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搶走了我的麥克風?─青少年同志要說話!
文/陳停(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副秘書長)
從事青少年與性別工作以來,我發現在一次次演講、辦活動的過程中,自己一點一滴嵌入青少年的眼睛,青少年的耳朵跟靈魂。如同張開性別之眼之後,所聽所聞的一切,都自動開啟地毯式搜索般地檢視性別的存在。
砧板上的青少年
最近一次關心同志、青少年的對話活動中,我們討論許多一般人對同志的誤解與疑問,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也是不斷被提及的青少年同志議題。
團體當中成員甲提問:「『A原本是一個異性戀青少年,但進入職場後不久,和B同性戀員工走得很近,最後兩人在一起。A的家長得知後很生氣,一狀告到主管去,認為自己的孩子被別人帶壞了,要求主管處理。』這種情形是不是因為A還處於探索階段的青少年,對自己的性傾向容易產生混淆所導致?而且我問A為何喜歡B,居然說不出原因!」
從事件的敘述中,可以發現人們習慣將每個人都視為異性戀、天生就是異性戀、原本就是個異性戀;而她/他之後的改變,都是「變成」的、被他人「影響」的。這種情況隨處可見,「兄姐帶壞弟妹」、「成年人誘拐未成年人」。
我國中時候,看見同學媽媽跑來學校指責某某某帶壞她的小孩,當時我就想,如果今天妳的小孩沒有半點叛逆或想搞怪的想法,除非拿刀槍脅迫他,他不會這麼輕易就走上「壞小孩」的道路,畢竟被貼上標籤之後容易引來許多麻煩。
又或者反過來想,一個身為異性戀的人,有同性對他展開追求,如果自己對對方沒有好感,接受對方的機會應該不大才對。因此,光是有「影響」還不夠,最重要還是取決於當事人的感受,要「變成」同性戀,還真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
然而,當事人的感受與想法,往往不被採信,尤其是青少年的感受與想法!
由於A是青少年,被認為「涉世未深」,對自己的性傾向尚未到達「完全確認」狀態,所以青少年的行為、決定都被視為草率、欠缺考慮的,就連「為什麼喜歡對方也回答不出來」。即便是成人,也不見得能夠明確指出喜歡對方的原因吧!所以列出原因的必要性何在?難道找到原因之後我們就能接受A、B交往了嗎?
另外,成員乙也提問:「青少年同志如何斷定自己是同志呢?他們年紀還很小,怎麼能確定自己的性向呢?」那麼,我們又是如何能斷定青少年異性戀就是異性戀呢?又為何「年齡」在同志議題中,是如此重要的分界?彷彿成年人同志是他們的選擇,青少年同志就是認同錯亂、還在混淆階段。社會中也不乏成年人經歷婚姻後發現自己原來愛同性的例子,因此不管我們活到幾歲,仍是在未知中摸索人生道路、追尋符合自己所期望的生活。年齡不應成為否決青少年情慾的打手!
別再貪戀「大人」哥!
如果青少年持續被認為無行為能力、情慾遭受禁阻、選擇不被認真看待,凡事都必須經由大人同意,買文具的顏色、買玩具的種類、選擇才藝、類組、科系、職業、工作、選擇結婚或單身等等,這樣的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小孩,會長成什麼樣?無法獨立思考、欠缺自主決定事情的信心跟能力,認為自己不被信任與理解。這樣的後果多可怕!如此基於保護心態的作為,對我來說是過於自大且霸道的。
倘若能像團體中成員的發言:「我們別忘了家長不是不能教育、孩子也可以成為我們的學習典範,從孩子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更寬廣的世界!」或許年齡的界線將逐漸消弭,人們認真看待每個個體的聲音,且不再因為年齡有差別待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