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2日 星期三

性別大補帖:我在牡丹思原情

■王晧安

上週三應邀到屏東縣牡丹鄉為山林保育員進行「性別主流化」的演講。要到以排灣、阿美為主要族群的居住地,特別得先了解原民會為何要安排這場演講,以及了解牡丹鄉這個地方。尤其排灣族在我的印象中,是性別關係非常平等的族群,究竟我要來談些什麼跟性別有關的事?

仔細了解,我才發現以前學習歷史與地理,真的學得不好。原來1874年「牡丹社事件」就是在牡丹鄉,知道有牡丹社事件引起清國對台灣這塊土地的重視,後來來台治理與設省,卻不知道原來牡丹社、石門社指的是排灣族村落,也不知道牡丹社位於屏東。在今年過年前才被保留、不繼續開發的「阿塱壹古道」,就在牡丹鄉,除此之外還有卑南琅嶠古道、高士穀道、東源濕地等珍貴的、多樣的自然資源。

從戶政資料上了解,牡丹鄉約有4,800個鄉民,男女比為109:100,與台灣整體的男女比相去不遠。再看鄉民代表的資料,7名鄉民代表中,有6名男性,僅有1名是女性。看到這個數字,不禁讓我以為,難道牡丹鄉的女性都不參與公共事務?查查家庭暨婦女服務中心的資料,與平地相同的現象,幾乎大部分志工都是女性。女性並不是不關心公共事務,而是常常是義務性的協助,也許是「家庭暨婦女中心」的資料,所以女性比較多?屏東縣民國99年度原住民族部落大學的女性學員,佔學員人數高達85%,這個數據更引起我的興趣,難道只有女性重視終身學習?

再回頭看家庭暨婦女服務中心的諮詢統計資料,「就業諮詢」是唯一一項男性諮詢人數比女性多的項目,也許男性都工作去了,所以較沒有機會與時間擔任志工或到部落大學上課吧?

我把這個統計的觀察與來自牡丹鄉的學生分享,他告訴我,其實現在原鄉婦女比較多,因為男性都離開家鄉工作了。男女比109:100不過是戶政登記上的數字,事實上留在原鄉的人更少。尤其是年輕人,一旦出外讀書就沒有回來了。他這麼一說,讓我腦中又浮現鄉民代表資料中的「年齡」,全都在50至60歲之間,完全沒有20、30、40歲的代表?

山林保育員中,30個人全部都是男性,目前沒有任何的女性。或是女性不適合擔任山林保育員?或是這裡頭又有什麼樣的性別關係與分工?當男人出外工作,在現在女性與男性學歷相當、性別歧視較少的現代社會,女性總也會出外工作吧?但許多原鄉婦女為了照顧子女,留在家鄉當家庭主婦,平常就出來幫忙社區的事。一旦年輕人離開家鄉去讀書,女性也開始新的生活,也到都市工作。後來,婦女也離開了原鄉。但又想到這些原住民青年來到競爭很強的都市學校,不禁又覺得不捨。屏東偏鄉的孩子往市區來,但屏東市區的孩子又往高雄、台北去。那這片美美的山林與海岸,又會有誰來照顧呢?

有趣的是,留在原鄉的,除了還能經營小商店、旅舍、觀光導覽、山林保育、務農與漁獵的原住民,其他的大多是來自平地的公務人員、教師、社工,這些人又以女性為眾。平地人定居原鄉,女性勞動者進入原鄉,自此到老。從牡丹社事件,清國來台開發與治理,帶來新的發展,卻也對原鄉生活無形中有更大的衝擊。我將車子停在石門古戰場,看著陡峭的山壁沉思許久。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