任幹部的學習機會都給了男性,反而要積極培育女性領導人。

既然男生幾乎都擔任班級幹部了,「矯枉」必須先「過正」,所以我先協調所有男性組長都重新與女組員協商,但也尊重男學生堅持擔任組長的意願。也想透過這個過程,讓同學了解,為什麼選舉制度需要「性別保障名額」,在生活中參與並實踐性別平等的精神。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性別大補帖:我最親愛的帕斯提朋友

■王晧安

多年下來,我身邊的帕斯提(HIV Positive)朋友越來越多,也許是我一直表達對愛滋感染者的友善吧?所以當朋友發現自己HIV帶原的時候,都還滿願意主動告訴我的。他們之間,常有相同的故事。

阿克在發現他HIV帶原的時候,一整個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突然覺得原本好好的世界崩壞了,不知道要不要給男朋友知道?不知道要不要給家人知道?不知道要不要給好朋友知道?也不知道要不要給老師知道?這一連串的「不知道要不要」,意味著,對自己、對新的生活、對自己與他人新的關係產生了陌生感,以及對未來感到恐慌、茫然。

甚至突然覺得,「我、好、髒」,覺得一份檢驗報告出來,自己的身體好像變了,變成一架自己不認識、不再熟悉的身體,或是有時會想:「我的血液裡有『毒』」。想到這裡,情緒就上來了,難過這種事情怎麼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氣自己怎麼會讓自己變成今天這個地步?擔心會不會破壞與男朋友的關係?會不會男朋友在不久的將來,與自己絕裂、分手?不只是因為HIV帶原,也因為自己與他人的性行為,帶來親密關係的「忠貞」議題。或是自己要先和男朋友分手?因為,不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過程中,我傾聽阿克的焦慮,陪他流淚,陪他生氣,陪他煩,陪他害怕,然後,面對事實,接納新的自己,並選擇用開心、正面、接受上天禮物的態度繼續新的生活。

後來阿克沒有主動分手,而是選擇誠實告訴男友,男友原本是想不離不棄,不想要落井下石,展現無條件的愛。但過二個月,男友還是選擇離開這段關係。阿克並沒有埋怨,只有理解,卻已難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阿克好一段時間沒有談戀愛,不是不想,而是依然擔心著那個世人眼中「有毒的血」。自己好像走在人群中偽裝成人形的異形,隨時擔心被發現自己的真實身份,發現自己開心與陽光背後,不為人知的「血統」。

但這段時間,阿克主動告訴更多的朋友:「我是帕斯提」,發現朋友雖然會問一些「自己怎麼發現的」、「飲食與日常生活需要注意些什麼」的問題,基本上都是友善。其實,新的生活好像跟原本的生活沒有相差太多。同時,自己和個管師的討論也更了解HIV是怎麼一回事,恐懼好像減少了許多。

曾經想過要和一樣是帕斯提的朋友交往,但總沒遇到那個「幸運的人」。沒想到,阿克後來竟然和另一位不是感染者的愛人交往了!對方也知道自己是帕斯提,絲毫不影響關係的發展,阿克開始相信:「也許,我真的值得被愛。」雖然,心中仍有一些懷疑,也會擔心對方隨時會離開。

兩人之間雖然一直都是安全性行為,新男友也有定期篩檢,一直都很健康,總是擔心自己會不會讓對方感染愛滋?也許,心中有一點自卑吧!有時候會覺得上天給的這份禮物太沉重,需要更長久的時間接納自己,心中默默期待社會能更接納帕斯提。

陪伴著帕斯提阿克一路走來,我不斷告訴他:「你就是值得被愛!這沒有什麼好質疑的!你就是值得被愛!」一次又一次給阿克溫暖的擁抱,不只因為是帕斯提,理由很簡單,「你就是值得被愛」!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性別大補帖:你們之中誰是女生?

■王晧安

最近辦公室來了一位新同事,我很自然地跟她提到我的「老公」。

她聽到「老公」兩個字,馬上幫我翻譯成「女朋友」,以為我是在談我的「女朋友」,又問我:「你們結婚了嗎?」我回答:「想要結,但社會制度不讓我們結啊!」她突然變得一頭霧水,所以又問我:「所以你是『同性戀』?」我說,我不是「同性戀」啊!我是「疑性戀」。她顯然聽成了「異性戀」,所以又回問我:「所以你講的是你的『女朋友』吧?」

這時候,我其實有點沒有耐性,也不太想再回應她,顯然對方太沒有性別敏感度了,應該是對多元性別一無所知吧!但想想,至少要一起共事1年哪!還是耐住性子回答她說:「我老公是男的。」

她非常訝異:「所以你是『女的』囉?」我回答:「不是啊!我是『男的』!你說我是『女的』,我也覺得沒關係。」我看見她的頭上冒了很多的汗珠,看到她腦子裡滿頭的問號。突然她表情一變,恍然大悟地說:「難怪你說社會制度不讓你們結婚!所以你是『同性戀』沒錯呀!」我不想再陪她混亂下去,耐住性子說:「我是『疑性戀』,要說我是『流性戀』也可以,我喜歡的是男生、女生、跨性別都可以,我目前交往的是『同性』伴侶沒有錯,但我不是『同性戀』。」好累,要講自己的伴侶狀況與認同,還得花力氣作解釋。

她接著說:「哦!所以你是『雙性戀』喔!就是喜歡男生和女生。」我快要暈倒了,雖慶幸她還聽過雙性戀,但我都說我是「疑性戀」,也都解釋過了,還要說幾遍啊……很想要投降。她又說:「所以你以後會喜歡女生嗎?」我有點想要離開了,但還是告訴自己「耐心點」。我回答:「我現在也喜歡女生,不用等以後,我也喜歡跨性別,男生也是,愛人不用分性別就對了啦!」她似乎有問不完的問題:「所以你之後還會喜歡別的女生嗎?」我說:「這不是和你一樣嗎?你之後還會喜歡別的男生嗎?天曉得?」

她果然沒把腦中的問題問完不罷休:「那你們倆誰是男生誰是女生?」我說:「我們倆都是男生,請不要用異性戀那套來理解我們。」她似乎感受到了我的不耐煩了。我只好又說:「還有什麼問題嗎?」她問:「那你們不是有分什麼1還是2嗎?」我臉上立馬冒出3百條線:「是1或0嗎?你知道這個問題很失禮嗎?1或0是男同性伴侶間插入式性行為、做愛的角色,問這個問題就好像是我問妳和妳老公是怎麼做愛?問這個問題很不禮貌的!」她表情真是豐富,又變成了很抱歉的表情。

但她的問題依然沒有停歇,「你們之中真的沒有哪個人比較女生嗎?」我問她:「比較女生是什麼意思?」她說:「像是誰會載誰下班啊?」我說:「我們倆都很獨立,不用誰載誰下班,而且也要下班時間能配合啊!我們互載也不順路吧!」

在這個問題之後,她大概還問了2百個問題吧!當然這是誇飾法,只是我心裡真的不斷地在自言自語:「現在的多元性別教育果然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請也不要以異性戀中心的模式來理解同志伴侶。大家如果可以,希望更多的同志出櫃,讓更多人理解同志伴侶是怎麼一回事吧!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2013年8月29日 星期四

性別大補帖:為愛而走

■王晧安

11位女大學生徒步環台,希望能彰顯她們支持「同性婚姻、伴侶制度及家屬制度」的行動,她們從台北,沿著東海岸行走,一路「尋找愛的可能」。她們走到花蓮,有店家看到她們就說:「我等妳們很久了,我一直期待妳們會走經過這家店,我一直期待妳們會在這裡休息,我等妳們很久了!」

這家店的老闆說,她的兒子不久前跟她出櫃,說自己是同志,在台北有一些不錯的朋友,這群朋友讓她的兒子更成長、更懂事,雖然自己並不一定能真的理解同志是怎麼一回事,但她選擇支持自己的孩子,更希望「同性婚姻、伴侶制度及家屬制度」能夠通過。

的確,青少年同志在考量向家長出櫃的時候,總是會想:自己的同志身分,會不會讓家長擔心、衝擊家長的價值觀;家長總是會想:「我的孩子是同志,會不會被欺負?社會環境接受嗎?」有時候也會想,孩子是不是要到外國結婚?留在台灣真的有未來嗎?如果「同性婚姻、伴侶制度及家屬制度」一直都沒有通過,孩子在台灣,不就沒有未來?沒有保障?會不會更辛苦?

我的伴侶前幾天參加同學會,大家都已經在談結婚、買房,她們可以因為結婚而獲得各項福利、貸款會更便宜、更便利。現在青年的工作條件已經很辛苦了,但我和伴侶仍無法透過婚姻而獲得所有平等的權益,無論是貸款、眷屬福利或是探病、簽手術同意書等等。伴的同學聽到我們的情形,便說今年同志遊行一定要號召同學們一起上街,為同志伴侶發聲。

在我高中的時候,就看著一對學長,他們在一起7年,才讓我曉得原來同志可以穩定地在一起這麼久,現在他們已經在一起20年了,國家依然沒有承認他們的關係。

今年紐西蘭同性婚姻合法化了!新聞報導許多紐西蘭的阿嬤總算盼到這一刻,直到60、70歲才等到獲得應有的權利。我在大學時,也曾經覺得也許成家這一天仍離我有點距離,但一晃眼10幾年過去了,這件事就在我的面前,但一切卻仍未能繼續前進。我相信對許多年輕同志來說,也希望看到自己的未來有更多可能。

沒有「同性婚姻、伴侶制度及家屬制度」的社會環境,會讓青少年同志感到未來的不確定感。如果「同性婚姻、伴侶制度及家屬制度」通過了,獲得應有的平等權益,能讓青少年同志更有未來感,也讓家長更安心。

這次女大學生們的行動,提醒我們:「青年迫切需要伴侶制度、同性婚姻與多人家屬的保障。」成家是基本人權,新社會需要國家承認新的家庭形式,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無止盡的等待下去。希望我們這個共同的小小願望,盡早實現。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2013年8月22日 星期四

性別大補帖:家家都有一位總舖師

■王晧安

「三八阿花吹喇叭,DO SO LA Si 花,握在手裡真漂亮,還會閃閃的發光……」這是《總舖師》的主題曲,電影裡鬼頭師有一句經典台詞「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主題曲」,就好像霹靂布袋戲中,一個角色出現,就會有主題曲一樣。當我們的主題曲響起,形象自然就會鮮明起來。你的主題曲是什麼?

看完電影,仔細回味,除了看見在這個「不公平、不正義」的不快樂年代,電影團隊努力為台灣帶來「快樂」,更看見電影企圖透過《總舖師》的故事,提醒我們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就是我們台灣人最大的特色「人情味」,不能在忙碌的生活、為錢而工作的日子裡,忘掉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這一味。

大概是平常都和「性別」玩在一起,我發現導演放了不少「性別」的元素在裡面,雖然不是主軸線探討的重點,卻無法被忽視。

從電影開始,主角詹小琬平常不愛做菜,無論父親如何期待她能接手總舖師,卻能為了男朋友洗手作羹湯;男朋友欠債跑路,女方總是甘願成為那個為人作「保」的呆人,然後為對方償還自己可能都沒享受到的財富。

宅男召喚獸把詹小琬當作自己的「女神」,成立粉絲團,只要一召喚,沒有做不到的事情,運用神通廣大的網路蒐索能力、年輕人最積極的行動力,不用像其他偶像電影一樣賣肉犧牲色相,也能成為電影中最可愛的男性形象。

老「榜(闆)」娘膨風嫂是好神師的妻子,「做菜」這件平常在一般家庭,看來是「女人的事」,但膨風嫂卻像廣告說的「只剩一張嘴」,而什麼菜都做不好,好神師說她一點做菜的天份都沒有。但在好神師去世之後,好比婦女參政史一樣,先生的被關,妻子的就出來從政,膨風嫂想要「妻代夫職」上陣,卻節節敗退,沒有一道菜做得好,還被虧:「是女的總舖師喔!難怪喔!」打賭得勝的阿財師還驕傲地說自己是男的。這算是電影最直指「性別」之處。

電影海報呈現3名最有名的「男」總舖師,陽氣十足,沒想到在電影中3個人都非常情感豐富。電影中的辦桌比賽,幾乎都是「男」總舖師參賽,主角詹小琬以一個女性的形象在眾男之中,特別亮眼。雖然電影不刻意強調,卻無法讓人不注意到。

來自印尼的移工露絲比,細膩的觀察力與烹飪能力,成了故事中的救星。電影完全沒有被醜化、污名化移工,正展現台灣社會開始真正接納移工,不再隨便拿他們開玩笑,正視他們其實是近代台灣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推手,經濟與家庭發展的救星。

料理醫生葉如海不斷尋找兒時母親的記憶,發現每個媽媽都會做「蕃茄炒蛋」,看起來簡單的一道菜,但每個媽媽做出來的都不一樣,最後還用這道菜參加辦桌比賽,似乎也在訴說一個道理:「家家都有一位總舖師」,在每一道為家人而煮的菜餚中,都有最深、最豐富的情感,那就是我們生命中最美妙的味道。

《總舖師》這一味,是如何的美味,無法言傳,唯有真的吃過,才能知道其中的滋味。到電影院去支持、品味這部難得再難得的國片吧!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第20期 性別無敵好青春







輕揭布幔,情慾初探(上)
文/楊雅茹(REA南華大學彩虹平道

食色性也
我是個很色的女孩,喜歡談性、喜歡做愛,因為我覺得「性」沒什麼,是身體的自然需求,所以我對「色」,也沒有好與壞的看法。每個人身上都有情慾,而每個人的情慾啟蒙經驗不見得相同。我喜歡性,純粹是那獨有的、無法比擬的快感、舒服,雖然我覺得自己的性啟蒙挺晚的。

我非常喜歡接觸情色的刺激!也許是好奇吧!回想第一次的情色經驗,那樣的感覺就像是心中有小貓在搔抓般,令我坐立不安。

第一次的A片體驗
第一次看A片的經驗,是在國小五年級,無意間電視轉著轉著,轉到一台收訊微差、畫面黑白的頻道。我看著畫面中的男體女體,相互交纏、扭動,畫面裡的男子留著像中東大鬍鬚,肆意揉捏著女子的大乳房,他身底下的女子表情極其舒服,下身迎合著男子腰部的撞擊律動。我已忘記有沒有打碼,只見無聲電視放送著黑白映像的畫面,衝擊我的視覺,說不上來那是什麼樣的感覺,只知道女子的胴體如水波般輕輕搖晃,帶給我強烈的視覺感受。

中東大鬍子用他的大手肆意揉捏,在螢幕前的我光是看著,彷彿參與其中,那時還不知慾望為何物,只覺得心裡有甚麼在膨脹、壯大,而那搔癢卻一次比一次強烈,一次比一次躁動……。

後來過沒幾天,我食髓知味,趁家人不在的時候,又轉到一樣的鎖碼頻道,這次看的A片,畫面中,床上鋪著大型黑色垃圾袋,上身豐滿的女子溫順地躺在床上,而跪坐在一旁的男子則用手掬著液體弄到女子身上,接著他靈巧的雙手在胴體上下游移推按,再順著女子的水蛇腰,來到了黑毛密布的神祕叢林,在那撫弄許久,雖然女子的表情看似舒服,但我看沒多久就轉回一般頻道了。這次給我的感覺沒有像上次看的A片強烈,也許是因為那時的我不懂他們在幹嘛?也有可能是上次看的A片有出現交合的動作,而那種動作比較吸引那時候的我吧!

好奇、渴性、情慾開端
約莫11年前,相同在國小五年級時,電腦系統還在Window98的階段,家裡人平常不讓我使用電腦,只好趁著四下無人,爸爸去上班、媽媽在廚房的時間偷偷打開電腦。用那時還很貧乏的電腦知識去搜尋,關鍵字是甚麼不記得了,腦袋裡的詞彙只有A片、色情,用這樣的關鍵字也能找到幾個色情網站。看著胴體,看著髮絲,看著陰蒂,看著陰唇,看著女人,看著為什麼她們看起來很舒服?很享受?為什麼全身都是汗水?為什麼下面會噴水?眾多的疑惑在我腦裡反覆迴盪,還是得不出個所以然。

然而我求色若渴,幸好那時找到固定的色情網站:「洪爺影城」。在裡面,我拼命地搜尋,拼命地看色情影片、漫畫、圖片,雖然這滿足了我的視覺,但心中那股若有似無的「癢」卻不斷地放大,每當我看著這些資訊,腦袋裡亂轟轟的,臉頰脖子的高溫也沒降下來過,但那搔癢還是持續著,持續著。

直到又一次「不小心」偷偷轉到電視解碼頻道,只是很不幸地被家人發現,就算我極力的辯解那是「不小心」轉到。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辯解,但媽媽不相信我的說詞,她一直說著「妳怎麼會看這種東西?」「這個妳不能看,妳是小孩子,不能看!」「怎麼會有這種節目,妳怎麼轉到的?」我除了一直說是「不小心」轉到的之外,我還能說什麼?只知道那次的臭罵讓我了解看「這種」東西要更小心,不然是會被暴打一頓。後來,事蹟在親友唇齒間當作茶餘飯後的笑點……,家裡的電視似乎也被「整頓」一番,之後那個頻道再也找不到了。

苦悶青春,A書相伴
沒有鎖碼頻道的陪伴,只剩下沒有解碼就看得到的彩虹頻道,但彩虹頻道不好看啊!於是我從「虛擬」轉向了「實體」。這實體要感謝我的國中同學,每天滿滿的一書包A漫,男生爭相人手一本,而我是那唯一的女生。

在那總坐在教室最後一排的鳥日子,成堆不可見人的秘密替苦悶的青春提供了更加熱火的躁動。當無聊的課程開始,大家有志一同的從抽屜拿起A書,邊看邊臉紅竊笑,就算是日文的內容,我們看不懂,但看著圖片也能知道畫中人在做什麼。

大家都覺得在上課看A漫很「刺激」,寧願冒著被老師或是校長巡堂抓包的風險也要看,看完就馬上交換,樂此不疲。我想這也是一種對於體制的衝撞吧!老師不仔細教性教育,只叮囑我們別看色情雜誌、漫畫,但也沒有說為什麼不能看,小小的腦袋裡實在想不透為何未滿18歲不能接觸色情?我們都是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啊!血氣方剛、青春騷動,越說不行我們就越去接觸,因為我想不透這錯在哪裡啊!

第一次翻開A漫簡直是劉姥姥逛大觀園,發現原來做愛有許多姿勢,發現原來還有肛交這種東西,強暴、迷姦、人獸、群交,明明就只是圖像,卻因吸引著我們繼續翻閱,說不上來為什麼,看了就是很舒服,就是很「爽」!

那一段特別的日子裡,我甚至懷疑自己有性上癮症,現在回想起來很不可思議,那時覺得一切的教科書、課外書非常乏味,相較於沒有中文翻譯的日文A漫,我還是看的甘之如飴。上課時一邊看著我不懂的XYZ符號,腦袋裡一邊想著潮吹、乳交、性高潮,看著氫氧化鈉或是聚丙烯化學式,眼前出現的是紅音瑩和松島楓,連考卷後面的空白處都被我拿來畫想像中的「春宮圖」。

慢慢的我發現,只要我一想到性愛的畫面或是看見這些刺激,下身就會一片濡濕。我不以為意,反而覺得有些煩躁,因為心中的「癢」這時又開始躁動,而這樣的躁動無論看多少色情資訊也無法緩解。


(下期待續)

第20期 我來自哈佛







頂禮大愛道尊者
文/王晧安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與中國文化結合,自此發展出「漢傳佛教」。

其中有一項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活動就是「禮祖」,強調佛弟子要飲水思源,要知感恩,能夠體會與了解從佛陀時代,2500年來諸大祖師如何披星戴月,才能讓佛法一直正確地傳遞下來。

因此,有些寺院在每個月初、月中,或是密集修行之後,都會舉辦「禮祖」的儀式,自本師釋迦牟尼佛開始頂禮,頂禮與法脈相關的諸大祖師,直到近代的大師,透過禮拜的過程緬懷歷代傳法人、感受法音綿綿的難得。

我最近有幸又能在密集修行後,禮祖表達感恩,此回我特別發現有一位重要的祖師被忽略了,不在禮祖儀軌的對象之中,感到非常的可惜,也就是本電子報於第6期介紹過,「建立比丘尼僧團」的「大愛道尊者」。

在現代很多佛教書籍中,都稱她為大愛道「比丘尼」,而不是「尊者」,我認為是有些不公平的,我相信大愛道尊者的智慧與慈悲,一定不在意後人這些小小的稱謂差別。但我們稱佛陀的諸大男眾弟子都稱為「尊者」,難道大愛道不足以稱為尊者嗎?難道我們會覺得只稱摩訶迦葉「比丘」、阿難陀「比丘」是合適的嗎?因為我們了解他們對佛教深遠的影響,發自內心升起了恭敬之心,自然會稱之為「尊者」。大愛道尊者亦應如此尊敬。

很多佛弟子認識「佛陀十大男弟子」,卻不認識「大愛道尊者」?這是為什麼?不免是過去沙文主義作祟,沒能夠平等地對待傑出的女性祖師。大愛道尊者不僅為婦女求出家,創建、建立女眾僧團、維護比丘尼律法,更催化當時五百比丘尼證阿羅漢,不應獲得與摩訶迦葉尊者同等的尊敬嗎?

漢傳佛教有歷史最悠久,並且持續發展的比丘尼僧團,至今,臺灣比丘尼人數是比丘的三倍,也是世界上比丘尼最多的地區,無論在慈善、教育、藝術、文化等方面,均有重大的貢獻。難道我們不應飲水思源,感恩大愛道尊者最初為女性受的苦難,才讓今日女眾修行道路減少更多的阻礙嗎?才讓今日臺灣佛教有如此興盛的局勢?

在大愛道尊者入涅後,諸天人護法準備送其遺體,而佛陀則表示要親手護送,並用右手一路謢持她的遺體,同時不僅象徵佛陀對乳母的感恩與祝福,更象徵佛陀對女眾出家僧團的慈悲護念。佛陀特別讚嘆大愛道的聖德美行是僧團的表率,要大家一起學習。

上網一查,果然有些寺院禮祖儀軌是有「頂禮大愛道尊者」,這是可以做到的。希望透過禮祖儀軌的增訂,讓女眾升起修行的信心,讓更多人認識大愛道尊者,讓大家一起向大愛道尊者學習!

第20期 青色半獸人







向自己身上的孩子學習
文/王晧安

青少年是一個被建構出來的概念,尤在工業革命、國民教育、童工禁止等政策的施行之後,「青少年」的概念才在1930年代後浮現出來。

青少年在各個層面中,自生理、情緒、認知、人際、社會、教育、宗教、法律與文化等層面的能力發展,從「兒童」過渡發展成為「成人」,一切變得較為「文明/成熟」。所為「成」「人」,也就是「成為一個人」,意味著兒童,仍被視為不文明、不成熟的,像是原始的、動物本性的「獸」,而青少年就像是「半獸人」,既像「獸」又像「人」,這也是為何本專欄稱為「青色半獸人」的原因。

但「兒童/成人」相對於「本性/文明」的概念,是一個刻板的二分,並不能這樣地解釋與認識兒童及成人,很粗略地本質化兒童與成人的特性,兒童、青少年、成人的角色都是一種「扮演」,因為我們會說這個孩子「很像大人」,或這個大人「很像小孩子」,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特質與特性,只是這些特性被刻板化地與兒童或成人連結。因此,青少年這種兒童與成人的混合體,融合了兒童及成人的各種特質,正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對象。

尤其是,我們容易刻板地覺得「成人的」等同於「好的」、「良善的」,「兒童的」則是「不足的」、「野蠻的」,其實我們更需要向兒童身上學習,而不是一味地要「成為人」,而不敢面對自己「獸」的那個部分。

那個「獸」的身上,有天真、有浪漫、有慈愛、有勇敢、有憤怒、有驚喜、有樂趣、有放鬆、有幽默。成「人」意味著接受某一些「現實」,因此逐漸變得重名、利、物質欲望,但有了「獸」的特質,則可能幫助我們心變得輕快起來,因此我們不應該「壓抑」獸的特質,而是懂得如何運用、善用自己的本性,才能讓自己活得更有品質。

我們需要向每一個孩子學習,而不是急著成為「大人」,我們需要向其他的孩子學習,同時也向自己身上的孩子學習。向青少年半獸人學習,也就學習發現自己,統整理自己,學會做自己,並學會如何與人互動。

第20期 拉青的小火花







護理,除了護士「小姐」,還可以多性別?!
文/陳停

談到性別,我們第一個會想到什麼?如果我們有機會到學校去上性別課程,我們會怎麼安排內容?回想自己過去的經驗,曾經安排一個學期十幾堂的課程,在排課的過程中時常遭遇掙扎,因為有太多想要跟學生分享的了!想要每個領域都談到,但礙於實際上課堂數,在這之中的取捨就變得相當困難。

在我任職的學校裡有一些性別課程,內容包括:性別差異與性別分工(其實就是在談性別刻板印象,會不會「打破」性別刻板印象?以及如何打破?這就不得而知)、女人身體的故事(月經、陰道與乳房)、傳統的性別觀(男主動女被動、貞節等等)、性別角色、多元性別、性工作者、親密關係暴力、男性研究等等,有些從名稱不太能確定講課內容的就不在討論範圍內,例如:台灣女性運動的發展、家庭制度等等。

因為性別課程在大專院校裡仍屬於少數,再加上學生對於通識課程較不重視,所以每當看到性別課程開課時,我都會期待老師能夠帶給學生啟發,即使是一堂課也希望能讓學生看見性別的重要性。然而,學校裡上性別課的老師就固定幾位,也幾乎每年都會開課,所以課程其實大同小異,甚至有學生從五專上到二技,發現投影片的內容是一樣的。

這不禁讓我感嘆,同時也激發我結合護理與性別的課程發想。如同朋友問起:「護理跟性別有什麼關係?」的確,要能在一個護理學校,讓學生對性別感興趣,就必須讓護理與性別發生關係!首先,課程內容必須與護生息息相關,帶領學生與自身經驗連結、產生共鳴。第二,以護理為專業的學生,學性別到底要幹嘛?因此,須從醫護與性別的議題出發,讓學生知道原來醫療中有許多性別議題。

就像是性別與空間,可帶入醫療環境與就診空間的設計,患者或醫療使用者如何在這個空間行動、這個空間帶給他們什麼樣的感受、空間設計的由來與目的等等,最耳熟能詳的便是婦產科的就診空間了,或者愛滋匿篩醫院的動線設計如何保障患者的隱私與權利,皆是可以探討的議題。其他還有:同性戀從精神疾病中除名的過程、月經污名、衛生棉條過去被限制使用的原因、女同志的就醫經驗、醫護人員的性別敏感度、男醫生女護士的性別角色期待、男護生在護理場域的經驗、玻璃天花板、女性等同於天生的照顧者、職場性騷擾、育嬰假等等,而從這些議題又可以再延伸出去,不僅讓學生的性別視野不再只是「性別刻板印象」與「同志」,也希望這些將來成為護理人員的學生們,能夠保有性別敏感度,應用在日後的醫療場域中,提升女性或是性別弱勢族群的醫療照護品質。

第20期 汁液型男







阿兵哥
文/台大潤滑液男孩 陳小柏

男同志對當兵這件事真的是又愛又恨,恨的是那種集體父權的文化,不但能公開羞辱不同特質的人(不止是性別氣質、思想和個性都得要磨得一模一樣),透過各種連坐、獎懲制度來強化集體對個人的控制,引用我在當兵時寫過的日誌:「軍隊中的許多價值,都與我的生命經驗及所相信的美好事物背道而馳。我可以理解或許在現行的軍隊文化是必須的,但在我的有限人生中,是完全不需要的。我不想接受不想適應,也無從適應。」

但同時,我要指出,在這種陽剛的環境,卻又成為男同志們幻想慾望的投射。例如大家總是會幻想,在軍營裡可以跟長官如何如何,可以在大澡堂裡一起洗澡等等。我不得不說,這些事情的確是有機會發生,今天就來分享一些有趣的經驗。

潤滑液男孩是憲兵,憲兵就是軍隊裡的警察,也就是合法暴力裡的制裁單位,在戒嚴時代同時也是國民黨政府常派出來與民眾對幹的單位。就是這樣的絕對威權形象,以及嚴厲的軍種文化,加上憲兵的確是吃好穿好訓練嚴格,往往是許多制服愛好者的第一首選,或者是「制伏」憲兵成了最高等級的禁忌行為,也最讓人感到興奮。我在軍中幸運的有過幾次性經驗,例如半夜查哨時遇到士兵在打手槍那種驚慌失措的表情,真的是讓人回味再三,或與排長擦槍走火,穿著憲兵服就玩了起來,雖然沒有「做完」,但在營區內從筆挺的制服內掏出排長的陰莖…,或半夜坐安官,認真的執行安全檢查,看著每一個阿兵哥各式各樣幾乎全裸的睡姿,以及微漲的紅色短褲。

當兵一年不到,在我的經驗裡基本上是一段讓人智力弱化、身體規訓的可怕時間,對我來說,唯有不斷的在腦內意淫、幻想,甚至透過性化長官的身體與臉,才能在這種細密的生活規訓中逃逸,保有一點「自我」。想想,的確是又愛又恨,但要再讓我進去一次?門都沒有。














(圖片來源:Pixabay

第20期 性別強心丸







性別大補帖:性別運動需要不斷地接力
台灣立報 2013-07-11 文/王晧安

1970年代至今,台灣婦女及性別運動已持續40年,但近來力道是越來越弱,越來越無力。

有人認為,女性的權益開始獲得法律的保障,無論是《家庭暴力防治法》、《性侵害防治法》、《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工作平等法》等性別法案的立法,促進女性及多元性別、性傾向者法律地位的平等;有人認為,越來越多女性能擔任教授、主管、企業家,甚至地方、中央行政首長,女性地位已逐步提昇;有人認為,越來越多女性能經濟自主,靠自己賺錢,不用在經濟上倚賴男人;有人認為,越來越多女學生能為自己發聲,說出自己的想法,女性獲得平等的教育權;有人認為因為性別主流化,政府開始投入資源在性別工作、性別分析上,所以婦女及性別運動的力道越來越弱。[詳全文]

性別大補帖:兩小無猜不需刑法介入
台灣立報 2013-07-18 文/王晧安

法律的存在,應在於維護平等原則、維持公平的精神是吧?

《刑法》第16章(第221條至第229-1條)規範了「妨害性自主」,也就是「性侵害」的內容、樣貌,目的在嚴懲性侵害加害人,處以重刑。但其中屬第227條至今仍有所爭議,其爭議點在於「未成年行為人」是否應視為「加害人」?用白話來說,就是:未滿18歲的人與未滿16歲的人發生性行為,究竟是否要視為「罪犯」來處理呢?[詳全文]

性別大補帖:初學性別的心態
台灣立報 2013-07-25 文/王晧安

想要學好性別的知識、理論、概念,需要注意一些事,避免一些問題,不斷回到初學性別的心態,才能確保自己學習的品質。

首先,得先檢視自己,過去究竟學了哪些與性別有關的概念?如何接受、吸收各種以異性戀為中心、男性為中心、漢人為中心、西方為中心的概念?過去的這些經驗,影響我們能否好好學習具性別觀點的學問,造成我們對性別平等概念的盲目、偏見與誤解。[詳全文]

性別大補帖:為校園性平事件加害人上一堂好課
台灣立報 2013-08-01 文/王晧安

學校發生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經過調查或事實確認之後,以教育的精神,《性別平等教育法》建議可以針對加害人執行8小時以上的「防治教育」。這樣的教育課程,試圖理解加害人的處境,不直接以「懲罰」的方式,仍嘗試用「教育」的觀點來協助加害人。

由於學校通常不會頻繁地發生「校園性平事件」,因此,這樣的防治教育,大多是「一對一授課」,一個防治教師的師資,針對一位當事人進行教育。可以說是花費相當大的教育資源,想要讓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就此打住,不要再進入下一個惡性循環。[詳全文]

性別大補帖:讓同志孩子成為幸運的那位
台灣立報 2013-08-08 文/王晧安

「開學的時候,常有一票學生來到學務處,女生想要申請穿長褲、可以不要穿裙子,男生想要申請穿裙子上學。」


「每次便服日,總有男學生問說他們能不能穿女裝,希望能穿較自在的衣服。」[詳全文]

第20期 編輯入花叢







代理編輯/劉郁婷

本期由陳停擔任代理小編,來跟大家小小地分享一下本期電子報內容!

首先在性別人權的努力上傳來捷報,跨性別婚姻在本月初由內政部認定婚姻有效,只要兩人辦理結婚登記時,已完成性別變更登記,婚姻屬有效。聽聞這則新聞令人為之一振,可說是一掃近日被各種侵犯人權的新聞所帶來的陰霾!同時也讓我們看見發聲、抵抗的重要性,如同九位女性剃光頭並於七月中徒步環島挺多元成家、83日萬人送仲丘、818拆政府佔領內政部等等行動,希望有愈來愈多人看見社會的不公不義,勇於行動、爭取權益。

本期性別無敵好青春,由南華大學彩虹平道社前社長REA書寫自身情慾啟蒙的回首來時路。從A片帶來的視覺衝擊開啟探索慾望的好奇、點綴藍色青春的AA漫、到毫無預警如觸電般的高潮初探。從這條非禮勿說、勿聽、勿看的性探索之旅,會發現原來我們這麼近~試著回想自己那些懵懂的歲月,如何造就了今天自己的性樣態吧!另外,搭上最近火熱的當兵話題,潤滑液男孩分享了身為男同志對於當兵的愛恨糾結,在這個崇尚陽剛、拒斥陰柔,並且期望役男們個個成為「異」男─異性戀男人以及異化男人的軍隊文化裡,看看青春的肉體如何讓潤滑液男孩暫時逃出這個百無聊賴的牢籠!接著,拉青的小火花,從性別融入護理領域的課程設計談起,有鑑於對性別的熱情,陳停期望護理學校的性別教育課程能夠更貼近護生,打開護生的性別之眼,讓小小的通識課程在日後的醫療場域中發揮大大的作用!

青色半獸人專欄,則介紹其命名的由來,是以被認為即將成為「成人/人/文明」但又尚未擺脫「兒童/獸/原始」氣味的「青少年」來命名。作者圍圍與大家分享無論是成人、青少年、兒童,皆由角色扮演而來,因為每個人身上往往擁有各種不同的特質。我們不應該急於擺脫與否定被視為不成熟的特質,應當正視我們所具備的獸的部分,向我們身上的孩子學習,我們能夠獲得更多喔!

本期的「我來自哈佛」,作者圍圍分享自己日前參與強調飲水思源的「禮祖」活動,發現建立比丘尼僧團的女性祖師「大愛道尊者」沒有被納入頂禮的儀式中,因此他列舉了許多大愛道尊者的貢獻,期望能讓更多人了解大愛道尊者應當獲得與其他備受世人尊崇的男性祖師同等的尊敬與學習。

覺青性電子報第20期 2013.08.20


 覺青性電子報 第20期          發報時間:2013-08-20 16:00:00
 報主: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 / 代理編輯:劉郁婷 / 執行編輯:王靖鳳 








代理編輯/劉郁婷

本期由陳停擔任代理小編,來跟大家小小地分享一下本期電子報內容!

首先在性別人權的努力上傳來捷報,跨性別婚姻在本月初由內政部認定婚姻有效,只要兩人辦理結婚登記時,已完成性別變更登記,婚姻屬有效。聽聞這則新聞令人為之一振,可說是一掃近日被各種侵犯人權的新聞所帶來的陰霾!同時也讓我們看見發聲、抵抗的重要性,如同九位女性剃光頭並於七月中徒步環島挺多元成家、83日萬人送仲丘、818拆政府佔領內政部等等行動,希望有愈來愈多人看見社會的不公不義,勇於行動、爭取權益。

本期性別無敵好青春,由南華大學彩虹平道社前社長REA書寫自身情慾啟蒙的回首來時路。從A片帶來的視覺衝擊開啟探索慾望的好奇、點綴藍色青春的AA漫、到毫無預警如觸電般的高潮初探。從這條非禮勿說、勿聽、勿看的性探索之旅,會發現原來我們這麼近~試著回想自己那些懵懂的歲月,如何造就了今天自己的性樣態吧!另外,搭上最近火熱的當兵話題,潤滑液男孩分享了身為男同志對於當兵的愛恨糾結,在這個崇尚陽剛、拒斥陰柔,並且期望役男們個個成為「異」男─異性戀男人以及異化男人的軍隊文化裡,看看青春的肉體如何讓潤滑液男孩暫時逃出這個百無聊賴的牢籠!接著,拉青的小火花,從性別融入護理領域的課程設計談起,有鑑於對性別的熱情,陳停期望護理學校的性別教育課程能夠更貼近護生,打開護生的性別之眼,讓小小的通識課程在日後的醫療場域中發揮大大的作用!

青色半獸人專欄,則介紹其命名的由來,是以被認為即將成為「成人/人/文明」但又尚未擺脫「兒童/獸/原始」氣味的「青少年」來命名。作者圍圍與大家分享無論是成人、青少年、兒童,皆由角色扮演而來,因為每個人身上往往擁有各種不同的特質。我們不應該急於擺脫與否定被視為不成熟的特質,應當正視我們所具備的獸的部分,向我們身上的孩子學習,我們能夠獲得更多喔!

本期的「我來自哈佛」,作者圍圍分享自己日前參與強調飲水思源的「禮祖」活動,發現建立比丘尼僧團的女性祖師「大愛道尊者」沒有被納入頂禮的儀式中,因此他列舉了許多大愛道尊者的貢獻,期望能讓更多人了解大愛道尊者應當獲得與其他備受世人尊崇的男性祖師同等的尊敬與學習。 








性別大補帖:性別運動需要不斷地接力
台灣立報 2013-07-11 文/王晧安

1970年代至今,台灣婦女及性別運動已持續40年,但近來力道是越來越弱,越來越無力。

有人認為,女性的權益開始獲得法律的保障,無論是《家庭暴力防治法》、《性侵害防治法》、《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工作平等法》等性別法案的立法,促進女性及多元性別、性傾向者法律地位的平等;有人認為,越來越多女性能擔任教授、主管、企業家,甚至地方、中央行政首長,女性地位已逐步提昇;有人認為,越來越多女性能經濟自主,靠自己賺錢,不用在經濟上倚賴男人;有人認為,越來越多女學生能為自己發聲,說出自己的想法,女性獲得平等的教育權;有人認為因為性別主流化,政府開始投入資源在性別工作、性別分析上,所以婦女及性別運動的力道越來越弱。[詳全文]

性別大補帖:兩小無猜不需刑法介入
台灣立報 2013-07-18 文/王晧安

法律的存在,應在於維護平等原則、維持公平的精神是吧?

《刑法》第16章(第221條至第229-1條)規範了「妨害性自主」,也就是「性侵害」的內容、樣貌,目的在嚴懲性侵害加害人,處以重刑。但其中屬第227條至今仍有所爭議,其爭議點在於「未成年行為人」是否應視為「加害人」?用白話來說,就是:未滿18歲的人與未滿16歲的人發生性行為,究竟是否要視為「罪犯」來處理呢?[詳全文]

性別大補帖:初學性別的心態
台灣立報 2013-07-25 文/王晧安

想要學好性別的知識、理論、概念,需要注意一些事,避免一些問題,不斷回到初學性別的心態,才能確保自己學習的品質。

首先,得先檢視自己,過去究竟學了哪些與性別有關的概念?如何接受、吸收各種以異性戀為中心、男性為中心、漢人為中心、西方為中心的概念?過去的這些經驗,影響我們能否好好學習具性別觀點的學問,造成我們對性別平等概念的盲目、偏見與誤解。[詳全文]

性別大補帖:為校園性平事件加害人上一堂好課
台灣立報 2013-08-01 文/王晧安

學校發生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經過調查或事實確認之後,以教育的精神,《性別平等教育法》建議可以針對加害人執行8小時以上的「防治教育」。這樣的教育課程,試圖理解加害人的處境,不直接以「懲罰」的方式,仍嘗試用「教育」的觀點來協助加害人。

由於學校通常不會頻繁地發生「校園性平事件」,因此,這樣的防治教育,大多是「一對一授課」,一個防治教師的師資,針對一位當事人進行教育。可以說是花費相當大的教育資源,想要讓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就此打住,不要再進入下一個惡性循環。[詳全文]

性別大補帖:讓同志孩子成為幸運的那位
台灣立報 2013-08-08 文/王晧安

「開學的時候,常有一票學生來到學務處,女生想要申請穿長褲、可以不要穿裙子,男生想要申請穿裙子上學。」

「每次便服日,總有男學生問說他們能不能穿女裝,希望能穿較自在的衣服。」[詳全文]









阿兵哥
文/台大潤滑液男孩 陳小柏

男同志對當兵這件事真的是又愛又恨,恨的是那種集體父權的文化,不但能公開羞辱不同特質的人(不止是性別氣質、思想和個性都得要磨得一模一樣),透過各種連坐、獎懲制度來強化集體對個人的控制,引用我在當兵時寫過的日誌:「軍隊中的許多價值,都與我的生命經驗及所相信的美好事物背道而馳。我可以理解或許在現行的軍隊文化是必須的,但在我的有限人生中,是完全不需要的。我不想接受不想適應,也無從適應。」

但同時,我要指出,在這種陽剛的環境,卻又成為男同志們幻想慾望的投射。例如大家總是會幻想,在軍營裡可以跟長官如何如何,可以在大澡堂裡一起洗澡等等。我不得不說,這些事情的確是有機會發生,今天就來分享一些有趣的經驗。

潤滑液男孩是憲兵,憲兵就是軍隊裡的警察,也就是合法暴力裡的制裁單位,在戒嚴時代同時也是國民黨政府常派出來與民眾對幹的單位。就是這樣的絕對威權形象,以及嚴厲的軍種文化,加上憲兵的確是吃好穿好訓練嚴格,往往是許多制服愛好者的第一首選,或者是「制伏」憲兵成了最高等級的禁忌行為,也最讓人感到興奮。我在軍中幸運的有過幾次性經驗,例如半夜查哨時遇到士兵在打手槍那種驚慌失措的表情,真的是讓人回味再三,或與排長擦槍走火,穿著憲兵服就玩了起來,雖然沒有「做完」,但在營區內從筆挺的制服內掏出排長的陰莖…,或半夜坐安官,認真的執行安全檢查,看著每一個阿兵哥各式各樣幾乎全裸的睡姿,以及微漲的紅色短褲。

當兵一年不到,在我的經驗裡基本上是一段讓人智力弱化、身體規訓的可怕時間,對我來說,唯有不斷的在腦內意淫、幻想,甚至透過性化長官的身體與臉,才能在這種細密的生活規訓中逃逸,保有一點「自我」。想想,的確是又愛又恨,但要再讓我進去一次?門都沒有。













(圖片來源:Pixabay








護理,除了護士「小姐」,還可以多性別?!
文/陳停

談到性別,我們第一個會想到什麼?如果我們有機會到學校去上性別課程,我們會怎麼安排內容?回想自己過去的經驗,曾經安排一個學期十幾堂的課程,在排課的過程中時常遭遇掙扎,因為有太多想要跟學生分享的了!想要每個領域都談到,但礙於實際上課堂數,在這之中的取捨就變得相當困難。

在我任職的學校裡有一些性別課程,內容包括:性別差異與性別分工(其實就是在談性別刻板印象,會不會「打破」性別刻板印象?以及如何打破?這就不得而知)、女人身體的故事(月經、陰道與乳房)、傳統的性別觀(男主動女被動、貞節等等)、性別角色、多元性別、性工作者、親密關係暴力、男性研究等等,有些從名稱不太能確定講課內容的就不在討論範圍內,例如:台灣女性運動的發展、家庭制度等等。

因為性別課程在大專院校裡仍屬於少數,再加上學生對於通識課程較不重視,所以每當看到性別課程開課時,我都會期待老師能夠帶給學生啟發,即使是一堂課也希望能讓學生看見性別的重要性。然而,學校裡上性別課的老師就固定幾位,也幾乎每年都會開課,所以課程其實大同小異,甚至有學生從五專上到二技,發現投影片的內容是一樣的。

這不禁讓我感嘆,同時也激發我結合護理與性別的課程發想。如同朋友問起:「護理跟性別有什麼關係?」的確,要能在一個護理學校,讓學生對性別感興趣,就必須讓護理與性別發生關係!首先,課程內容必須與護生息息相關,帶領學生與自身經驗連結、產生共鳴。第二,以護理為專業的學生,學性別到底要幹嘛?因此,須從醫護與性別的議題出發,讓學生知道原來醫療中有許多性別議題。

就像是性別與空間,可帶入醫療環境與就診空間的設計,患者或醫療使用者如何在這個空間行動、這個空間帶給他們什麼樣的感受、空間設計的由來與目的等等,最耳熟能詳的便是婦產科的就診空間了,或者愛滋匿篩醫院的動線設計如何保障患者的隱私與權利,皆是可以探討的議題。其他還有:同性戀從精神疾病中除名的過程、月經污名、衛生棉條過去被限制使用的原因、女同志的就醫經驗、醫護人員的性別敏感度、男醫生女護士的性別角色期待、男護生在護理場域的經驗、玻璃天花板、女性等同於天生的照顧者、職場性騷擾、育嬰假等等,而從這些議題又可以再延伸出去,不僅讓學生的性別視野不再只是「性別刻板印象」與「同志」,也希望這些將來成為護理人員的學生們,能夠保有性別敏感度,應用在日後的醫療場域中,提升女性或是性別弱勢族群的醫療照護品質。








向自己身上的孩子學習
文/王晧安

青少年是一個被建構出來的概念,尤在工業革命、國民教育、童工禁止等政策的施行之後,「青少年」的概念才在1930年代後浮現出來。

青少年在各個層面中,自生理、情緒、認知、人際、社會、教育、宗教、法律與文化等層面的能力發展,從「兒童」過渡發展成為「成人」,一切變得較為「文明/成熟」。所為「成」「人」,也就是「成為一個人」,意味著兒童,仍被視為不文明、不成熟的,像是原始的、動物本性的「獸」,而青少年就像是「半獸人」,既像「獸」又像「人」,這也是為何本專欄稱為「青色半獸人」的原因。

但「兒童/成人」相對於「本性/文明」的概念,是一個刻板的二分,並不能這樣地解釋與認識兒童及成人,很粗略地本質化兒童與成人的特性,兒童、青少年、成人的角色都是一種「扮演」,因為我們會說這個孩子「很像大人」,或這個大人「很像小孩子」,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特質與特性,只是這些特性被刻板化地與兒童或成人連結。因此,青少年這種兒童與成人的混合體,融合了兒童及成人的各種特質,正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對象。

尤其是,我們容易刻板地覺得「成人的」等同於「好的」、「良善的」,「兒童的」則是「不足的」、「野蠻的」,其實我們更需要向兒童身上學習,而不是一味地要「成為人」,而不敢面對自己「獸」的那個部分。

那個「獸」的身上,有天真、有浪漫、有慈愛、有勇敢、有憤怒、有驚喜、有樂趣、有放鬆、有幽默。成「人」意味著接受某一些「現實」,因此逐漸變得重名、利、物質欲望,但有了「獸」的特質,則可能幫助我們心變得輕快起來,因此我們不應該「壓抑」獸的特質,而是懂得如何運用、善用自己的本性,才能讓自己活得更有品質。

我們需要向每一個孩子學習,而不是急著成為「大人」,我們需要向其他的孩子學習,同時也向自己身上的孩子學習。向青少年半獸人學習,也就學習發現自己,統整理自己,學會做自己,並學會如何與人互動。








頂禮大愛道尊者
文/王晧安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與中國文化結合,自此發展出「漢傳佛教」。

其中有一項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活動就是「禮祖」,強調佛弟子要飲水思源,要知感恩,能夠體會與了解從佛陀時代,2500年來諸大祖師如何披星戴月,才能讓佛法一直正確地傳遞下來。

因此,有些寺院在每個月初、月中,或是密集修行之後,都會舉辦「禮祖」的儀式,自本師釋迦牟尼佛開始頂禮,頂禮與法脈相關的諸大祖師,直到近代的大師,透過禮拜的過程緬懷歷代傳法人、感受法音綿綿的難得。

我最近有幸又能在密集修行後,禮祖表達感恩,此回我特別發現有一位重要的祖師被忽略了,不在禮祖儀軌的對象之中,感到非常的可惜,也就是本電子報於第6期介紹過,「建立比丘尼僧團」的「大愛道尊者」。

在現代很多佛教書籍中,都稱她為大愛道「比丘尼」,而不是「尊者」,我認為是有些不公平的,我相信大愛道尊者的智慧與慈悲,一定不在意後人這些小小的稱謂差別。但我們稱佛陀的諸大男眾弟子都稱為「尊者」,難道大愛道不足以稱為尊者嗎?難道我們會覺得只稱摩訶迦葉「比丘」、阿難陀「比丘」是合適的嗎?因為我們了解他們對佛教深遠的影響,發自內心升起了恭敬之心,自然會稱之為「尊者」。大愛道尊者亦應如此尊敬。

很多佛弟子認識「佛陀十大男弟子」,卻不認識「大愛道尊者」?這是為什麼?不免是過去沙文主義作祟,沒能夠平等地對待傑出的女性祖師。大愛道尊者不僅為婦女求出家,創建、建立女眾僧團、維護比丘尼律法,更催化當時五百比丘尼證阿羅漢,不應獲得與摩訶迦葉尊者同等的尊敬嗎?

漢傳佛教有歷史最悠久,並且持續發展的比丘尼僧團,至今,臺灣比丘尼人數是比丘的三倍,也是世界上比丘尼最多的地區,無論在慈善、教育、藝術、文化等方面,均有重大的貢獻。難道我們不應飲水思源,感恩大愛道尊者最初為女性受的苦難,才讓今日女眾修行道路減少更多的阻礙嗎?才讓今日臺灣佛教有如此興盛的局勢?

在大愛道尊者入涅後,諸天人護法準備送其遺體,而佛陀則表示要親手護送,並用右手一路謢持她的遺體,同時不僅象徵佛陀對乳母的感恩與祝福,更象徵佛陀對女眾出家僧團的慈悲護念。佛陀特別讚嘆大愛道的聖德美行是僧團的表率,要大家一起學習。

上網一查,果然有些寺院禮祖儀軌是有「頂禮大愛道尊者」,這是可以做到的。希望透過禮祖儀軌的增訂,讓女眾升起修行的信心,讓更多人認識大愛道尊者,讓大家一起向大愛道尊者學習!








輕揭布幔,情慾初探(上)
文/楊雅茹(REA南華大學彩虹平道

食色性也
我是個很色的女孩,喜歡談性、喜歡做愛,因為我覺得「性」沒什麼,是身體的自然需求,所以我對「色」,也沒有好與壞的看法。每個人身上都有情慾,而每個人的情慾啟蒙經驗不見得相同。我喜歡性,純粹是那獨有的、無法比擬的快感、舒服,雖然我覺得自己的性啟蒙挺晚的。

我非常喜歡接觸情色的刺激!也許是好奇吧!回想第一次的情色經驗,那樣的感覺就像是心中有小貓在搔抓般,令我坐立不安。

第一次的A片體驗
第一次看A片的經驗,是在國小五年級,無意間電視轉著轉著,轉到一台收訊微差、畫面黑白的頻道。我看著畫面中的男體女體,相互交纏、扭動,畫面裡的男子留著像中東大鬍鬚,肆意揉捏著女子的大乳房,他身底下的女子表情極其舒服,下身迎合著男子腰部的撞擊律動。我已忘記有沒有打碼,只見無聲電視放送著黑白映像的畫面,衝擊我的視覺,說不上來那是什麼樣的感覺,只知道女子的胴體如水波般輕輕搖晃,帶給我強烈的視覺感受。

中東大鬍子用他的大手肆意揉捏,在螢幕前的我光是看著,彷彿參與其中,那時還不知慾望為何物,只覺得心裡有甚麼在膨脹、壯大,而那搔癢卻一次比一次強烈,一次比一次躁動……。

後來過沒幾天,我食髓知味,趁家人不在的時候,又轉到一樣的鎖碼頻道,這次看的A片,畫面中,床上鋪著大型黑色垃圾袋,上身豐滿的女子溫順地躺在床上,而跪坐在一旁的男子則用手掬著液體弄到女子身上,接著他靈巧的雙手在胴體上下游移推按,再順著女子的水蛇腰,來到了黑毛密布的神祕叢林,在那撫弄許久,雖然女子的表情看似舒服,但我看沒多久就轉回一般頻道了。這次給我的感覺沒有像上次看的A片強烈,也許是因為那時的我不懂他們在幹嘛?也有可能是上次看的A片有出現交合的動作,而那種動作比較吸引那時候的我吧!

好奇、渴性、情慾開端
約莫11年前,相同在國小五年級時,電腦系統還在Window98的階段,家裡人平常不讓我使用電腦,只好趁著四下無人,爸爸去上班、媽媽在廚房的時間偷偷打開電腦。用那時還很貧乏的電腦知識去搜尋,關鍵字是甚麼不記得了,腦袋裡的詞彙只有A片、色情,用這樣的關鍵字也能找到幾個色情網站。看著胴體,看著髮絲,看著陰蒂,看著陰唇,看著女人,看著為什麼她們看起來很舒服?很享受?為什麼全身都是汗水?為什麼下面會噴水?眾多的疑惑在我腦裡反覆迴盪,還是得不出個所以然。

然而我求色若渴,幸好那時找到固定的色情網站:「洪爺影城」。在裡面,我拼命地搜尋,拼命地看色情影片、漫畫、圖片,雖然這滿足了我的視覺,但心中那股若有似無的「癢」卻不斷地放大,每當我看著這些資訊,腦袋裡亂轟轟的,臉頰脖子的高溫也沒降下來過,但那搔癢還是持續著,持續著。

直到又一次「不小心」偷偷轉到電視解碼頻道,只是很不幸地被家人發現,就算我極力的辯解那是「不小心」轉到。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辯解,但媽媽不相信我的說詞,她一直說著「妳怎麼會看這種東西?」「這個妳不能看,妳是小孩子,不能看!」「怎麼會有這種節目,妳怎麼轉到的?」我除了一直說是「不小心」轉到的之外,我還能說什麼?只知道那次的臭罵讓我了解看「這種」東西要更小心,不然是會被暴打一頓。後來,事蹟在親友唇齒間當作茶餘飯後的笑點……,家裡的電視似乎也被「整頓」一番,之後那個頻道再也找不到了。

苦悶青春,A書相伴
沒有鎖碼頻道的陪伴,只剩下沒有解碼就看得到的彩虹頻道,但彩虹頻道不好看啊!於是我從「虛擬」轉向了「實體」。這實體要感謝我的國中同學,每天滿滿的一書包A漫,男生爭相人手一本,而我是那唯一的女生。

在那總坐在教室最後一排的鳥日子,成堆不可見人的秘密替苦悶的青春提供了更加熱火的躁動。當無聊的課程開始,大家有志一同的從抽屜拿起A書,邊看邊臉紅竊笑,就算是日文的內容,我們看不懂,但看著圖片也能知道畫中人在做什麼。

大家都覺得在上課看A漫很「刺激」,寧願冒著被老師或是校長巡堂抓包的風險也要看,看完就馬上交換,樂此不疲。我想這也是一種對於體制的衝撞吧!老師不仔細教性教育,只叮囑我們別看色情雜誌、漫畫,但也沒有說為什麼不能看,小小的腦袋裡實在想不透為何未滿18歲不能接觸色情?我們都是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啊!血氣方剛、青春騷動,越說不行我們就越去接觸,因為我想不透這錯在哪裡啊!

第一次翻開A漫簡直是劉姥姥逛大觀園,發現原來做愛有許多姿勢,發現原來還有肛交這種東西,強暴、迷姦、人獸、群交,明明就只是圖像,卻因吸引著我們繼續翻閱,說不上來為什麼,看了就是很舒服,就是很「爽」!

那一段特別的日子裡,我甚至懷疑自己有性上癮症,現在回想起來很不可思議,那時覺得一切的教科書、課外書非常乏味,相較於沒有中文翻譯的日文A漫,我還是看的甘之如飴。上課時一邊看著我不懂的XYZ符號,腦袋裡一邊想著潮吹、乳交、性高潮,看著氫氧化鈉或是聚丙烯化學式,眼前出現的是紅音瑩和松島楓,連考卷後面的空白處都被我拿來畫想像中的「春宮圖」。

慢慢的我發現,只要我一想到性愛的畫面或是看見這些刺激,下身就會一片濡濕。我不以為意,反而覺得有些煩躁,因為心中的「癢」這時又開始躁動,而這樣的躁動無論看多少色情資訊也無法緩解。

(下期待續)








2013性/別領Show
為鼓勵青少年經營性/別社團,協助校園性/別社團新任幹部充實性/別知能、減少社團新手上路的焦慮,好性會自2006年舉辦性/別領Show營迄今,今年是第8屆性/別領Show營,進行方式主要由好性會創辦人王振圍帶領討論,與校園性別社團幹部們共同學習性/別及社團經營知能。

時間:102/08/23(五)15:00~2013/08/25(日)15:00
地點:高雄市勞工局勞工教育生活中心獅甲會館
參加對象:全國大專院校及高中職(含五專)對性別及同志議題具濃厚興趣、有志成為性/別議題新起之秀,共收成員10人。
報名網址:http://ppt.cc/XtnN

2013校園性別社團突破困境與互助平台會議
本次平台會議希望邀請新舊任社團幹部一同參與,分享討論曾遇到的社團困境,與可能的解決之道。並以互助為題,討論性別社團間可以如何交流、分享資源、改善困境。

時間:08/26 (一)09:30~15:30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活動中心(交通資訊:http://web.ncku.edu.tw/files/15-1000-57982,c7429-1.php
對象:曾參與台灣校園性別社團之社團幹部皆可報名參與









婦女新知「哺乳好自在」照片大募集










誰說哺乳只能在哺乳室?我們喜歡坐在公園草地上,一邊呼吸新鮮空氣,一邊享受哺乳,我們喜歡一邊欣賞翠玉白菜,一邊哺乳,我們喜歡一邊吃小籠包,一邊哺乳。沒有人可以要求我們應該回家、應該躲在哺乳室或是穿上哺乳巾,因為哺乳不是色情,無關裸露,更不會有礙觀瞻。

為了鼓勵媽媽們想在哪哺乳,就在哪哺乳,也讓大家看見哺乳媽媽們無所不在,我們決定發起「哺乳好自在」活動,募集哺乳媽媽們在公開場合哺育baby的照片,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徵件時間:即日起至20130831日截止。
稿件格式:符合公開場合哺育,能清晰看出背景尤佳。平面影像照片為主,攝影器材、表現手法不拘。
投稿方式:採網路投稿,請將稿件寄至chenmeiyi@awakening.org.tw,信件主旨請打「報名哺乳好自在影像徵稿_稱呼/地點」,並在信中附上您的暱稱、拍攝地點、聯絡電話、E-mail,以便我們聯繫。


徒步尋找愛的可能-光頭需要的FAMILY高雄分享會
經過30天酸甜苦辣的環島旅程,玻璃紙不僅帶著旅程裡滿滿愛的故事和一路上台灣人的支持與鼓勵,來到熱情的南台灣,和大家分享我們所感受到的力量、勇氣,和台灣土地的成家故事。

時間:2013/08/23(五)
地點:同志諮詢熱線南部辦公室(高雄市新興區中山二路47212樓之7
流程:
18:00~19:00簡單餐會(歡迎大家一起帶著你的晚餐與玻璃紙一起共進晚餐)
19:00~21:00分享會

2013 伴侶盟文化沙龍活動
從四月份開始 伴侶盟將固定於每個月第二個星期六下午 2:00-4:00舉行「伴侶盟文化沙龍」。每個月的主題都非常有趣,講者們更是各該主題的一時之選,錯過可惜。
【近期活動】
2013/09/08(六)14:00~16:00執政圖像、伴侶法律、憲法法庭、遊行角力:談德國當今的同志政策(講者:陳思宏)

地點: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辦公室
地址:A8 CAFÉ(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三段678號地下室)
費用:每人酌收場地費用100元,學生50元。伴侶盟會員免費。

「就業零歧視‧工作好樂事」圖文徵件活動
徵件時間:2013/07/01(一)~2013/09/27(五)17:00止(以送達至活動小組或上傳網站之時間為準)
徵件主題:防制就業歧視(題目自訂,歧視種類請依就業服務法第5條第1項規定)
徵件類型:作文類、漫畫類 (皆可報名,不限個人參加件數,但各徵件類型每人限獲獎1)









剃光頭徒步環島 11女大生號召支持同志成家(2013-07-25 蘋果日報)

台「跨性別」婚姻事主:我的家沒被拆散(2013-08-08 BBC中文網)

「借課X 轉大人X 18歲公民權」模擬公投 調查結果記者會(2013-08-12 台少盟新聞稿)

將辦世界盃 FIFA要求俄國澄清反同性戀法(2013-08-14 新頭殼)

德國立法承認第三性別 11月起實施(2013-08-19 新頭殼)

同性婚姻合法又添一國 紐西蘭為亞太第一(2013-08-19 今日新聞)




 覺青性電子報 第20期         發報時間:2013-08-20 16:00:00
 報主: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 / 總編輯:王晧安 / 執行編輯:王靖鳳 

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