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性別大補帖:批判吧!

■王晧安

偶而會在朋友的談話間、網路上的留言,看到性別社群的內部對話與反省,像是有人提醒同志團體不能不看見跨性別,忽視跨性別的經驗,有人提醒青少年性別/同志團體重視青少年愛滋感染的議題,有人提醒婦女團體要看見新移民、青少女的處境等等。

我在寫上面這段文字時,刻意使用較中性的「提醒」二字。原先看到發文者所陳述的內容,讀下來,很多是「抱怨」、「討厭」、「批評」的意味較為濃厚。當有人做得不夠、做得不好,很自然會引來抱怨、批評,但往往也就是有做事的人才會被抱怨,沒做事、毫不關心性別的人往往就相安無事。

為性別團體做事特別辛苦,因為常常一邊做一邊有人在旁邊嫌,但這也是一種幸福,因為女性主義重視批判思考,強調對性別框架的覺察,從中思考平等、正義、自主與自由等等問題,這些批評與抱怨的聲音,就是組織團體的防腐劑。我們需要不斷看見個人、團體、組織的不足,才知道有哪些層面可以繼續進步。

但一直一直批判,常常就會讓人感到「很偏激」、「很激動」、「愛生氣」、「厚操煩(台語)」,甚至說「總是想太多」,讓人覺得為何「搞性別的都是這樣」?

這幾年下來,我越來越深刻感覺,多元價值越來越影響性別社群的發展,因此各種身分、各種處境的性別族群越來越敢於發聲,較主流的社群必然面對更多的挑戰,較主流社群、被批評的社群唯有謙卑聆聽,才能從中成長。但也別忘了,性別社群在社會上,一點也不主流,關注性別議題的人或團體在社會上一點也不強勢,也強勢不起來,因為這個社會終究如此異性戀、男性中心。

當我們給他人「提醒」的意見,或是只是抒發個人的抱怨時,不妨想想「批判」的積極意含。我們之所以強調批判,並不是高姿態地告訴別人說:「你不對、你不足、你做錯了」,而是提出善意的提醒,提供建設性的意見,不然只是說不能這麼做、不能那麼做,那自己能否提出其他可能性、無傷害的做法呢?

批判時,一定要激動嗎?我常說「理直氣和」,理越直,氣越和,情緒、非語言訊息是很重要影響溝通成效的因素,比文字語言更影響溝通的效果。我更愛搖滾天團五月天阿信說的:「誰說搖滾一定要握緊拳頭?」

在我們給別人意見想法,尤其是社群內部的檢討時,不妨多一點理解,為什麼性別社群內,也會存在偏見、歧視、各種不同形式的差異與壓迫?究竟這些不舒服的感覺如何形成的?為何要怪罪於個人?我的表達能有效促進改變嗎?還是只是抱怨?是否太枉費自己經歷的寶貴經驗,與好不容易覺知的醒悟及覺察?

嘗試理解每個人受到的學習背景、條件都不相同,嘗試理解我們每個人如何受異性戀、男性中心,以及其他主流的價值所影響,沒有人天生能做到「面面俱到的友善」,嘗試多一點理解,然後一起促進對話、行動與改變吧!別讓批判變成只是抱怨與批評,批判的話語也可以讓人聽得進去,甚至很舒服。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