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遙遠的距離,是回到最初的地方─築夢青年也想回家
文/陳停(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副秘書長)
遷移的路徑,在每個人的生命裡留下不同的軌跡。
從兄弟姊妹合睡的一張床到擁有自己的房間,我們各自獨立,擁有自己的秘密,對彼此生活狀態的瞭解開始有了距離;有了自己的空間之後,又從每一個嫁出去的姑姑手中接手她們的房間,這一次接收A的房間,下一次接收B的房間,再下一次接收C的房間,隨著姑姑們結婚,我跟弟妹們的房間也跟著輪替;大學畢業後,從養育我的故鄉,離鄉背井來到學習獨立生活、讀書的城市;結束學生時代之後,從故鄉來到工作、展開人生新階段的城市;有了穩定交往的伴侶之後,從三代同堂的原生家庭到與伴侶、三兩好友組成的家庭。這些移動的過程,多半參雜喜悅與離情依依,同時也逼迫人們整理與收拾回憶,決定留下哪些、帶走哪些行李。
21歲那年,我滿懷對新生活的期待、研究所的挑戰、對美好愛情的憧憬來到新的城市。那個喜歡往外跑、享受自由的鄉下小孩,想著終於要離開生活21年的故鄉、老是綁著我的家庭而雀躍不已。直到滿22歲前後的那段日子,對新環境的不適應,美好愛情的破滅,對家的想念開始從心底溢出來。那段想家卻不能回家的日子,我才發現家在我心中的份量有多重。
24歲的時候,我完成了學業,進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工作是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我留在念書的城市,繼續原本就在做的工作。
為什麼不回家鄉去?我曾經想過到別的城市工作,也曾因為長輩年邁而想過回家鄉去。這是許多剛進入社會的新鮮人常面臨的問題,我有許多高中同學也都還留在外地。有的人考量大都市工作機會比較多、待遇比較好,有的人考量自己的人脈與資源都在原本念書的城市,也有的人因為感情因素無法分隔兩地而選擇留在外地。我則三者兼具。
今年過年,我待在家的時間長達12天,5個兄弟姊妹和家人聚在一起的感覺,好像從來沒有這麼融洽過,連久病纏身的阿嬤也變得開朗不少。當年假結束我返回工作地,還沒收假的妹妹來電,跟我說起當天晚上吃飯的情形,阿嬤坐在椅子上,打開了電視,臉卻朝向牆壁,很是落寞的樣子,甚至嘆息說著少一個人吃飯很孤單,聽得我感到難過又難受。
最近又想起回家這件事,開口問了伴侶是否會跟我回去,她說她放心不下媽媽跟愛犬,也不知道自己到了那裡能做什麼工作。說著說著我們都流淚了,好像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能夠找到工作、家庭、愛情三方的平衡。
這樣的情形不禁讓我想到,在四方飄盪、流浪,好像是年輕人特有的?不知道是否因為年輕,我們都無法真正穩定下來,又或者滿懷太多理想與夢想要追求,因此常抗拒那股要我們穩定下來的力量。
就像家人希望我回家找工作、希望我考公務人員捧個鐵飯碗等等,我卻像有些覺得結婚等於跳入墳墓的人們一樣抗拒禁錮、渴望自由。矛盾的是,當我想要回家也想要追夢的時候,如何能兼顧?遷移的過程,能不能在追尋的同時也拾起差點要落掉的選擇?
追夢的青年也想回家啊!
怪獸性別筆記
性別友善營隊的想像──一個大學生觀點
文/孫致宇 (小怪獸,在九降風中衝鋒陷陣性別領域的平凡大學生)
「營隊」對於很多大朋友小朋友來說,都是很有趣的活動──戲劇、團康、營火晚會密集得讓人目不暇給。尤其是由大學生自行籌畫的活動更是有可看性──還有什麼表演能取代一群熱血年輕學子們經過密集排練所呈現的成果呢?
但歡樂的營隊裡就像許多場合一樣,也可能出現性別不友善的狀況,比如說:在營隊活動中預設人人都是異性戀、揶揄男男戀是為臭Gay、宣稱只要是男生牽到女生的手就是一種「福利」。例如拜火作為營火晚會的一種傳統,但有時卻會規定參與者要裸上身,以生理性別強制劃分的性別分工,就不能讓生理女性參與。
針對後者,我相信性別分工確實能帶來特定效果,像視覺上的、意識形態上的效果,但強制以生理性別劃分的結果,可能會犧牲了個人的自由選擇。因此,我認為選擇以性別做為分工準則時須謹慎衡量。
另外,同志佔了十分之一的人口,各種性傾向的人就在我們身邊;誠如我們不應該歧視特定國家或民族一樣,醜化多元性別、性傾向的玩笑也不該在營隊中被允許。
在二元對立劃分底下,女生或男生也各自面對種種無視個人特質的性別規範。然而這些性/別困擾卻很少被強調,我認為這是因為在營隊注重團隊精神的氣氛下,性別問題往往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的小問題、難以被提出與抗議,以免擾亂營隊的整體和諧,使營隊中性別不平等的現象得以維持。
近年已看到很多有趣的改變,從一開始對營隊本身的想像說起,即使不同於過去視其為「創造認識異性的機會」,越來越多年輕學子體認到交朋友是不分性別、性傾向的,活動中性別角色也逐漸不再僵化,這或許可以歸功於營隊工作人員內部的籌備過程更加多元化,如決策的過程中充分討論、並能適時採納多元和邊緣的觀點。在我的自身大學營隊經驗中,各種性別、性傾向的學生擔任總籌等各重要幹部都不是新鮮事,許多以往二元性別分工也多被打破,或許這一輩的青年學子已漸漸能在團體合作與尊重個人差異的光譜中取得平衡點。
營隊的歡笑與感動是獨一無二的,很難想到有什麼活動能在短時間裡同時凝聚眾人的身心,成功的營隊總是能帶給我們剎那永恆般的悸動,或許是忘不掉熬夜集訓後舞台上在耀眼的幾分鐘、傾聽更多小隊員說自己的故事……期待年輕學子在舉辦營隊時,都能同時兼顧到性別友善,不將性/別規範造成的困擾視為旁枝末節。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尊重多元的個人特質將使一場營隊更添精彩,就像彩虹因多元而美麗,這是二元對立等強制劃分的性別規範下所辦不到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