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第18期 性別無敵好青春


親密多重奏--多重伴侶關係的美麗與哀愁(上)
文/黃義筌(阿宅,國立中正大學酷斯拉社前副社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這是一篇關於「多重伴侶」的文章,為我曾經歷的一些多重伴侶關係而寫。本文所說的「多重伴侶」包括伴侶間彼此知情的多人伴侶,與有些參與者不知道彼此存在的劈腿關係。故事很長,累積了一些感觸。也許我沒辦法說好我的故事,但我希望至少讓讀者思考多重伴侶與社會的關係。

故事從劈腿開始
這段故事開始於2010年的冬天,從劈腿開始。我是所謂的第三者。我第一個認識的是志誠,那時候他已經與明明為伴了半年多。起初我跟志誠只是做愛,後來我喜歡他,他喜歡我。在簡單的照顧宣言後,我跟志誠成了伴,那時,明明只知道我跟志誠有性關係。偷偷熱戀兩三周後,志誠的一通電話,我、志誠跟明明成為了伴侶。明明很乾脆地接受我成為伴侶,我也很自然地認為三個人在一起很新鮮、很平凡。

我們分別住在北中南三地,因此常靠網路聯絡。有時候,我們三個人見面,有時則是兩個人見面,做愛亦是如此。我和志誠常鬥嘴,明明總是扮演和事佬,那時我常覺得,如果沒有明明的話,我跟志誠可能很快就分手了。我們也常常在想未來要怎麼一起生活?住在怎樣的房子裡?誰要出去工作?家務如何分配?要不要有小孩?在三個人的關係裡,這些問題好像有更多的彈性,像我不喜歡小孩,我們就笑說帶小孩就由他們兩個人負責,我絕對晚上不會起來哄小孩睡覺。

但事情也不是一帆風順,在一開始交往的時候,我們會因為時間分配不一樣而有點吃醋,我們也因為對伴侶相處的想像不同而爭吵,例如明明可能會覺得需要每天打電話聯絡,但我和志誠卻總覺得可以想念或是需要再打就好,所以當我很少主動打電話的時候,明明就會有點不開心。有時候,我會愛志誠多一點,有時候則是明明多一點。志誠劈腿過我好朋友的男朋友,我還帶我的好友把他捉姦在床。我也有幾段曖昧,後來也劈腿了成了四人行。到了2012年冬天,因為感情轉淡,我們選擇分開。

嫉妒、同理與改變
有人會問我為什麼會想要多人伴侶?我媽說:「為什麼不單純一點?」在交往前,我從沒想過會有這個問題,當時我只是很單純的不喜歡自己一個人,甚至不只是兩個人。對我來說,當時會選擇在一起,是因為剛好這是一個機會,可以使我在親密關係上獲得滿足。另一方面,有機會突破常見的一對一交往模式也是吸引我進入關係的原因之一。

在這段關係裡,我不斷地因為關係內爭吵而反思自己對伴侶關係的想像,也改變了不少原本無法溝通的愛情成見。對我來說,「嫉妒」與「同理」是爭吵與改變的核心。原本,我是不能接受伴侶劈腿的。當志誠第一次劈腿我好友的時候,我很激動也很掙扎!我想要跟志誠分手,我覺得他怎麼可以讓我那麼傷心,他怎麼對得起我朋友?我帶了另一個朋友到劈腿對象的家裡,捉姦在床。

「我想報復,我不要了。」那時我是這麼想的。但當我冷靜下來,當我看到他受傷的眼神,我卻覺得很抱歉,其實沒有想要跟他分開。因為我太在乎,所以才會用這樣的方式表現,我其實很愛他。對他來說,他沒有要我受傷的意思,他也愛我,也沒有要分開。我有以別種與他討論的方式,有機會表達我的想法或感受,我卻以最傷害彼此的方式表達我的情緒。我進一步反思與改變的是,當我以缺乏溝通的方式斬斷他與所謂的「外人」之間的關係時,雖然對我來說是在捍衛我們的關係,但實際上對他而言可能是一次失戀。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不但無法好好的安慰或同理他失戀的情緒,我反而成為使他失戀的原因。

我開始同理他的感受,聽他說話,試著站在他的位置思考,「如果今天我是他,我希望我的伴侶怎麼處理?」我會希望我們可以溝通,讓「劈腿」不是秘密,而是可以被討論的。在討論的過程裡,要討論的不是界定某個人的錯,而是我們之間的關係。換句話說,「劈腿」不是某一個人的問題,也不是一定要被解決的現象。

另一方面,我嘗試顧及到雙方的感受,即使在想法上知道這件事是可以被討論的,也不是誰的錯。在生活中,透過新聞、偶像劇、小說、動畫、漫畫與口耳相傳,我們比較容易同理與想像被劈腿者的痛苦,及劈腿的愉悅。但實際上,很多時候,無論劈與被劈,都會有很多情緒與掙扎。比較少被提到的是,對劈腿者而言,內疚與歡愉的掙扎容易變成情緒的惡性循環。這些感受會帶到討論與相處中,理解被劈的人的悲傷,與劈腿的無奈,才能讓討論對參與者來說都是有意義的。

除此之外,在多重伴侶關係裡,我反思的另一個點是「佔有」,與其相隨的「雙重標準」。打從一開始,我就不覺得伴侶間是彼此佔有,特別是在三人行的時期,「都是三個人了怎麼會佔有?」我以為「討論協商」才是關係維持的方式。但當有三人關係中出現第四人時,美其名是為了維護這段「我們的」關係,所做所為卻是為了維護這段屬於「我的」關係,我發現實際要抵抗佔有式的關係想像並不容易。另一方面,如果劈腿的是我,我反而容易提醒自己這是「我們的」關係,而不是「他的」或「他的」關係。在這樣的雙重標準裡,我反而必須時時提醒自己同理其他伴侶的感受。

(下期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