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性別大補帖:尋找青年就業的轉機


■王晧安

小光是知名國立大學的校友,但因為大學投入的科系,雖是自己喜愛的,但不想以此為職業。因此畢業後,得先找個暫時的工作棲身,也不知道何時兵單會來,職涯又須中斷。當完兵後,與社會脫節一段時間,又需要一段時間讓自己重新適應「老百姓」的生活,換回「老百姓」的語言,繼續尋找下一個可以讓自己溫飽的地方。究竟能做些什麼?得找到入行門檻低的行業,或是低技術的工作,不然就參加職業訓練,補補習,讓自己的技術再充電,重新出發。

身邊有許多年輕人,都和小光一樣,一一從學校畢業,但也讓我見識到「畢業即失業」的現況,也讓我對於「就業」這個概念與青年的關連更加重視。這幾年台灣年輕人的失業率,一直是壯年的3倍。大學生滿街跑,使得大專畢業失業率也超過高中職畢業的學生,退休年齡的延長,某種程度影響了青年投入職場的機會。
一旦畢業,助學貸款追著跑,家人工作的期待聲聲催,在家裡真的是一天也待不住,還是努力往外跑,多結人脈,多找工作,先求有再求好。創業嗎?沒經驗、沒資金,要會技術,要會管理,要知通路,要能行銷,一切也不容易呀!好不容易找到工作,起薪低,工時長,往往是約聘僱、人力派遣的性質。

當社會非典型僱用越來越多,意味著工作越久,薪資增加的幅度不再因此增加,非典型僱用雖然創造了人力資源彈性運用的空間,對大企業有利,卻薄了新就業世代的荷包。因此也容易帶動年輕的勞動者得隨著準備轉職,不斷面臨職場新的挑戰,不斷地投入,再適應,再不斷地轉換,再適應。如此一來,也造成各職場的技術、經驗傳承容易中斷,況且,許多實務領域的創新、蛻變、效率的提昇,仰賴職場的長期投入。

在性別刻板的概念中,男性與就業有較強的連結,因此男性在就業上面臨較大的壓力,更必須推著自己找、找、找,來證明自己「會工作」、「有價值」,才不會被人說「沒路用」,同時提昇自己在婚姻市場的競爭力,逼著男性有更好的社會適應力。不想要被看不起,那就吃苦耐勞些,熬下去再說,什麼理想,過去什麼專業背景,就別奢求太多了,為了那一點男性的尊嚴,工作吧!

經濟不景氣時,女性就業率上升,非典型僱用增多,常被資本市場視為廉價勞動力的女性勞動者大量投入職場,相對男性則易因為工作場所業務縮編,或是歇業,導致男性被迫離開職場,經濟不景氣對男性失業的影響是相當大的。但經濟復甦的時候,男性就業率回升,女性再次面臨各種社會上既有偏見,離開職場的女性也變多,成為女性主動失業的主因。

整體社會的經濟發展與就業環境,牽動著青年及不同性別勞動者的生活。需要政府與民間合力發展創新產業,增加工作機會。青年得自救,也要為自己爭取、營造一個友善的職場。今日台灣的經濟與就業困境,世代間不管是批評椰子也好,草莓也好,蘋果也好,水蜜桃也好,口水太多了,還是停止內耗,合力找到整體經濟發展的出路才是。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