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性別大補帖:更具性別視野的社會科教學

■王晧安

性別融入社會科教學?那不是公民科要做的事嗎?歷史、地理也可以融入性別嗎?歷史不就是「his-tory」嗎?既然缺乏「女性」的文史記載,那怎麼談歷史的融入教學?我們不是使用相同的空間、相同的交通,生存在相同經濟活動的社會中,地理學真的會因為性別而有所不同?以下就我在性別領域的學習經驗中,嘗試拋磚引玉。

在公民科的教學中,無處不是性別融入的章節,首先要避免僅在單一章節談「性別」,例如談性別與公民參與、家庭暴力、媒體識讀時才談性別。因為性別無所不在,不妨參考行政院主計處、婦女權益促進基金會每年公佈的性別統計。無論是婦女勞動參與、情感勞動、家務勞動等都是重要議題,其他還有法律如何影響性別關係、性別觀點如何影響法律的制定與修改、公共參與領域的性別關係、女性與同志參政、習俗與文化如何污名、歧視、忽視女性與同志,更不能忽略族群中差異多元的性別觀點。

在地理科性別融入上,台灣有徐苔玲、王志弘翻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畢恆達老師著作的《空間就是性別》、《空間就是權力》,都是地理領域性別著述的經驗。這幾本書比較有系統地提供性別融入的視野野,像是可以嘗試結合身體、空間、交通、移動、家庭與工作等議題進行教學。例如以礦業為主要經濟活動的性別分工、性別配置、性別成就會有什麼不同?住商混合的地區、農村、漁村、高級住宅區、郊區的女性及學生交通與生活方式有哪些不同?又有哪些共同之處?女性與男性在不同水文及經濟活動條件下,其因性別文化而影響的經驗中,所關注的環境、土地、植物觀點有何不同?全世界有哪些地區是接受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哪些地區有同志的政治領導人?哪些地區仍然視同性性交為違法?異性戀空間如何影響同志的生活?

歷史科的融入,也許能與學生一起看見女性、男性、多元性別的社會地位轉變,看見戀愛與愛情價值觀的轉變,發現民主運動、社會運動如何重塑性別關係,理解消除性別歧視與偏見的過程,感受台灣新住民加入現今社會的文化現象,與學生一起追求更平權、公義的性別關係。像是可嘗試結合女性影展、紀錄片,邀請婦女或多元性別的民間團體來協同教學,來補足主流歷史教學缺乏女性與多元性別視野的部分。在教台灣史時,可以結合《女人屐痕》及《女人屐痕2》兩本書,讓同學們了解台灣女性文化地標,看見不同地方、不同領域女性如何努力與傑出的故事。可以在教科技史時,結合《追夢,我的世界宇宙大》、《台灣女科技人》電子報的故事,提供女性參與科學的故事,提供同學歷史微觀與鉅觀交錯的視野。在同志議題上,則可運用《揚起彩虹旗》中的例子,看見台灣各領域同志議題的發展。

我相信真正教授各科的基層老師們,在「多元性別視框」下,更能夠用豐富的角度,在每一堂課中融入性別教學,而不限於特定章節與內容。希望老師們能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讓社會科教學更有性別的味道,也讓學生在社會科的學習過程中,連結社會,照見自己,而能期待一個性別友善的未來社會。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性別大補帖:更感人的社會科性別融入教學

■王晧安

作為有女性主義關懷的社會科教師真的會不同嗎?

大致上,女性主義教師會更重視良性積極的師生互動教學,更重視與學生生活與連結,嘗試看見學生主體間的多元、差異,能夠創造課堂中的社會參與、行動與改變。

最容易讓人感到乏味的社會科教學,不外乎生硬地傳遞課本上的重點與文字。作為教師,因為經驗的累積,對教學內容的深刻體會,通常能理解這些課本內容的意義、提供豐富視野與資訊的功能;但學生卻不覺得如此,反而覺得這些教科書「很無聊」、「不有趣」、「與生活脫節」。因此,教師在引起動機時,不應當只是說說笑話,讓學生保持好精神,更重要的是傳達該篇章段落,能夠如何與現今現實生活作連結。才不會落得僅有教科書逐字內容的傳授,而能重視其意義、重點與精神的現代、此時此地的生活反省。

讓學生聽到這些社會知識,如何在我們的家庭、社區與社會作對照、運用,甚至能呈現在地的聲音、回應與比較。也就是女性主義式的社會科教學,更重視在地聲音、在地回應,甚至更重視個別家庭與社區的日常經驗,而不是與生活脫節的教學過程。

多多使用「對話」、「討論」的互動方式,取代「單向授課」、「師講生聽」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有更多發言、思考及激盪的機會,老師扮演引導、協助學生發展與成長的角色。這樣會使學生更有成就感,也會相信自己能思考、會思考而願意思考,培養學生成為獨立思考與感受的主體。老師在互動過程中,也會常有收穫、新發現、新體會,同時也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共同學習、成長,而能延續教學的熱情。無論是因為經濟、社會地位、性別、性傾向、族群、國籍、文化、身心條件等因素而造成的差異,讓學生差異、多元的經驗有機會能表達出來,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或自己的家庭,在學校中是有「存在感」的,而不是被邊緣化、被忽視,甚至感到「次要、次級、次等」,或「不重要、不值得提、不值得談」的。

我認為,一個女性主義教師的聆聽學生,能從學生所處的「小社會」出發,才能更貼近學生的生命,才是真正發揮女性主義教育的「關懷」精神。例如,在課堂上提及父系或父權社會,如何伴隨著以男性中心的社會支配與控制時,也應當提及臺灣不同族群中,母系社會及家系社會又如何看待性別關係,其中又帶來哪些省思。

女性主義式的社會科融入教學,更重視社會參與、行動與改變。不斷反省、挑戰與批判,有轉換想法與認知的功能,並不代表行動與實踐能隨之轉變。因此,社會科的教學活動,應盡可能提高讓學生能參與、發展行動與嘗試改變的教學設計。行動實踐過程中的參與感及成就感,更能促進社會不斷的改變,不會讓教學與性別正義的精神永遠只停留在教室裡,不再是紙上談兵。

一個能運用女性主義式教學的社會科教師,相較於其他科別,有更多社會參與式教學設計的機會,更有機會讓學生從自己的聲音、彼此的對話,以及集體行動中獲得感動的可能。嘗試做一個能感動人的女性主義教師吧!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

同志百不平-發出您的不平之鳴

同志百不平


建國百年,野蓮花青年行動徵求「同志一百個不平等的經驗」

我們將每日在網路上,提出一項同志未獲得的平等權益,
同時也請大家說出因為性傾向或跨性別而經歷的差別待遇!

不管我是不是同志,都可以說出在社會上、職場上、校園中,
同志因為性別、性傾向遭受哪些不平等的對待!

我們不要假惺惺的異性戀人權婚禮,也不能只有人權口號,
我們要國家聽見臺灣同志人權該被好好保障的聲音!
要通過人權基本法,支持性傾向平等的全面保障!

我們將在1210日國際人權日,將這些同志在各方面遭受的不平等對待,
送交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以及提供國內相關人權團體參考。

請大家持續轉貼出去、補充未獲得的平等權益、說出朋友們未獲公平對待的故事,喚起更多對同志權益的關注。


請上野蓮花青年關注同志權益行動Facebook專頁,
發出您的不平之鳴。



1030
在台灣,同志沒有合法結婚的權利。

我們不能在公開的喜宴中受到大家的祝福與慶祝,也無法宴客,讓所有人一同分享喜悅。

而這些都是異性戀婚姻中,再平常不過了的事情,但同志卻必須更加努力地來爭取大眾和法律認可,

對於一樣都是有繳納稅務有盡國民義務的公民來說,這樣公平嗎?

1101

身為同志,我和我的伴侶不敢在公開場合親吻或動作親密,怕會遭受到異樣的眼光,這是身為異性戀也會遇到的困境嗎?

1102

身為同志,我不敢公開談論我的伴侶,怕會有出櫃的壓力,但異性戀伴侶卻能自在的談論自己的另一半,訴說生活上的瑣事或是相處時所遇到的問題,這樣是不是太公平呢?

1103
是啊~總有人說,你們已經很自由了!同性伴侶現在社會不也已經很接納了嗎?

但我們現在依然仍有人不敢手牽手,不是因為怕別人知道我們在一起,而是因為我們是同性,我們相愛……更不敢把愛人的相片當成手機或是電腦的桌面當底圖。

你呢?有跟我相同的經驗嗎?

1104
在台灣,多元性別平等真的已經實質平等了嗎?性別教育做得夠多了嗎?
那為什麼,不論在電視上或是生活周遭中,總還是看得到,拿不符社會傳統期待的性別特質當玩笑的言語或行為存在?(EX:演戲時,刻意找生理男性扮演陰柔特質的男性,當作笑點、丑角。)

PS:符合社會傳統的性別特質:男性陽剛,女性陰柔。

1105
在台灣,同志沒有合法結婚的權利。

但隨著適婚年齡越來越近,紅色炸彈一個一個的朝著荷包襲來,
包紅包文化一向是華人社會中,是祝福也是顯示禮尚往來的一大傳統,

但對沒有合法結婚權的同志來說,卻是一個有去無回的禮教。

這樣對同志公平嗎?

1106

身為同志,我可能會遭受他人言語或言詞的傷害,無論那樣的傷害是有心或者是無意的,如果我是異性戀,大多人都會認同我是「正常的」。

難道,同志真的有如此的「不正常」嗎?

1107
這天我與同性伴侶去醫院看診,護士對著我說:請問你是病人嗎?下一個病人不要進來,但卻看到其他異性戀伴侶,有人陪同,卻不會有相同的質疑與對待。
還有一次,一樣和他去看病,醫生問我和他是什麼關係,我也很想說是他的伴侶,但兩人互看了一下,還是只說是朋友、是同科系的朋友,其實我們也很想直接說我們就是一對的,但,還是不想被問有的沒有的,或因為性傾向而有無畏的被歧視的情形…。

1108
你們總是說,性別已經很平等了,學校裡也有性別平等教育法保障我們,但是誰會相信呢?
學校辦公室裡的老師一樣私下對著一個很T樣的老師說三道四,說她一定是同性戀,覺得很噁心,她也是老師啊,連老師都是這樣了,我們同學會好到哪裡去嗎?
同學間也常常會講「啊不然你是Gay!」或是用讓人不舒服的口氣說:「你看那個動作超Gay的」。雖然「Gay」原本是「快樂的」意思,結果被他們說出來,一點感覺不到快樂啊!

1109
臺灣的大學校園中,現在有中正大學、東海大學,邀請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副教授的關啟文,到各大學宣講「同志不是人權」,口口聲聲把同志等同於動物戀,把同志等同於多重伴侶,把同志等同於破壞一夫一妻體制,把同志等同於愛滋,說同性戀已經有很多自由了,不用性傾向平等的立法。那臺灣宗教也很自由,那又為何需要有法律與制度來保護信仰宗教的自由呢?
而學校就算有了性平會,對於這些活動,也都無所作為!
同志學生在學校參與學術活動,教學活動,難以感到「學校/老師是對同志友善」,同志學生的受教權誰來保護呢?
為何同志學生只能在所有的教學內容,不斷看見不同異性交友、婚姻的圖像與論述,甚至要傳遞這樣的知識,同志學生的生活、戀愛與未來的家庭想像呢?學校為何可以不平等地傳遞以異性戀為中心的知識呢?


請大家持續轉貼出去、補充未獲得的平等權益、說出朋友們未獲公平對待的故事,喚起更多對同志權益的關注。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性別大補帖:愛在萌芽時

■王晧安

親愛的小文:

你說,你發現這個學期,好像喜歡上一個一年級的學妹了?第一次有這樣喜歡上一個人的感覺?你想知道接下來怎麼做才不會嚇跑她,想知道怎樣才能跟她能繼續發展。

首先,我要恭禧你!有喜歡的對象,這是一種幸福!第一次這樣子喜歡人,真的很令人害羞、欣喜,但又有那麼一點不知所措。

我覺得你很棒的地方,就是知道「吃緊弄破碗(台語,欲速則不達)」的道理。的確有很多年輕人,在追求的時候,不小心把對方嚇跑了。像是前陣子,有一個同學因為喜歡上對方,就常常到教室門口等人,但郎有意,而娘無情,反而變成性騷擾。的確想要開始一段新戀情之前,還是謹慎一點好。

當然,你一定也聽過有人跟喜歡的人搭訕,一下子就在一起了,我認為這也是可能的,這是可遇不可求不是嗎?但有更多的例子告訴我,在一起快,分手也快?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總是在交往之後,才發現彼此是多麼地不同,與自己原本對伴侶的期待是有落差的。

因此,你現在有哪裡能與她接觸的機會呢?她認識你了嗎?還是依然只是在遠方默默看她?如果有一天是你被人默默看著,會是什麼感覺?外人也許看來很浪漫,但自己可能覺得對方很花痴,或是很像奇怪的跟蹤者?不如從你們共同的朋友開始,了解她喜歡些什麼?興趣是什麼?社團是什麼?製造接觸的機會,才能夠近水樓臺先得月,不是嗎?

人們也常說,日久見人心,一方面更進一步了解對方,這也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在跟一個人交往前,難免對對方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想像,或是把自己想要的樣子放在對方身上;或是表面所見,與真正認識時,會發現原來對方是另一種個性的人?另一方面,也讓對方好好認識自己,終究交往一段時間後,總不會希望是「我愛對方、了解對方,對方卻一點也不了解我,也不愛我」吧!找一個自己愛的人,但也別忘了,找一個願意愛我的人。

也許,聊聊彼此的家庭;也許,聊聊彼此的感情經驗;也許,聊聊彼此對理想情人的想像;也許,聊聊彼此的朋友;也許,聊聊對未來家庭的想像,對未來生活、職涯的想像。如此一來,互相製造了解彼此價值觀,也製造對話的機會,要踩煞車也早點踩,不要後來難分難捨時辛苦。也能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到有時候為了彼此,可能會如何犧牲自己的原本認為重要的事。

有的人會說,我這樣的想法真是太不浪漫了!是啊!真的談過戀愛的人,都知道,浪漫常常是第一段戀愛特別浪漫,第一週戀愛特別浪漫,不是嗎?後來呢?與其「愛到才慘死」,不如剛開始就交流彼此的想法、生命、感受,讓彼此的「愛」更有交流,而不是被我們的情緒、感受所左右。

長期下來,讓彼此保有彼此的主體,尊重彼此的價值,而願意彼此支持、扶持,這樣的伴侶關係不是更令人珍惜、更像「愛」的表現嗎?

勇敢追愛,我不祝福你一帆風順,因為這樣的愛情幾乎不存在。最後,祝你幸福。無論一個人,或是兩個人,都要讓自己幸福地過下去囉!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性別大補帖:好性會 性別少年

性別大補帖:好性會 性別少年

2007-8-08 22:17【台灣立報】作者:小龍女



■小龍女

很難想像有一群台灣的青少年打工兼家教養社團,就是希望「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tas.bravo.org.tw),簡稱好性會,在今年8月可以立案成功。

2002年還是建國中學學生的圍圍想與其他同學成立性別成長社團,瞭解關於性的議題、戀愛的議題,高中生想知道的議題。但是學校覺得他們的年紀太小不能研究性別,卻可以研究天文物理,成立過程有不舒服的對待。但他們不因此而氣餒,請講師上課,自己準備課程並出版刊物。

後來,他們與其他高中的同學,成立台北地區跨校性社團,連結對於性別議題有興趣的高中生。他們自己準備課程,自己上課。因為不是學校社團,沒有教室可以借,聚會有時在兩廳院空地、同學家,甚至是捷運站,也沒人知道他們是誰。

圍圍說他們真是苦命的青少年,後來他就讀彰化師大,走出台北,試圖運用網路串連各地區高中生,訴求青少年關心性別議題,青少年是有能力去做很多事情。他們在彰化開設關於同志教育課程,網羅中部地區的大學生,有知識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幫助自己與別人成長。過程中也受到性別人權協會、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建中輔導室老師,彰師大教授的關切,不會因為他們年紀小,覺得不應該搞社運,反而更支持他們。例如他們在彰師大要成立性別社團,就有教授在校務會議支持成立。

後來因為活動規模擴大,需要一個組織、編制,穩定制度,有專人專職來負責,也利於申請經費,於是決定成立立案組織,但是團體立案需要年滿20歲30人以上連署,才能成立。雖然有人覺得可以找支持的家長老師來成立就好了,但如果真的成立那決不是他們成立的社團,於是唯一的辦法就是等到20歲再成立。

2005年底他們就開始在進行立案過程,嘗試學習當個社會人,給自己機會磨練,不過後來有點想放棄,因為過程實在太繁複,經費與空間是最大的困難,感覺像是在開公司,並不只是對性別議題有興趣而已。直到2006年暑假辦第一次性別領袖營,促使他們把好性會留下來,感覺有歷史使命,如果今天不做,未來青少年還是很辛苦。

圍圍說之所以選擇彰化是因為地理位置居中,可運用彰師大資源,而中部非常缺乏性別教育的資源,沒有專門團體在做這些事。一開始串連中部幾所高中與大專院校,好性會要做的是全國青少年與性別議題的平台,在中部辦活動使南北平衡。

辦活動自然會吸引一些有興趣的學生或義工,有會員就有資源。剛開始有人會覺得,大家同樣的年紀,為何他/她可以講課?因此會被激發,以青少年的觀點來做關心的議題。好性會就是要扮演一個讓青少年團體可以好好發展的角色。現在高中大學社團都萎縮,學生都不參與社團,但社團卻是我們學習人際關係應對進退的機會。

好性會活動最大的特色是具有創意設計,例如「找一個很有家人感覺的成員,分享自己的性別、在家庭中最有印象的經驗或感受」,因為青少年很難一下子就服膺權威,而是把問題拋出來討論,因此有一半時間是Q&A。

團體需要的是感情凝聚力,有人因參與而下來繼續奮鬥,有人失戀還是有朋友陪,身體不好有人關心。就像好性會的吉祥物「小強」,俗稱蟑螂,象徵青少年性別弱勢的邊緣地位,不被社會重視,但生命力旺盛,在這個時代殺出重圍,展現青少年多元的性別文化。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189&mid=51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性別大補帖:我為性別忙,不要性別盲

■王振圍

有時候我會想,學「性別」是為了什麼?為何性別會吸引我?為何要持續投入性別的領域?為什麼會為了「性別」四處奔波?

記得最早的時候,是因為想了解「親密關係」。那時候的我,用語當然不會這麼文言,而會說怎麼約人?怎麼釣人?怎樣才能愛得比較開心?怎樣可以交往不分手?怎麼交往不會失去自我?怎麼交往不會太黏?怎樣對方才不會拒絕我?怎麼總覺得和他/她在一起壓力很大?

一路看書,一路聽不同性別經驗、聽朋友的家庭故事,我才逐漸明瞭:原來愛情這件事,戀愛容易交往難!結婚相處難上難!才開始感受到俗諺「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的箇中滋味。性別還真能用在自己的身上!我發現這一本本家庭經的背後,有著一環小小的性別關係,是爸爸與媽媽的性別關係,是上一代長輩與家長的性別關係,是家長與我們的性別關係,還有姐妹手足之間的性別關係。家中每一個成員間,是否可能因為「性別」而獲得不同的對待?可能因為「性別」而有不平衡的資源?或是無關性別?思考的同時,性別似乎開始能運用在自己的家庭之中。

看看自己的家,看看別人的家,不同家有不同的性別關係,開始覺得:「啊呀!這部分我家比較性別平等呢!」有時候又發現:「看來我們家離性別平等還有一點進步空間啊!」

在傾聽與了解的過程,不禁覺察到社會文化性別文化好像也影響著妳我的家庭,一切好像不是家庭問題這麼單純,尤其是談到學校、職場、習俗裡的性別文化,為什麼女老師比較多,但擔任行政主管的男老師較多?為何爭取哺乳室會被質疑?為何請育嬰假會有主管反對,或用任何理由想資遣員工?為何請育嬰假的總是媽媽而不是爸爸?為什麼大家會這麼害怕女主管?女主管真有這麼可怕嗎?

原來有一個社會文化建構的性別關係在影響著我們!這套性別關係不只關乎因生理而區分出來的男性、女性,更藏有一套隱微的「二性規則」:天生生下來就是陰陽人而不敢現身;陽剛的女生比較容易被接納,陰柔的國中男生則被霸凌,因無人能夠傾聽、理解而自殺;凡是不合主流「二性規則」的人,常被稱為同性戀,且不知不覺將同性伴侶邊緣化。

政府更排除單身家庭、同性伴侶家庭,讓他們要繳更高的稅賦、健保費用,卻不能使用政府的青年安心成家優惠貸款;他們所生的新生兒,也未能獲得補助,因為生母沒有結婚!不公平、不合理的「二性規則」,造成的性別歧視不再只是倫理、文化而已,甚至被設計成不公義的社會制度。

我逐漸了解,我為什麼會一直想學習性別課程、推廣性別概念了!因為學性別,可以用在自己身上,而推廣性別概念則能讓更多的人,從學習的過程中獲益!讓大家的問題都能獲得更好的處理。我逐漸了解,學性別知識的目的,就是要把有用、實用的性別概念傳出去,而不是自己藏起來,何況推廣的過程更能讓我們不忘所學。正因為,這些性別概念教導我們的方法與道理,既然需要透過發現、理解、傳出的過程,不可否認的,這些重要的性別概念、道理也會被遺忘、佚失、失傳,所以我們要不斷地流傳這些性別概念,才是真正讓性別方法永流傳的不二途徑!

(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創辦人、前秘書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所碩士)

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師生戀禁不禁 專家:沒必要

師生戀禁不禁 專家:沒必要

2011-11-01 22:46 【台灣立報】記者史倩玲台北報導


教育部日前公布,將要求各級學校修訂聘約,禁止師生戀;如果違反,教師最重將會遭到解聘或停職處分。不過,專家卻表示,師生戀如涉性侵、性騷擾、違反專業倫理等情況,早已經有相關法令,沒有必要另外禁止。

違反倫理已有罰則

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卓耕宇表示,師生戀所衍生出的性侵、性騷擾、違反教師專業倫理等情況,已有性別教育平等法、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防治準則可處理相關情況,教育部根本不需另外要求各級學校訂定相關罰則。

卓耕宇還說,師生戀是否會產生問題,端看師生戀背後的權力關係,而不是單以老師與學生的身分進行規範,如此有簡化問題之嫌。

師生戀面臨複雜狀況

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創辦人、教師王振圍則認為,一般人對於師生戀往往有美好浪漫的想像,但在教育現場中,師生戀卻有多種複雜的情況。

一種是老師藉由權力性侵或性騷擾學生,等東窗事發之後,老師卻藉口是師生戀;另外,在大專院校中,常見老師與學生談戀愛,但等到分手時學生反控老師性侵,或是老師藉由當掉學生進行報復。即使成年學生與老師師生戀沒有出事,但同學也會認為老師偏袒與其相戀的同學,造成整個班級學習意願低落。

還有一種情況是,老師與學生分手後,老師沒有心情或不願上課,導致整班學生受教權遭到侵害。

王振圍表示,教育部的規定應該是針對直接有教學關係的師生,而沒有教學關係的師生應不在此限。例如A校老師與B校學生談戀愛,應不在教育部的規範範圍之內。

卓耕宇指出,早期有不少師生戀的佳話,如趙寧、苦苓等人都是娶學生為妻。

不過卓耕宇提醒,這極有可能是媒體將少數正面案例包裝過後的結果,負面例子卻少有人重提,例如20年前師大曾有教師性侵學生,並要求與學生交往,最後該位學生卻被教師的元配控告妨礙家庭,雖然這個案件已經過去20年,但是受害人到現在仍然有強烈的心理陰影。

師生戀關係難認定

王振圍分析,即使在教育現場中,師生戀的結局多半是兩敗俱傷,但由於性平法以及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防治準則已有相關規定,仍不應該特別針對師生戀擬定罰則。重要的是,在處理相關事件時,教育部是否了解事件本身的權力脈絡。

如果教育部針對師生戀明訂罰則,立刻就會產生認定上的問題。王振圍舉例,如果大學老師與大學生在學期中有師生戀,但卻等學期結束,兩人已無師生關係之後才公布關係,如此根本很難認定師生戀成立的時間點。王振圍表示,如果教育部擔心教師應師生戀違反評量等專業倫理,由於早有相關罰則,不需另外要求各校明訂罰則。

恐侵害教師私領域

王振圍指出,由於一般學生不會詳細了解相關法令,但老師卻有許多機會接受校方在法令規定方面的宣導,教育部的禁止師生戀政策,多少有保護老師的功效,老師在面對感情關係時會更為審慎。不過,教師了解在感情關係中,教師與學生的權力落差,比規定罰則更為重要。卓耕宇指出,師生戀衍生的問題相當複雜,不應以單一師生身分原則認定是否處罰,同時教育部直接要求學校在聘書中規定罰則,也有介入教師私領域的嫌疑。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