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性別大補帖:重新認識帕提斯


■王晧安

HIV感染會怎麼樣?對身體有什麼影響?飲食或生活習慣需要注意什麼?小病會變大病嗎?在雞尾酒療法之後,檢驗出HIV陽性不應再是這麼令人害怕的事,定期檢查,確認免疫指數沒有下降到非正常的範圍,HIV不過是個慢性疾病而已,不再是不治之症,更不用擔心影響生命的長度。

人說,驗出HIV,等於宣告死神的來臨。問題是,哪一個人生下來,誰不在面對死神的來臨?是否有HIV離死神更近了?那檢查出心臟病、腎臟病是不是離死神更近了?我們其實不應當讓「對死亡的恐懼」,影響我們對HIV感染者正確的認識。事實上,HIV感染者中的許多人,都已正常生活10年、20年,只要定期回診檢查,必要時配合用藥,與一般的慢性疾病並無差別。

難道HIV感染者不用在生活習慣上作什麼調整嗎?通常而言,少吃生食、少熬夜是最常見的叮嚀,因為生食裡的生菌多,熬夜容易讓免疫力變差,這似乎與一般人無異?沒錯!基本上沒有什麼差別。身邊的感染者有些人偶吃生食,偶熬夜,有些人未服藥,僅讓生活開心、常保持愉快心情,CD4指數(一種免疫指數)每次檢驗,指數比一般人都來得高,也就是免疫比很多無HIV感染的人更強。如此說,並不是鼓勵HIV感染者要努力吃生食、努力熬夜搞壞身體,依然要定期檢查、照顧好生活作息,重要的是讓非HIV感染者了解,HIV真的沒有這麼可怕!在正常的健康控制下,並不會讓小病變大病。

至今我國的愛滋防治教育,仍多是恐嚇式的教育,缺乏對HIV感染者處境的了解,拿一堆古早以前的發病圖片,告訴大家愛滋有多麼可怕,用「憐憫」的語氣「同情」HIV感染者,而不是真正教大家了解HIV/AIDS感染者處境。相同的,許多人想像的透過「體液/血液交換」的疾病傳染,以為只要有一點點體液交換,就會染上愛滋,生活很慘,人生無光,家人無愛,許多災難式的想法隨之而來。事實上,如果血液中病毒量很低,對一般的人來說,並不會因此感染。更何況,只要全程安全性行為,這些都不再是問題。

我們應當在意的是什麼呢?當很多人感染HIV之後,面對什麼樣的處境?如何幫助HIV感染者開心陽光地面對接下來的人生?如何面對身邊的人,常常「叮囑」要「愛惜自己的身體」?如何面對一而再、再而三的道德譴責,但對事實卻無法任何幫忙?如何面對身邊的人,視感染者為「髒的」、「無可救的」、「妖魔化」等情形?如何從身邊人的一片黑暗,走出自我人生的光明?

最近某些團體呼籲「伴侶攜手驗愛滋」,強調這才是「互信」、「互愛」的實踐。照顧自我與伴侶的健康固然是好事,但把「驗愛滋」等同於「愛的表現」是哪椿?如果驗出來有HIV感染後,能提供哪些協助?檢驗報告是促進彼此的愛?還是促進彼此分手?這樣的宣導完全地美化性病篩檢,更容易忽視HIV感染者面對的真實處境。愛滋感染者需要的是支持、陪伴的力量,而不是更多的「忠告」、於事無補的「道德勸說」,社會需要的是了解HIV感染者的處境,而不是有更多的恐慌、恐嚇,安全性行為的落實與性病篩檢更不應假「愛」之名。減少對HIV/AIDS的恐慌,更能促進性病篩檢的意願。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2013年1月25日 星期五

性別大補帖:挑戰職場性別僵化的膽量


■王晧安

職業百百種,為何工業製造業男人獨佔?服務業則是女人的天下?這種因性別顯而易見的職業區分,在學術上稱為「水平的性別職業隔離」。性別隔離明顯的就業環境,最大特色是單一性別的成員人數佔優勢,從人數上的優勢,隱微地創造文化上的優勢,影響就業場域的文化、制度,可能不利於青少年與社會大眾對職業的想像;如何突破性別隔離的職場現況,有時「做自己喜歡的、擅長的事」並不容易。

一得挑戰自己,自己能否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而不受社會性別現況所侷限;二得挑戰家人,如何能說服家人,讓家人成為支持,而不是絆腳石;三得挑戰社會,如果在進入該專業領域後,面對各種既有的性別優勢,所營造的文化價值、職場潛規則,長期地在職場生存下去。因此,回到自身,想要突破刻板的性別生涯,年輕人可以做些什麼?如何能幫助自己跳脫職場的性別框框?

首先,得打開自己的雙眼,開放自己的身體,「勇於探索」,勇於走入自己不知道、不熟悉的職業領域,看見不同的職業內容、職場文化。像我自己,就很喜歡看電視上在台灣各行各業、城市鄉村的行腳節目,看到不同工作辛勞的樣貌,看到不同專業發揮的美妙,才了解到自己的視野多麼有限。平常走在路上,也在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多一點停留,多一點觀感,讓自己停下來感受一下,將會是探索的新開始。越來越多對職業與環境的探索,也不能忘了探索自己,發現個人身上的多面向的自己,學會運用自己不同的情緒,學會使用自己不同的能力,「了解自己」,發現不一樣的自己,學習與不同面向的自己相處。

當我們逐漸發現自己想要什麼,無論與社會中的性別想像相符,或是不符,不妨都「嘗試表達」,勇敢跟家長說自己想要什麼,告訴朋友自己想要什麼。像我自己當初在選擇社會組的時候,家人也很疑惑。男生為什麼要讀社會組?明明對社會科不拿手,為什麼仍要選擇社會組?嘗試講出來,嘗試與人討論,可以擴充自己的想法,也有機會獲得身邊親友的支持。再來,得有一點「反骨精神」,主動告訴老師我們年輕人想學什麼?需要什麼?了解這個社會的什麼?讓師生之間有更多的對話與互動,不要傻傻地只有接受。尤其對自己喜歡的事能夠「堅持下去」,我們需要「相信自己」,很多時候我們是敗給我們自己,敗給無法堅持夢想。

還有一些我們必須嘗試減少,或是跳脫性別框框的關鍵,像是我們習慣找與自己性別相同的對象,作為學習或生涯的楷模。不妨嘗試「不要侷限單一性別楷模」,向不同的性別學習,減少以某一性別作為楷模的想法。第二,「不侷限單一領域」,我們有時候會很習慣只做他人期待男生做的事,或只做旁人希望女生做的事。與不同性別連結的事,都值得一試,不侷限在一個領域,更能拓展自己對世界的感受與體會。最後,「不放棄」仍是最重要的,很多事情我們會因為「我曾試過、曾努力過」而自我設限,尤其是不同性別領域的事,不要因為試過一次,感到困難就不再嘗試。勇於探索、嘗試表達、不自我設限、堅持不放棄,試試挑戰職場性別僵化想像的膽量吧!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2013年1月17日 星期四

性別大補帖:國中教育不改,生涯刻板永在


■王晧安

國民教育適性輔導能成功嗎?

國三學生來找我這位輔導老師作生涯諮詢,她/他們想要讀高職。女生想要學美容美髮,男生想學電子餐飲。仔細再談,發現她/他們這些東西都沒嘗試過,「直覺」自己做這行應該不錯,進一步聊,又發現男生容易跳過商業、設計、家政科,女生容易忽略機械、土木、農業科,學生說不上為什麼不選擇這些類群,直接搖頭。我很好奇什麼影響學生選擇職業類科時,這樣地性別刻板?

學生想要選擇工業類科,但生活科技盡學一堆理論概念,每週只有一節課45分鐘,不再像古早的工藝課,什麼都可以讓學生摸一摸、試一試。學生想要選擇家政或餐飲類科,但是家政課相同只有45分鐘,趕趕趕……這東西也做不完,那東西也縫不完,稍微複雜的烹飪也無法學習。讀到特色班更慘了,這裡少一節童軍,那裡少一節家政,生活實用課程東缺西少,生涯更是茫呀茫!更衰的是,與技職相關的科目,學校常以「少子化」作為理由,未能聘足各科合格師資。如果學生都遇上「配課」,家政拿來上英文,地球科學拿來上理化,生活科技上國文,童軍拿來上歷史,輔導拿來上數學,那還談什麼「教學正常化」?完全是天方夜譚,老師不會教只好瞎上,或上自己擅長的本科,學生也痛苦!更別談什麼生涯試探!

許多國中學生沒有機會接觸技職教育,怎麼能夠適性發展,選擇所愛?沒有試探,沒有嘗試,怎麼知道自己愛什麼?那不就得靠著老師、家長,以及從社會環境、大眾媒體提供的刻板印象來選擇?只能從自己極有限的生活經驗來選擇。幾乎都從高中升大學體系畢業的老師,常只會勉勵學生讀高中,對高職一竅不通。搞不清楚電子、電機、資訊、資工有什麼不同,跟學生說:「你喜歡玩電腦就選擇這些!」搞不清楚烘焙、食品、餐飲管理、餐飲技術有什麼不同,跟學生:「你喜歡做吃的就選這些!」完全誤人子弟!害人不淺!乖學生聽了老師的建議,上了高職後悔萬千,當初幹嘛不自己弄懂,誤信老師的話,又很難轉換跑道!

導師不願意讓學生去上技藝班的理由竟然是「怕學生學壞」?或刻意不告訴學生有技藝班可以上;或受「高職是成績不好的學生讀的」迷思影響,只告訴幾個「學科沒救的學生」技藝班的課程資訊。活活阻擋學生職業試探的機會,更阻擋學生獲得實用技能班的入學條件,難道學科好的學生註定被剝奪上技藝課程的機會? 沒有生涯試探課程,我們如何期許學生認識各種職業類科?就算有再彈性、多元、減少考試壓力的入學管道也是枉然!國中沒有技藝試探的學習,學生如何在其中發現自己所能?自己所愛?無法從多元試探中,發現與了解自我,如何能突破生涯的性別刻板?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性別大補帖:國中教育不改,生涯刻板永在


■王晧安

國民教育適性輔導能成功嗎?

國三學生來找我這位輔導老師作生涯諮詢,她/他們想要讀高職。女生想要學美容美髮,男生想學電子餐飲。仔細再談,發現她/他們這些東西都沒嘗試過,「直覺」自己做這行應該不錯,進一步聊,又發現男生容易跳過商業、設計、家政科,女生容易忽略機械、土木、農業科,學生說不上為什麼不選擇這些類群,直接搖頭。我很好奇什麼影響學生選擇職業類科時,這樣地性別刻板?

學生想要選擇工業類科,但生活科技盡學一堆理論概念,每週只有一節課45分鐘,不再像古早的工藝課,什麼都可以讓學生摸一摸、試一試。學生想要選擇家政或餐飲類科,但是家政課相同只有45分鐘,趕趕趕……這東西也做不完,那東西也縫不完,稍微複雜的烹飪也無法學習。讀到特色班更慘了,這裡少一節童軍,那裡少一節家政,生活實用課程東缺西少,生涯更是茫呀茫!更衰的是,與技職相關的科目,學校常以「少子化」作為理由,未能聘足各科合格師資。如果學生都遇上「配課」,家政拿來上英文,地球科學拿來上理化,生活科技上國文,童軍拿來上歷史,輔導拿來上數學,那還談什麼「教學正常化」?完全是天方夜譚,老師不會教只好瞎上,或上自己擅長的本科,學生也痛苦!更別談什麼生涯試探!

許多國中學生沒有機會接觸技職教育,怎麼能夠適性發展,選擇所愛?沒有試探,沒有嘗試,怎麼知道自己愛什麼?那不就得靠著老師、家長,以及從社會環境、大眾媒體提供的刻板印象來選擇?只能從自己極有限的生活經驗來選擇。幾乎都從高中升大學體系畢業的老師,常只會勉勵學生讀高中,對高職一竅不通。搞不清楚電子、電機、資訊、資工有什麼不同,跟學生說:「你喜歡玩電腦就選擇這些!」搞不清楚烘焙、食品、餐飲管理、餐飲技術有什麼不同,跟學生:「你喜歡做吃的就選這些!」完全誤人子弟!害人不淺!乖學生聽了老師的建議,上了高職後悔萬千,當初幹嘛不自己弄懂,誤信老師的話,又很難轉換跑道!

導師不願意讓學生去上技藝班的理由竟然是「怕學生學壞」?或刻意不告訴學生有技藝班可以上;或受「高職是成績不好的學生讀的」迷思影響,只告訴幾個「學科沒救的學生」技藝班的課程資訊。活活阻擋學生職業試探的機會,更阻擋學生獲得實用技能班的入學條件,難道學科好的學生註定被剝奪上技藝課程的機會? 沒有生涯試探課程,我們如何期許學生認識各種職業類科?就算有再彈性、多元、減少考試壓力的入學管道也是枉然!國中沒有技藝試探的學習,學生如何在其中發現自己所能?自己所愛?無法從多元試探中,發現與了解自我,如何能突破生涯的性別刻板?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2013年1月14日 星期一

第13期 校園性別花








從一個人開始的性別社團
受訪者/黃莨祺(A-man,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性別暨同志研究社社長)
文稿/王晧安

從一個社員開始的社長
能走到現在,還滿難想像的!

當初社團沒有社員了,只剩下我一個人。參加領Show營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準備要接社長,剛開始只是想說,很想要了解性別這一塊的東西。一方面,覺如果可以繼續在社團,應該就可以學到東西,另一方面,因為有認識好性會的伙伴,覺得可以投靠好性會,有人可以依靠,所以就接了社長。

我很擔心不知道怎麼帶社課,怎麼帶社員,什麼都不知道。比較困難的是招募社員,以及宣傳社團讓更多人知道。

好性會的朋友提供很多鼓勵,也提供很多資源,像是社課,不知道要找什麼就找好性會幫忙負擔,另外提供很多資訊,很多是在領Show營裡面學到的,像是性別的議題,如何當一個領導人,怎麼帶下面的人。同時,又有有同系學弟願意一起跟我努力,就會繼續想要為社團經營下去。

當然,還有指導老師會提供一些幫助,像是補助營隊的經費,讓社團有錢錢。老師有一同參與遊行,老師雖然時間上不允許跟我們一起參加活動、上社課,但她想要出一份力的心,想要認識社團的人,也讓自己小朋友了解我們這些人在說什麼。她總是能聽我抱怨,也能提供我很多意見,我還滿喜歡這個指導老師。當自己身旁沒有人可以說的時候,還有指導老師可以聊聊。

你們總是讓我感動
做社長兩年的時間,最印象深刻的是社課。最近這一年其實還滿精彩的,較頻繁地辦一些講座,覺得有互動的講師很重要,發現很多學生不喜歡太制式的教學,不要一個人在上面上課,我們在下面聽。

後來,我與社員一起規劃講座,想要邀請哪些老師,如何與老師溝通社課內容,而且能有更多互動,一起想回饋表怎麼設計,這些都是很珍貴的經驗。

以前沒有「能力」和「人力」,都會覺得很困難,後來越來越多人願意付出,跟大家一起討論,他們也在一起想,就有一種感動,就覺得好開心的,不是用文字可以形容的。

我還滿不敢在社員前面哭出來,有時候太感動了,自己還在那裡「ㄍㄧㄥ」住,很怕他們把我弄到哭,不可以讓他們看到我太脆弱的一面。

在這之前,很多決定都是自己在做決定,總會有一種不確定感。但現在大家一起討論的時候,竟也有失落的感覺,像是他們可能就自己討論出東西的時候,就自然而然做出決定了,默默在旁邊看的我,心中會失落想說:「是不是也要問我一下」。但有時候我也沒有什麼意見,可能只是說:「這樣很好啊!」現在覺得,那個失落點是自己好像快要離開了,無法繼續參與了。社團的發展令人期待,只是我要畢業了。

現在比較想法的人大多是四年級,但可惜太晚加入社團,我們都要畢業了。之後要接社長的學弟,也覺得很捨不的,也覺得有一點壓力,害怕接社長的壓力。也許聽了我的歷程,會覺得做社長很可怕,現在學校也不會為難什麼,其實有其他人可以幫忙,還有很多資源可以用。

參加性別社團、擔任幹部很重要
當自己課業上有小小乏味的時候,用一些時間參與社團,也許有一點累,但那種付出的感覺是很不錯的!

沒有參加社團會很可惜,進了這個社團之後,學了自己想要的知識,也會想要為同志社群付出一些什麼,我的力量一定不能不見,不能消失!很多人會覺得自己是同志,但沒有參加社團,或覺得他們不知道要做什麼,或不需要做些什麼。

我覺得參加性別社團很重要,在別的社團有點像是「投其所好」,但討論的東西都離不開一個領域。但性別與同志社團,是可以聊自己,也可以聊知識,還能聊社會議題、聊新聞,分享自己的想法,除了性別領域可以聊,還有很多東西大家會彼此分享。我們之後也要出社會,可以在這裡先吸收一些關於社會的資訊。

有當幹部,會很不一樣,因為是社團裡重要的重心,重要的一些人,會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不輕言放棄!

我在社團裡學會與人相處
我在社團中最大的收穫是學會「與人相處」,學會人跟人之間的相處。我學到怎麼去傳達自己的東西給其他人,不要用上對下、很階級的這不好的方式,而能以朋友之間的方式來互動。還可以認識不同科系的朋友,大家都能夠互相幫忙,他們也會分享別科系的經驗和知識。

因為這個社團,讓我發現,人性沒有如此險惡!剛開始會覺得大家都很現實,很多人只是為了聯誼而來社團,其實不是,而是宣傳方式、內容,與大家不了解社團,我們需要讓學校的潛在社員知道,他們可以從這裡獲得他們想要的知道性別知識。

我當初沒有放棄是正確的!當這麼久,有時候就會難免有失落,或是感覺不要再當社長,或是就放爛就好了。自己會想說這麼多人支持我,怎麼可以讓其他人失望。雖然我有做到,但沒有做得很好,其實還可以做得更早一些,社團興起得有一點晚,有點可惜!


(圖片來源:Pixabay

第13期 我來自哈佛








轉女成男
文/王晧安


在覺青性創刊號的哈佛專欄中,我曾與大家分享過維摩詰經裡舍利弗與天女「何以不轉女身」的故事。

近來在性別平等教育協會信件群組裡,有老師問到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人為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藥師佛在發成佛的願時,第8個願望,就是希望在成佛的時候,如果女人因為各種因為是「女人」而遭受的種種痛苦,而感到逼迫煩惱,生出厭離人世,想捨除女性的生理身體,在聽聞我藥師佛的名字之後,一切都能「轉女成男」,具足菩薩圓滿的相貌,甚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段經文有性別歧視嗎?

是的,有些經典會有性別歧視的問題,而有些沒有。那是佛陀有歧視的問題嗎?或是為了因應當時文化而說的內容?或是在集結經典的過程出現性別歧視的經文?

我讀藥師經也曾經有這樣的疑惑。佛教經典有幾個主要的性別問題:

一、佛陀說法不同時期的經典內容,的確也呈現:「(早期)只有男性可以覺悟(中間)女性轉為男身可以覺悟(後期)覺悟不分性別」現象。目前較普遍為佛子接受的說話是,當時佛陀為了應當時的文化情形,減少對佛法的排斥,漸次依序地讓修行人接受「自性平等」的價值。

二、佛陀入涅後,第一次經典集結時,男出家眾摒除了女出家眾的參與,因此,部分經典會有以男性為中心的問題

相關佛教經典中,性別觀點演變及經典集結性別歧視的問題,可參考釋昭慧法師相關著述。

回到藥師經本文與當時代的脈絡,藥師經內容極為慈悲,會希望讓貧窮階級的人,變得富裕,希望讓無衣食的有衣食,無醫藥的有醫藥,受刑罰的人能得解脫(現在會讓我想到廢除死刑的議題),目的都在引導人「自我覺醒,同時利益他人」。

當時代對於女性歧視甚深,甚至至今印度對女性的歧視仍深。因此,的確有女眾不想要繼續成為女眾,因此希望像男人一樣,在任何對女性性別歧視嚴重的地方,都會有相同的情形。對於許多女性來說,這是個重要的解脫經典,因為可以透過藥師佛的願,來遠離因為「身為女性」而遭受的任何不舒服的感覺、對待。

在了解藥師佛的精神後,我比較認為是本經中是將「男性」、「女性」作為一種隱喻,就像是女性主義不只是關心「女性」而已。而是將「女性」隱喻為社會上的弱勢、權力位階較低者,因為身份、生理條件而遭受各種痛苦的人,藥師佛會協助我們離開這些痛苦。

佛教經典是教人都要「厭離身體」,不要執著身體,追求身心靈的超越,要生「厭離心」,才不會太過執著與留戀現在的「色身」,在修行過程中能勇猛地生出成菩薩、成佛的「菩提心」。因此,經典原意不是說「女身是需要被厭離的」,也不是只有幫助「想要厭離女身」的人,無論何種性別都要厭離身體。

至於「丈夫相」,我認為是翻譯得很不好的問題,有些說法者甚至說「丈夫相」是「男子相」,這是很有問題的說法,在經典翻譯上,男子就會說是男子,不會刻說是「丈夫」,丈夫相指的是「大菩薩相、大人相、圓滿相」。

不過,我想對於想變性的人來說,直接就經典字面來讀,也很有意思!是不是意味著,原本是「女身」,想變性轉成「男身」的人是一大福音?意味著聽聞藥師佛的名號之後,就可以變性成功!真是太棒了!那要多鼓勵想變性者,來多讀藥師經,學習藥師佛!

第13期 青色半獸人








別給我爸媽知道
文/王晧安

當妳/你生病了,甚至是妳/你的孩子生病了,妳/你敢告訴爸媽嗎?

當妳/你發生了一件很不好的事,妳/你敢告訴爸媽嗎?這件不好的事,可能是我們在外地讀書,出車禍了。也有可能是成績單出來,但是有些科目被當了?或是被二一?或許是跟伴侶分手了……很多「擔心爸媽會擔心」的不安感。最近聽到年輕朋友們,對於遇到一些生活境遇,或是身體上的意外,對於要不要給家長知道有不同的選擇。

有些人會覺得,這個「問題」很奇怪,「有什麼好不跟家長說的?」跟家長談自己遇到的困境,有人可以幫忙啊!又有長輩、有經驗的人關心,提供意見,又能獲得支持、陪伴與傾聽,搞不好還可以解決當下的問題,覺得跟家長談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如果不說、隱瞞,不過只是善意的謊言,紙是永遠包不住火的,總有一天會被知道,不如早點說,早點讓家長知道,才不需要這麼辛苦不斷地掩藏。

有些人則覺得,「當然不要跟家長說啊!」一方面是「靠自己」,相信自己可以解決,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想仰靠家人,或是認為告訴家長後,並不會獲得更多的幫助;一方面是怕被「責怪」,如果告訴家長後,收到的反應不是支持,而是責怪,不是溫暖,而是冷氣團,那當然選擇不要告訴家長,轉而跟朋友或其他可以談的同輩家人傾訴。像是,學分被當掉了,那就自己重修,把學分補回來,不跟家長說,免得又被扣生活費。

思考這個問題的同時,我在想,不同的選擇背後有著不同的脈絡,不代表哪個選擇比較好或比較不好。這背後似乎跟「家長教養風格」或個人說話的回應風格有關?如果家長平常都是「鼓勵」取代「責難」,自然孩子有事就會跟家長聊,願意找家長一起來討論及面對。相反的,如果家長平常都是「責備」多於「支持」,孩子生病了,家長也只是碎唸孩子為何不好好照顧自己,而未能提供任何支持、關心與協助,恐怕年輕人永遠在長輩面前「報喜不報憂」。

我想,我會告訴自己,努力成為那個多「鼓勵與支持」別人的長輩,不要成為讓別人躲藏的對象。妳/你呢?當遇到負向事件,會選擇跟家長說?或是不說?或是成為怎樣的家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