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淺談
文/王晧安
在佛教觀點中,天界的梵天王必當經歷的修行就是「四無量心」,要成為人得持「五戒」,因此我們要發成佛的願,想成為利人利己的菩薩行前,必然得有五戒與四無量心的基礎。我們也可以知道,要成為人中之人,與於不同的話,除了守五戒維持基本的人格,若想繼續成為能帶領帶眾,準備讓自己成為身心自在的天人,就得學習「四無量心」,也就是「慈悲喜捨」這四項無止盡的廣大的生活態度,這四組重要概念並非佛教所獨有,而是所有正信宗教都共同重視的,只是各自使用的名詞不盡相同而已。簡單來說:
慈:給人快樂,讓人感到幸福
悲:為人拔苦,讓人遠離痛苦
喜:輕安無憂,見人離苦而悅
捨:平等取捨,不分親疏愛憎
無量就是沒有限量,大家可以想像什麼是有限量的,像是裝一杯水,吃一碗麵是有量的,吃到飽看起來是無限量的,但我們依然會有飽足感,吃了很多很多總是有限量的,而無量則是同理他人、為他人著想是沒有限量的,廣大的,持續的,
所謂的大慈大悲,就是能廣大的同理他人,讓過得好的人更幸福,並且希望不快樂的人快樂,能解除痛苦、停止痛苦;喜是不會見不得人好,不嫉妒他人,而是能看到別人好,也一起感到開心。
捨則是能一視同仁,減少自己的執著、欲望,減少對於人我關係的分別心,在分享幸福、給予快樂、滅除痛苦、見人獲益而歡喜的時候,不會因為是自己的親人、愛人而特別怎麼樣,也不會因為是陌生人、仇人而如何,都是平等的、相同的對待。這裡的「捨」有取捨、捨棄的意思,對於愛意、恨意、污辱、有無、欲樂、煩惱、高下、優劣皆能捨棄、放棄執著,遠離一切有可能障礙我們清淨、利益大眾的感受分別。
進行性別平等、青少年平權的工作,追求社會正義與平等的價值,可以說是「捨無量心」的延伸,同時搭配上讓青少年、不同性別族群幸福,減少對青少年、多元性別族群的傷害,看到有人進步、做得好不嫉妒、不嫌棄、不羨慕,看到別人仍做得不好,過得不好,也不取笑人,而能感同身受。快樂能一起分享,利益能一起共享,辛苦能一起分擔,過程中更不拿開心的、不開心的事來擾亂自己,並影響他人平等地看待他人。
在佛教中很多故事,常常出現菩薩化為平凡的、調皮的、醜陋的、美麗的人,考驗著有心的修行人,目前是否具的能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而不因為個人特質的不同,而有差別待遇,處處都在提醒我們要有智慧地將「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實際在生活之中,培養自在寬容、廣大同理的生活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