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0日 星期四

性別強心丸:認識青少年同志的開始

■王晧安

每一位同志都當過「青少年同志」,卻不是每一個人都願意拾起「青少年」的「同志記憶」,或是有的人是在成年之後才開始性別/性傾向的自我認同,因此,是同志卻不一定有「青少年」時期的經驗。

「青少年同志」與其他同志一樣都是同志,相同經歷性別/性傾向議題對自身的影響,因此有相同的故事。但是,青少年時期的特殊性卻也為青少年同志帶來特殊的議題。青少年時期有哪些特殊性呢?首先,青少年共有的特性是「年輕」;其次,大部分仍在「校園」中;最後,朝向「朋友」,卻又依賴「家庭」。另一個與伴隨青少年議題的是「文化議題」,尤其是「世代」議題。

「年輕」同志意味著什麼?有的人覺得「年輕」就是陽光、創意、熱情、本錢、行動力,但年輕也意味著經驗的缺乏、衝動,因此也不容易產出周詳、富含經驗的思考。因此,年輕同志最大的優勢,就在於「能學」,雖然經驗不多,但是能學的時間多,能付出的機會多,因此青少年同志是最值得栽培的階段,一旦出社會了,為了工作便會少了很多自己的時間,要撥出額外學習多元性別議題的機會更不容易。因此,培養健康、有遠見的年輕同志真的非常重要。

因著經驗缺乏,年輕同志要與「熟年同志」一較高下,不外乎仰賴年輕同志的創意及熱情,年輕同志需要集團隊的力量,互相合作、協助、提醒,彼此提供不同的視野與經驗,才能彌補經驗的不足,加上創意與熱情,以及十足的行動力,便能打破先天經驗缺乏的劣勢。

「校園」意味著青少年同志的空間上的保護,同時也是束縛。升學主義的環境,常常讓青少年喘不過氣,而沒有時間與空間去探索同志議題,學校若處於保守的氛圍,無法提供友善、開放的環境,也無提供青少年同志資源,這些條件便造成青少年同志成長的限制。反之,學校若能提供青少年同志多元性別議題的探索、認識,辦理講座、成長團體、工作坊、營隊、週系列活動、融入教育等,並允許學生成立校園性別社團,在學校資源的協助下,青少年同志便容易彼此連結、獲得資訊,每位青少年同志自然變得開朗、自我肯定。

「朋友」是青少年同志的渴望與陪伴,「家庭」則是青少年同志的支持與羈絆。青少年朝向同儕發展,因此同志青少年渴望認識其他能與自己分享相同身份認同的朋友,對有些同志青少年來說,認識與自己一樣的人輕而易舉,對有些同志青少年來說卻難如登天。看見與自己相同的人,且願意分享共同的價值,看見出櫃的同志,更讓同志青少年看到希望感。

雖然朝向同儕,但青少年仍無法真的遠離家庭,因為家庭提供了愛、經濟的支持,有些青少年恨不得早點離開家,因為實在沒什麼溫暖,有些青少年則離不開家,因為家裡有太多的情感羈絆,無論如何,對大部分的青少年來說,都需要家庭持續經濟上協助青少年物質上基礎地「過活」,以及就學。

最後,青少年是一個又一個的世代,每一個世代承襲著不同出生年代的文化,不同時期的社會背景,以及富含著不同科技文化的發展。像我青少年時期是臺灣解嚴後、網路世代,而今日的青少年則過著智慧型手機世代,上個世代則是戰後的青少年世代。不同年代青少年同志面對不同文化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是無法在同一在天秤下比較的。

本文只是簡單就「年輕」、「校園」、「朋友」、「家庭」、「世代」等概念作簡單的介紹。青少年同志的共同性,值得我們持續的重視與具體的探討。

(Bravo!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理事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