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覺青性電子報第32期 2014-11-2


覺青性電子報 第32期          發報時間:2014-11-02  13:00:00
報主: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 / 編輯:王晧安 / 執行編輯:古孟潔








『疑流下的美好』社課紀錄


主講人: 王振圍 (青少年性別文教會創辦人、彰化師範大學心理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生)
主辦人: 陳少儀 (法律二)
記錄人: Sun   (台文碩二)
2014/10/2

  來自好性會的講師王振圍同時也是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的創辦人,除了關注性別課題外,也關注青少年。作為一個生理男性,王振圍很長一段時間的自我認同卻是女同志,因此在現有的性向定位中都無法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論是異性戀、同性戀或雙性戀,都感覺不是,卻又並非完全不是。而這樣就是疑/流性戀了嗎?疑/流性戀該如何定義?在碰觸到/流性戀這個名詞時,許多的疑問都隨之而生。由於長期思考和研究過相關課題,在<疑流下的美好——談疑性戀/流性戀>這個講題下,王振圍多以自身的經驗以及論文受訪者的案例為例加以說明與解答。

  如前文所言,王振圍是個生理男性,自我認同是女同志,而每次在填表格上性別這個欄位時,總讓他躊躇遲疑。單以性別而言,王振圍的性別認同是游動的,唯有生理性別不變。因此,他每次都會在表格上的性別一詞前加上生理,那他才能心安理得地填上男性。他闡明,性別與性向是分開的,兩者之間並沒有很必然的關係,就如同性戀與同性戀者不同,前者表明性向,後者意指身份,擁有同性戀傾向者未必是同性戀者。疑/流性戀與其它不同的是,它既是情慾認同,也是性別認同。疑/流性戀和雙性戀的基本特質是相似的,但其差異還是相當的大。

  疑/流性戀者即懷疑又清楚自己的性別與性向。王振圍在做研究時,常遇到這樣的受訪者,這些受訪者很清楚自己是什麼,卻說不清楚自己是什麼。王振圍指出,疑/流性戀裡唯一不變的就是變來變去。這對固性戀者而言或許是天方夜譚的一件事,但疑/流性戀者當中,不乏喜愛這種游離感的人。疑/流性戀選擇性擁抱性別或性傾向的認同類屬,他們當中部分人選擇認同類屬;也有人堅持不要類屬,不想被局限以及限制可能性,更希望給未來保留彈性和探索空間。此外,這群人不想被定位,覺得既然現有的類屬無法歸類他們,那他們也不需要再建立一個類屬來自我歸類,而希望可以停止邊緣性別類屬的無限循環。當然,認同與擁抱類屬的疑/流性戀者也會嘗試去建立類屬,在取名字方面也出現過很多版本:中性、跨性別、雙性戀、酷兒、疑性戀、流性戀、混性戀……

  王振圍說,疑性戀這個詞眼中的,指的是疑問、不確定,當然也可以有忘、動、然自得等意思。而流性戀則是水旅行,其認同的流動如水一般,有快有慢;會變換形態,可以是液態、氣態和固態。王振圍笑說,流性戀非常的後現代,是一種都是我,也都不是我的感覺。

  至於疑/流性戀有沒有固定下來的必要,王振圍認為,疑/流性戀者要不要流動,不急於決定與改變,而要安於自身的處境和心態,隨遇而安,是固定著也好,是流動著也不錯。畢竟認同並不是取決於片段,而是生命整體。



愛的滋滋叫


「被慾望」的需求

文/李翊平

在舞台劇《陰道獨白》中,其中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段落,一位女性獨白述說著她原本非常不喜歡自己的陰部,覺得那是一個「奇怪」的地方,所以她總把她的陰部「幻想」成各種高貴的東西(例如:高級絲絨、優雅的家具、……),甚至還為那些不得不與她的陰部發生性行為的男性覺得「可憐」。

後來,她遇到一位被她形容為「平凡到不行」的男性,有趣的是,這個男性不同於以往跟她發生性行為的對象,在他們第一次要發生性行為時,他竟然要求她,讓他先專注地「欣賞」她的陰部,她先是覺得很奇怪,但因為不好意思直接拒絕,所以勉強同意了。

她原本以為他只會觀看一下,就會進入她習慣的性行為模式了,但沒想到,那個「平凡到不行」的男性,就這樣「專注地」欣賞者她的陰部,一看就是好久,好久,並且不斷的告訴她:「妳的陰部好美、好美…」。她也從原本的抗拒、不習慣、慢慢開始感到興奮,她接著獨白述說著,她因此體驗到了一次從未經歷過的強烈性愛高潮,並從此開始逐漸喜歡上自己的陰部──以它原本的模樣。

對許多女性來說,可能因為比較不容易直接觀看到自己的陰部,再加上文化中對於性的禁忌,所以很多女性可能從來沒有好好看過自己陰部的長相,因而對自己的陰部感到陌生甚至厭惡;而男性雖然容易直接觀看到自己的陰莖,在文化中也並未對於男性的陰莖有許多禁忌,反而有許多期待與崇拜,但許多男性反而也因此承受著許多對於陰莖的「期待」與「檢視」,包括大小、粗細,不斷的與其他男性比較,恐懼自己比不過他人或不符合主流的標準而覺得自卑。

這一段獨白除了讓我反思我們是否因為社會文化對於「性」的隱晦與各種標準,因此許多人從來沒有好好欣賞與珍惜那個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身體部位,更讓我想到,在性與慾望中,「被他人慾望」,或許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需求,因為被他人慾望不但能讓我們重新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身體,更可能因此獲得許多自信,進而能開始喜歡自己,建立好的自尊。

相反的,沒有被慾望的機會,或是不被慾望,則可能就會因此形成另一種方向的惡性循環(可能由經驗到被拒絕地挫折,進而更不喜歡自己,甚至因此損傷自己的自尊)。前一陣子,我看到朋友在他的FB狀態中寫下一段話:「我發現,越是邊緣非主流的人,越有著各種渴望被慾望的需求」。我想這段話也真實反映著,當我們的社會仍然無法健康自在的談性,而性的樣貌卻又被各種主流且單一的形象所「綁架」時,「被慾望」確實是一個困難被滿足的需求。

  而要能遇到如《陰道獨白》中那位懂得欣賞對方身體的「性伴侶」,可能是可遇不可求,而面對主流文化的單一價值,或許我們也需要一些「自我保護界線」的能力,練習正視自己的身體,並從中開始對自己多一些接納與欣賞。







萌芽小青心


看見自己的小美好

文/王日告安

  在學校裡許多個別諮商的新案子,兩週內突然來了一堆「資優生」,無論是在學業上的資優,還是專長能力上的資優。這群孩子一個個都是貼心、體貼、照顧家人,但內在卻不斷地自我要求、完美主義,對於自己一點點的錯誤毫不容許,長期給自己壓力,自己知道壓力很大,但也在這樣長期壓力的累積、高壓力的環境下,自己的世界崩壞,導致心理健康的損害。

  小美平常都是班上學業成績的前三名,在班上同學覺得他是一個早熟的人,小美隨時都想著要照顧其他人,無論是同學還是家人都是如此,總是太過成熟,而不允許自己有像小孩一樣的表現。長期超齡的成熟讓自己不斷壓抑自己的內在小孩,而導致生病。

  阿光最近在體育競賽中拿了第二名,因為沒有拿到第一名,而決定放棄長期以來的體育訓練,只看見自己沒有拿到第一名,而認為自己永遠不可能第一名,更沒有看見自己已打敗了無數個對手,無法對自己長期以來的努力、勤奮感到滿足及驕傲,而陷入「沒有第一,就是沒有用」的極端性思考,影響自己的生活及學業功能。因為阿光想要為家人拿到第一,讓自己的第一未來可以幫助家裡較低的社經處境,幫助家庭翻身。

  但無論是小美或阿光,在某些特長上超越一般學生,超齡的表現、高自我要求,讓自己喘不過來,卻不自知在情緒智商上,遠低於一般學生。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內在小孩,內在小孩扮演許多平衡成熟的功能,如果我們的內在小孩的功能未能夠發揮,只想要「成熟」,可能會導致身心的不平衡,影響長期心理健康。除了幫助自己看見極端選擇之外的可能性,拓展自己看事情的視野,以及看見多個面向,也要幫助自己看見自己的小美好,悅納自己的優勢與長處。


  每個人都有光明及陰暗的一面,在自我提昇、自我成長、自我實現的過程中,不能只朝向光明,也要接納自身的陰暗面,使兩者能整合與平衡,使光明與陰暗之間有良好的連結,才能維持自己長期的心理健康。









同志爭權 6.5萬人上街(蘋果日報 2014-10-26


【網路溫度計】十首經典同志聖歌 張惠妹「彩虹」人氣最高!(蘋果即時2014-10-28


【公庫】「擁抱性/別 認同差異」同志遊行 盼社會不歧視(蘋果即時 2014-10-29



紐時讚台灣:亞洲同志的燈塔(聯合報 2014-10-30



蘋果執行長庫克: 我很自豪身為一個同志!(數位時代 2014-10-30




覺青性電子報 第32期          發報時間:2014-11-02  13:00:00
報主: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 / 編輯:王晧安 / 執行編輯:古孟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