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性別大補帖:感謝使我更懂得「教」的你們


■王晧安

我很不喜歡給學生打分數,就如同我不喜歡老師給我打分數一樣,更討厭很多老師、家長、同學用「分數」來看人。因為我們是「人」,不是「分數」,分數也許能代表一項又一項的小能力,但這些分數往往在生活上,不意味著更好的生活、更自在的生活、更有智慧的生活。偏偏,我又是老師,我掌握了學生的評分權。12年國教下,綜合領域的評分隨之受到關注,問題是,我怎麼有辦法將學生的「認識自我」、「多元智慧」、「人際關係」、「生涯發展」評分呢?這些能力,這些學習的評分背後能呈現什麼意義?這些評分能給學生帶來什麼幫助?

我發現自己在過去短短兩年的教學中,雖然也製作一些自編教材、學習單,有時候會把「課本」看得太重,覺得理應按「課本」上課,既然學生都買了「教材」就要好好用。無論是學習單還是課本,我發現我存在著「有些東西一定要教給學生」的意識型態,非常強調「一定要教些什麼」,而期待「學生一定要學會」。如果沒有教,我就不是「好」老師,學生如果沒有學會,就不是「好」學生,是這樣嗎?我忽略了現在實施課綱、朝向教學自主的精神,反而又被出版社的教科書牽著走,被自己的教學講義、學習單牽著走,教著「我認為重要的、擅長教的」,容易忽略學生的真實生活情境,忽略更多學生身上能互相學習,以及學生們現在需求的知能與感受。我下定決心,在這學期開始要讓自己的教學繼續提昇。

週末,我到了花蓮參加臺灣女性學學會參加年度研討會。在忙碌的一週之後,到另一個地方學習知識,同時感受不同的人文與自然景色,是我最能放鬆自我的方式。其中,對我來說受益最多的場次是蕭昭君老師「老師,我就是腐女啊」的教學行動分享。蕭老師分享在國小6年級學生晨間閱讀課程中的教學經驗與反思。我發現蕭老師把與學生的互動、教學目標,不視為「一節一節的課程」,也不是「一次一次的教學目標」,而是視教學為一個漫長、陪伴、催化的歷程,不是單一主題、單一目標、單次互動的課程,設定培養學生邏輯思考、分析文本、檢視文字與世界的關係、主動提問與學習解決問題、學習瞻前顧後等為課程目標。在課程中能了解到學生的世界,讓學生不會被課本侷限住,表達出他們現在已知的、所學的,而老師再從學生已知的部分作為基礎,繼續與學生對話,從互動中發展教學內容。

在最近一堂輔導活動課,我邀請國一學生提出生活中的問題,再來上我原先準備的內容。有學生主動問到學校有哪些主任?哪些處室?各自做些什麼?我才發現學生們雖已開學一個月,仍有環境適應的需求、對學校感到陌生,這不就是輔導原理談的「定向輔導」嗎?後來我們就中學校園與處室,作了半節課的認識與討論。

從蕭老師的分享與這堂課的教學課程中,我才體會到,學生的生活、學生對世界的理解、對世界的想像,是綜合活動領域教學最棒的教科書、教學材料,更能讓我體會到女性主義教育學為何強調教師要能反省自己的專業與教學權威,與學生在更平等的位置中真實互動、教學。學生真的是教我們如何教學最棒的老師!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