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後動物感傷
文/陳停
工作,對不同的人來說有不同的意義,並依據不同的需求來選擇工作。我在學生時期做的打工或兼職工作,是為了餬口、減少家裡經濟支出,研究所時期接觸NGO的工作,從做雜事開始慢慢學習,即使薪水不多,仍因為覺得做的事情很有意義,而保有熱忱跟成就感。研究所畢業後,經濟的壓力與日俱增,無論來自家庭或對自我的期許,餓不死人卻只能勉強過活的薪水,到最後導致我必須找一份「薪水穩定」且是「我想做的」的工作,以兼顧「我的理想與認同」。
來到新的工作環境,新認識的同事為了從爆肝的工作環境逃離,而選擇看似輕鬆的助理工作,沒有經濟壓力的她,找工作最大的考量是週休二日、不用隨時on call、輕鬆即使錢少也沒關係。然而最近逼近國科會提計畫的日子,老師與助理們需要週末加班,忙得不可開交,這個突發狀況是她始料未及的。因此,一樣是學校教授的丈夫開始抱怨連連:「當初讓妳換工作就是希望妳可以輕輕鬆鬆,又可以把家裡顧好,現在搞得要加班,我也是有國科會要趕耶!」在面臨工作壓力大,與當初期望不符以及丈夫的抱怨下,同事堅持要離職。但在這個節骨眼,老師根本不可能讓她走,於是同事就每天帶著烏雲來上班。
因為同事要加班,所以丈夫要顧小孩無法專心寫國科會計畫;因為同事要加班,所以丈夫就說:「難得請假的這個週末,妳就自己帶小孩去參加運動會,不然之後妳加班的話,都是我要帶」;因為同事之前的工作很忙,不像別的老師的太太都在家打點家務,所以丈夫都沒有時間去運動;因為同事不會使用任何交通工具,所以每天都要丈夫接送或搭計程車上下班等等等。每每聽到同事轉述丈夫說的話,都一再挑動我的性別神經。為什麼自己應該做好而沒做的事情,卻要怪罪到另一半身上?在照顧的責任上,難道「一人一半」才叫公平?為什麼當兩方權益相衝突時,被犧牲的永遠是妻子?
同事原本是一個地區醫院的主管,但是一人做三人的工作,公事時常影響家庭生活,使得她想要好好喘口氣休息一下。在來面試助理工作時,她有打算以後繼續念博班,但是真正接觸學術工作、被老師當博士生訓練的時候,她反而發現自己不適合走這條路。原本對未來很有目標的她瞬間不曉得自己以後該做什麼,閒不下來的個性使她無法乖乖在家當少奶奶;去應徵別的工作,又會受限於過去擔任高階主管,面試單位認為他們請不起;或者有些工作只想要年輕人;她甚至還想隱藏自己的碩士學歷,以求她想要的工作可以順利應徵上。她也曾經想過,如果今天她沒有家庭(她都說「家累」),以她的工作能力跟企圖心,成就一定不只現在這樣。她說她丈夫也有類似的想法,當初因為考量家庭跟小孩,於是放棄去國外深造的機會。
這些想法跟現實,讓我看到跟我不同世代、背景、身分的女人的就業考量與生涯規劃,但也讓我對這些限制有相同以及不同的看法。以大環境來說,高學歷不易找工作的問題逐漸浮上檯面,使得愈多人開始回過頭來重視一技之長跟社會歷練,高學歷有時候反而是絆腳石。這對我來說亦是愈來愈真實的現象,開始衝擊我對未來的想像,讓我不禁思索是不是真的得要先吃飽,才可以追理想?難道真的印證了家中長輩常說的「興趣不能當飯吃」?
(圖片來源:創用C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