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第12期 酷斯拉咪咪







醫生娘與醫生的娘

文/陳逸咪

這週末在某個縣市第一志願男高校的家長讀書會中聽見一個「醫生(的)娘」論調。

讀書會會長也是一位生理女性的家長,在活動開始前說明這次邀請的講師來歷,會長說「我不願意邀請未婚講師,因為未婚講師太年輕很難想像我們這些醫生娘或者是醫生的娘過的生活是怎麼樣啦~所以我找的講師也是一位醫生娘,她先生現在是知名診所的某某醫生。」

女人只能當人妻或者人母?
這位會長又介紹她與講師認識的經歷,這位講師是她高中同學,很會唸書一路念到研究所,說了許多誇獎的話無非要讓台下其他被統稱為「醫生娘或者醫生的娘」的家長對講師更有認同感。我當然還沒資格當家長,是因為工作緣故前往參加這場活動,在台下聽到這位會長自以為幽默的雙關語「要不是醫生娘,就是醫生的娘」我感到很不安,因為陳一咪也是在這樣的期待中長大的。

不安的原因其中一個就是這兩個說法都很快的將所有在場的生理女性放到兩個位置裡,其中一個是「醫生娘」也就是醫生的另一半、人妻、太太;另一個「醫生的娘」則是醫生的母親、娘、人母。這樣一講,彷彿大家都要趕緊督促自己的小孩考上醫科,出人頭地,這樣複製生理女性刻板印象角色的說法,原來在2012年的現在還能被接受讓我感到意外。但是反過來想,這當中除了把女性刻板化為母親予人妻的角色以外,還有另一個盲點。

「媽,我不想當醫生」
「醫生」本來應該是各行各業中的一個選擇,但是工作絕對不只是賺錢多寡的差別而已,還隱含了非常多的社會意涵,以醫生為例,當醫生表示「有出息」、「前途一片光明」、「受人尊敬」、「出人頭地」,那這些光環哪裡來的?一方面這群人在社會中獲取相對豐富的資源(與人脈和社會地位有關),另一方面醫生仍然在階級金字塔頂端,所以家世好的小孩被期待持續留在頂端裡,而普通家庭的小孩則被期待翻轉原本的階級,進入金字塔頂端。

那小孩真正想要的職業是什麼?如果跟媽媽說想要重考醫學系需要補習費跟想要重考社會系在經濟資本有限制的家庭中絕對會得到不同的效果。例如在我家,想要考醫科,我母親再辛苦也會提供補習費給小孩,但是其他的科系?報酬率太低了,自己想辦法。當然不會有人認為父母不愛自己的子女,但是就資源的投資報酬來看,的確醫生這個行業多了不少合理性。

不要說第一志願男高校學生會被期待當醫生,陳一咪也是從小就被母親耳提面命要往醫途發展,尤其有個當醫生的老爸更是讓這條路看似合理,所以這個層面看來醫生娘跟醫生的娘還真有點因果關係,曾經是醫生娘的我母親期待未來成為醫生的娘。但是,小孩子呢?誰問過小孩子要的是什麼嗎。

總之我母親跟父親17年前離婚了,她當不成醫生娘就期待當醫生的娘。但我知道我不會是那個乖乖聽話的小孩。


(圖片來源:創用C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