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第12期 編輯入花叢







總編輯/王晧安


近來教育部發函至37所大學關心「反媒體巨獸」的學生,「陳為廷到立院備詢」、大學生要求教育部部長為其「偽善發言」道歉的新聞,在各台電視吵得沸沸揚揚。

部分媒體花非常高比例的時間將該事件重點模糊,忽視媒體巨獸問題,忽視高教學費問題,忽視教育部部長說謊的問題,努力將憤怒的學生「抹綠」,認為這是一場立委與學生聯合的陰謀。

部分媒體則努力「還原真相」,重視學生為社會議題發聲,轟其他文字與電子媒體不客觀、製造新聞,遭政府與政黨收買,趁機補馬政府一刀。因此,這些媒體有因此重視媒體巨獸的問題?有重視高教學費的問題?似乎也沒有。

過程中,各家媒體不免將問題「個人化」。將問題責怪個別學生「不乖、不禮貌」,大學鮮少教導學生如何參與公共事務,更不用說「有禮」的參與公共事務。諸立委大人在立院可以「生氣」,而年輕人的生氣則被「污名化」為恣意行事、無禮,在過程中將青少年「他者化」,缺乏脈絡,更丟失公平的標準看待年輕人及成人。

國家需要青年的社會議題敏感度,需要青年勇於發聲,無論有禮、無禮、平和或是憤怒的表達,社會才不會無感、無方向的安於現況,才能滾動與前進。如果大人們一直都有尊重年輕人的聲音、採納年輕人的意見,讓青年、民間力量能充份參與公共事務,哪需要這麼生氣?哪會累積如此多的憤怒?不這樣憤怒、激動,社會聽得進去嗎?

也許憤怒了,不一定「聽得進去」,至少,這樣還能讓政府、讓社會「聽到」。也許讓政府、讓社會「聽到」可以有更多創意的方式沒有錯,但,請別妖魔化社運青年,請好好聽聽這些社運青年想說些什麼,好嗎?

小屼在本期潤男專欄中,相同討論此議題,將陳為廷比喻為「指出國王沒有穿衣服的小孩」,我們該思考的是國王為何沒有穿衣?或是罵那個小孩為何說出實話?

此時,更該讀讀本期「青色半獸人」,向青少年的「無知」學習,用無知、開放的態度,好好聽聽不同的聲音,才能看見更寬廣的世界。

本期我來自哈佛,分享的是各宗教共同的概念:「四無量心」,究竟什麼是「慈」?什麼是「悲」?什麼是「喜」?什麼是「捨」?又與青少年工作、性別平等的推動有什麼關連呢?

陳停在在專欄中,諉諉道來社會新鮮人初入職場的心情,從加班在這個話題,思考職場如何看待年輕人、未婚者。相同與「青少年.性別.生涯」相關的主題,陳一咪則要跟大家提醒「醫生娘」與「醫生的娘」,依然存在現代家長的腦袋中,裡面有哪些青少年與家長之間與性別之間的議題。

性別無敵好青春收錄的是浴巾對於女性情慾的真情告白。校園性別花則有南華大學彩虹平道的鳥鳥,分享她參與性別社團一年半來,從社員到社長的歷程。

好快好快!覺青性電子報發刊滿12期了,每個月作者們趕稿苦苦追趕,一年的時間過得特快,邀請大家向朋友分享這份有趣的電子報。如果想看看每一期的專欄,除了閱讀歷期出刊的電子報全文,歡迎連結到「專欄特區」(http://npo-136.npo.nat.gov.tw/index.php?aid=568)閱讀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