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2日 星期四

性別大補帖:台灣公私領域性別區隔的轉變


■王晧安

2012年2月過年方過,娛樂圈傳出「帽子歌后」鳳飛飛辭世的消息,令人非常不捨。她15歲出道當歌星,一再地努力、經歷挫折,凡事用心造就她的成就。27歲於演藝事業高峰時,因為結婚而淡出歌壇,再出現歌壇,竟是因丈夫事業遇到困難,為家庭經濟而復出,最後在大家心中留下專業、認真、傑出的表演形象。

這樣的形象,似乎與該世代女性的故事相當接近,有多少女性原本在自己的領域努力、投入、發光發熱,但根深蒂固妻職、母職「相夫教子」的刻板印象,卻影響台灣女性甚深。一旦家中男性在職場失勢,與職場早有斷層、脫離外出工作許久的女性,這時好像不得不堅強,又得一肩扛起經濟責任。至今仍不免聽到一些女性演藝人員,期待嫁作人婦後從演藝圈淡出,但也開始有像張小燕、陶子、小S等典範,讓我們看到女性可以繼續在擅長領域發展的實例。

從這些例子,讓我重新省思關於家務、職場性別分工的角色期待,似乎真的需要更多思考,不同性別對於家務與職場的投入需要更有彈性。當性別界線越僵硬,女性要重返職場需要很大的勇氣,男性回到家庭持掌家務也得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負擔家務與經濟責任,不應再連結為單一性別的任務,皆是每個人、每種性別應有的責任。

女性追求高學歷、高成就至今依然承受不少壓力,一旦異性戀女性學歷太高就會令人擔心「嫁不出去」,或給男方很大壓力。1971年當時台灣社會正討論是否應讓女孩上大學,呂秀蓮自美國唸完碩士返台後,社會輿論正討論是否要將寶貴資源浪費在女孩身上,因為一般認為女孩嫁人後即會放棄工作,改當家庭主婦。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12性別圖像統計,2010年統計發現,25至39歲的女性受高等教育的人數較男性更多,甚至25至29歲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人數已高過男性8%(女性67.5%、男性59.6%),顯然台灣10年來,高等教育的普及,女性是最大的受惠者。「女生不必有太高的學位」的觀念似乎該化成灰了。

再仔細看2010年大專校院學生的性別結構,無論在醫藥衛生、人文及藝術、教育、服務、社會科學、商業、法律,女學生佔該領域的人數已遠超過男學生19%至52%;但在科學領域女學生仍只佔3成4、工程領域僅佔1成3,台灣社會雖然一直在放寬對女性的限制,但掌握台灣經濟命脈的科技工程領域對女性來說依然有一個很大的、難以進入的門檻,背後「科技領域性別議題」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大。

從近年來大專學生性別分佈的數據看來,女性除了科學工程領域難以進入之外,女性有更多、更廣的選擇,反而男性求學與就業領域的選擇僵化受限,令我擔心台灣社會仍對男性的陽剛表現仍有僵化的期待。而高等教育入學率男性比率不斷下滑,更憂心男性的教育與平衡發展,需要有更多的性別觀點的男孩教育研究與關注。

相較於1970年代,固然台灣對於女性受教育、進入職場的想法已有偌大轉變,男女性別分工、公私領域界線的模糊,對平等性別關係的發展十分重要,但也不能忽略男性受教育時,可能受哪些傳統陽剛文化的限制。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