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第32期 性別無敵好青春







『疑流下的美好』社課紀錄

主講人: 王振圍 (青少年性別文教會創辦人、彰化師範大學心理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生)
主辦人: 陳少儀 (法律二)
記錄人: Sun   (台文碩二)
2014/10/2


  來自好性會的講師王振圍同時也是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的創辦人,除了關注性別課題外,也關注青少年。作為一個生理男性,王振圍很長一段時間的自我認同卻是女同志,因此在現有的性向定位中都無法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論是異性戀、同性戀或雙性戀,都感覺不是,卻又並非完全不是。而這樣就是疑/流性戀了嗎?疑/流性戀該如何定義?在碰觸到/流性戀這個名詞時,許多的疑問都隨之而生。由於長期思考和研究過相關課題,在<疑流下的美好——談疑性戀/流性戀>這個講題下,王振圍多以自身的經驗以及論文受訪者的案例為例加以說明與解答。

  如前文所言,王振圍是個生理男性,自我認同是女同志,而每次在填表格上性別這個欄位時,總讓他躊躇遲疑。單以性別而言,王振圍的性別認同是游動的,唯有生理性別不變。因此,他每次都會在表格上的性別一詞前加上生理,那他才能心安理得地填上男性。他闡明,性別與性向是分開的,兩者之間並沒有很必然的關係,就如同性戀與同性戀者不同,前者表明性向,後者意指身份,擁有同性戀傾向者未必是同性戀者。疑/流性戀與其它不同的是,它既是情慾認同,也是性別認同。疑/流性戀和雙性戀的基本特質是相似的,但其差異還是相當的大。

  疑/流性戀者即懷疑又清楚自己的性別與性向。王振圍在做研究時,常遇到這樣的受訪者,這些受訪者很清楚自己是什麼,卻說不清楚自己是什麼。王振圍指出,疑/流性戀裡唯一不變的就是變來變去。這對固性戀者而言或許是天方夜譚的一件事,但疑/流性戀者當中,不乏喜愛這種游離感的人。疑/流性戀選擇性擁抱性別或性傾向的認同類屬,他們當中部分人選擇認同類屬;也有人堅持不要類屬,不想被局限以及限制可能性,更希望給未來保留彈性和探索空間。此外,這群人不想被定位,覺得既然現有的類屬無法歸類他們,那他們也不需要再建立一個類屬來自我歸類,而希望可以停止邊緣性別類屬的無限循環。當然,認同與擁抱類屬的疑/流性戀者也會嘗試去建立類屬,在取名字方面也出現過很多版本:中性、跨性別、雙性戀、酷兒、疑性戀、流性戀、混性戀……

  王振圍說,疑性戀這個詞眼中的,指的是疑問、不確定,當然也可以有忘、動、然自得等意思。而流性戀則是水旅行,其認同的流動如水一般,有快有慢;會變換形態,可以是液態、氣態和固態。王振圍笑說,流性戀非常的後現代,是一種都是我,也都不是我的感覺。

  至於疑/流性戀有沒有固定下來的必要,王振圍認為,疑/流性戀者要不要流動,不急於決定與改變,而要安於自身的處境和心態,隨遇而安,是固定著也好,是流動著也不錯。畢竟認同並不是取決於片段,而是生命整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